那些被打上馬賽克的藝術作品,真的有必要嗎?

既然被稱為藝術品,馬賽克無疑就是刻在“藝術”表面的一道疤痕,顯得非常突兀,極不協調。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網絡平臺很多人體藝術圖片都被打上了馬賽克,儘管是各家平臺為了健康發展做出不得已的辦法,對於藝術來說卻顯得頗為無奈。

那些被打上馬賽克的藝術作品,真的有必要嗎?


不得不說,在經典藝術作品中打馬賽克,對於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歷經幾百年發展的人體藝術,至今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箇中緣由實在是一言難盡。

社會群體畢竟是多元的,每一個群體對藝術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當然也會有許多因為不理解而出現的誤讀。有時候藝術與低俗之間確實是很難界定的,需要欣賞者具備相應的文化素質、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但是大眾普遍缺乏審美能力也是不爭的事實。

就算是在西方藝術史上,也同樣有很多藝術作品都曾經被觀眾所不能接受。比如馬奈的經典作品《草地上的午餐》,畫面中有裸女坐在兩個貴族男人之間,淡定的神情甚至還有些傲慢的感覺,這件作品在當時不但普通大眾接受不了,就連許多藝術家都對其口誅筆伐。


那些被打上馬賽克的藝術作品,真的有必要嗎?


由此可見,即使是那些現在被視為經典的作品,要想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仍然有可能需要時間的考量。  

人體藝術最常見的、爭議最大的莫過於繪畫、雕塑、攝影三大類。確切地說,早在古羅馬時期,人體藝術就已經誕生了,及至文藝復興時期就相當流行了。從劉海粟在上海美專力主開設人體寫生課程算起,人體藝術真正傳入我國最多也就是近百年之事。

那些被打上馬賽克的藝術作品,真的有必要嗎?


直到今天,當《大衛》、《維納斯》、《泉》等經典作品還需要帶著馬賽克出現時,尷尬和無奈的應該不僅僅是藝術家們。藝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引起反思。

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人體藝術在我們國家一直都是藏藏躲躲、羞羞答答地存在。雖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有了首屆人體油畫展,類似題材的藝術展覽至今都顯得相當敏感而低調。如何提高普通大眾的審美能力,或者說能夠正確鑑賞藝術品的能力,的確是當前藝術界和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不然,經典藝術作品帶著馬賽克出現的尷尬情景可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將無法避免。

那些被打上馬賽克的藝術作品,真的有必要嗎?


總之,“馬賽克”技術的出現,也從側面說明了藝術還是需要堅守一些底線的。或者說,正是馬賽克成為了考驗大眾審美能力的試金石。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