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心學的人情事變

澄嘗問象山①在人情事變②上做工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裡,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①象山,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世稱象山先生。南宋大儒,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陸王心學的陸即指陸九淵。

象山先生是指陸王心學的陸九淵,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南宋人,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主“心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象山先生說,以人而言,除了人情事變之外,我們還有其它事嗎?沒有了。我們要做工作,自然要在人情事變上做功夫,這才是真諦。

有人會說,比如海嘯、地震等等,根本就不是人造成的,又和“人情”有什麼關係?

究其根本,還是有關係的,這個根本就是“心即理”,即“以人心為中心”這個立腳點。

當人提到海嘯、地震的時候,默認的情況下人心已經參與其中。直接經歷的人自然感受到“驚恐、悲傷、疼痛”等等,無外乎是一心之情,間接感受到的人,心中自然有各種湧動,無論戒懼、悲憫、或者麻木不仁,依然是心體的感受形態浮現於心中。

同理推知,世間事事物物不外乎“人情“,陽明先生化繁為簡,將人在世界上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歸結為“人情事變”,最終依然要落在“致良知”上。

我們入世,碰到的所有問題,本質上都是心的問題。無論和別人相處,和自己相處,和自然相處。所有視聽言動,所有喜怒哀樂,無論是時間變了,還是環境變了,還是人變了也好,所有一切的變化,都是需要心去應對的。

應對的核心無非就是“致中和”而已,只要心體廓然大公,心體上無貪瞋好惡的攀附。自然能做到心頭坦坦蕩蕩,怡然自樂。

萬事萬物在人心映射是無所謂善惡的,心體中“良知”一顯現,善惡方出。在這個上面做功夫,“正其不正以歸於正”,就是“致中和”,就是將因為貪瞋好惡攀附而扭曲的心體,扶正為“中理、圓通、適宜”的狀態。“謹獨”和“慎獨”本質上,其實是同一個東西。

“謹獨”說的是我們在自己獨處的時候要去人慾存天理,身體裡有一股浩然正氣,良知充盈。

040-心學的人情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