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疫情 文化同行]綏遠城建城故事

[決勝疫情 文化同行]綏遠城建城故事

將軍衙署博物院是一座專題性的古建築博物館,集古建築保護、府衙文化、城市歷史研究和展示於一體,是國務院公佈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前身綏遠城將軍衙署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是按照清代一品封疆大吏官邸的規格建造,為清代八旗駐防城綏遠城的主體建築,先後有79任清代綏遠城將軍在此任職,是我國現存的清代三個邊疆將軍衙署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講好青城故事是博物館事業賦予的職責。在衙署的展覽中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呼和浩特的建城故事。

“呼和浩特”為蒙語的譯音,意為“青色的城”,這一名稱來源於明代萬曆三年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與妻子鍾金哈屯(人稱三娘子)所建城池,為今天呼和浩特舊城的前身“庫庫和屯”,蒙語意為青色的城,明政府賜名為“歸化城”。清代時出於軍事駐防的目的在此興建了綏遠城,相對於建於明代的歸化城而言,綏遠城被稱為“新城”,是為今呼和浩特新城區的前身。新城與舊城構成了今天呼和浩特的主體,蒙古族與滿族的先人先後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奠定了根基,所以這座城市是一座以蒙古族、滿族、回族、漢族等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大家庭。而今天的將軍衙署直接來源於綏遠城的興建。綏遠城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年,是出於鞏固政治軍事統治的目的而設置,綏遠城佔地285萬平方米,合4275畝,近正方形,佈局合理,街道齊整,四座城門外皆有甕城,城外有石橋、護城河。城門上有望樓,城角有角樓,城中心有高大的鐘鼓樓,並以此為中心輻射出四條主街道,城內共有各級衙署199所,兵房12000間,而將軍衙署就設置在城中心偏西北的位置。四座城門分別為:東門“迎旭門”、南門“承薰門”、西門“阜安門”、北門“鎮寧門”。四座城門上面均有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雕刻成的城門名額。

[决胜疫情 文化同行]绥远城建城故事

自康熙末至乾隆朝,根據軍政統治的需要,清廷先後設置了很多如綏遠城這樣的駐防城,而隨著戰事的逐漸減少和駐防重點的確定,最終較為固定的八旗駐防城主要有:盛京(瀋陽)、吉林(吉林市)、黑龍江(齊齊哈爾)、綏遠城(呼市)、寧夏(銀川)、伊犁(伊犁)、西安(西安)、成都(成都)、荊州(江陵縣)、江寧(南京)、杭州(杭州)、福州(福州)、廣州(廣州)等13處。由於綏遠城是位於長城以北的第一道屏障,所以被譽為“漠南第一府”。

[决胜疫情 文化同行]绥远城建城故事

建城之初,山西右衛建威將軍王常奉旨移駐綏遠城,總理工程事務,後為第一任綏遠城將軍,此處即為將軍的治所。他的職責是“鎮守險要,綏和軍民,均齊政刑,修舉武備”,綏遠城將軍直轄當地土默特、烏蘭察布、伊克昭盟、各旗蒙古王公、民眾。外遇戰事有調遣大同、宣化二鎮,節制沿邊道、廳等特權。

綏遠城竣工後,駐防兵丁主要從京城八旗閒散滿洲兵、熱河兵及家選兵 內選拔,初期佈防共計兵丁3900人,兵丁家眷也全部入駐綏遠城。八旗兵在城內的分佈,依照京城駐防兵員分佈方式,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分駐城內。

在過去近三百年的歲月裡,綏遠城內的建築已留存極少。僅存綏遠城將軍衙署、左領衙門(位於今新城區滿族幼兒園院內)、近700米的城牆。其他的歷史遺蹟都只能在“鼓樓”、“正白二甲街”、“糧餉府街”這些遺留的地理名稱上去追尋了。

[决胜疫情 文化同行]绥远城建城故事
[决胜疫情 文化同行]绥远城建城故事

| 綜合編輯:呼和浩特市旅遊服務中心

[决胜疫情 文化同行]绥远城建城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