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丹陽湖


史載:古丹陽湖原為江南著名的大澤,大致成湖於二三百萬年前,約在春秋前期,古丹陽湖逐步解體。唐時,丹陽湖還是煙波浩渺,水天相連的澤國。

丹陽湖曾是淡水湖泊,也曾是安徽當塗一道著名風景點。內有“荷花夏月”、“蓴菜秋風”、“雲邊落雁”、“沙上眠鷗”等八景。

對於上了年紀的大公圩人來說,丹陽湖並不是一塊旅遊勝地,這塊美麗的土地是他們的母親湖,是他們的救命糧倉!如果說大公圩在他們心目中是太陽,那麼,丹陽湖就是他們心中的月亮;如果說大公圩是月亮,那麼丹陽湖就是夜空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經過不斷圍墾,現在的丹陽湖位於當塗縣大隴鄉的西北角,俗稱南圩,面積近百平方公里。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就對丹陽湖心生嚮往,聽老輩們說,那裡水草茂盛,魚蝦肥美,一眼望去,碧水藍天,一片汪洋。水產資源十分的豐富,不僅有豐富的魚蝦,還有龜鱉螺絲等,湖面還有蓮藕菱角雞頭等各種水生植物,每當遇到荒年的時候,那裡簡直就是救命糧倉啊!

母親說,她在和我們差不多大的時候就經常獨自一人划著小船帶上漁網籮筐到丹陽湖找“野食”去,到太陽落山的傍晚準能滿載而歸。大半倉的蓮藕、菱角、雞頭,加上活蹦亂跳的魚蝦,解決一家人幾天的肚子,一點也不成問題。

我的外婆家在護河,又靠著外河,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划著小船來回只要一個多小時。那時候的還沒有南圩北圩之分,那時候的丹陽湖是一個泊水灘,在汛期的時候,上游的河水夾著大量泥沙奔騰而下,到了這片水域水勢變緩,泥沙沉積,天長日久,便成了今天的模樣。

也許我生在水鄉,天生就對水有著濃厚的興趣,每當聽到母親講起她小時候故事的時候,我就有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恨不得馬上也能向她當年一樣,划著一隻小船,到丹陽湖找野食去。不過,我的想法是因為嘴饞,丹陽湖裡有那麼多的野食,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純天然無汙染的美味啊!

不過,這個願望現在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我家在大公圩中心馬橋,在我當時那個年齡來說,距離很遙遠,而且我也沒有那樣一隻小船,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倒那裡。自從七十年代圍墾造田以來,沿途修了許許多多的水壩,要想越過這些水壩,幾乎是我不可能完成的。

母親告訴我,她小時候家裡非常窮,地裡的糧食產量很低,家裡人口有多,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沒辦法,如果不找些野食,就會被餓死,特別是不好的年成,再遇到天災,吃了上頓就沒下頓,找些野食來,就能救活一家人的性命!再說,這也是一樁危險的差事,有時候小船會在河裡遇到大風大浪,稍一不慎,就會船毀人亡!就是順利到了丹陽湖,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危險:一個人划著船在時而在一人多高的蘆葦蕩裡,周圍除了一些鳥兒的叫聲,幾乎沒有聲音,更是看不到一個人影,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頂著烈日打漁採菱,那是什麼樣一個場景?

本來我想就此打消去丹陽湖的念頭,但是後來的經歷,卻讓我數次到了那個讓我心馳神往的地方。

那時候我們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兄弟姐妹多,都在上學,父母身體又不太好,一家八口人的所有生活來源全靠他們在生產隊掙工分,往往一年下來,所掙的口糧極其有限,以至於不能填飽全家人的肚子,每年上學的學費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噩夢,更不要說其它開支了。

就在這個時候,黨的好政策來了,生產隊解散了,農村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按照人口分田,我家自然分到了不少地。從那時開始,我們家忍飢挨餓的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雖然分到不少地,但是我們家勞動力少,孩子們全部都在上學,不過,現在我們可以在星期天幫父母幹,自己的地自己幹,大家一起動手,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

自從七十年代圍墾開荒以來,經過父輩們的艱辛努力,丹陽湖大堤拔地而起。丹陽湖被劃分成南圩和北圩,南圩有幾個鄉鎮,北圩有幾個鄉鎮。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各鄉鎮把開墾出來的土地按照區域人口分給了各家各戶。就這樣,我家在四十多里外的地方就多了這麼一塊耕地,這塊地大約有二畝多。

丹陽湖的土地十分肥沃,不像我們內地的土地,經過數百年的耕種,土地肥力下降,加上有些地方化肥的過度使用,要想有個好收成,需要更多投入肥料成本。正因為如此,儘管丹陽湖那塊地離我們家很遠,父母是捨不得放下的。

這一年,父母早早把丹陽湖那塊地插了秧。過了二個星期,有從丹陽湖那邊過來的人回來說,那邊的水稻長勢很好,但是稻田裡的草同樣長的很旺,需要抓緊去除草,不然的話雜雜草很快就要沒過莊稼了。父母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的著急,當下正是農忙季節,家裡有一大堆農活等著要做,根本離不開。

我們這時正好放農忙假,可以在家裡乾乾家務打打雜,減輕一點父母的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在地裡幹活。但是現在不行了,父母一旦到丹陽湖,家裡的農活就會被耽擱了。家裡這麼多地,一旦誤了季節,糧食是要大大減產的。父母為這事搞得寢食難安,最後看到鄰居家裡情況和我們家差不多,問了他們,他們安排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去,我的母親本來兒女心很重,捨不得我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幹農活,但是眼下實在是太忙了,七八畝小麥油菜要收割(那時候沒有收割機),還有幾畝地的棉花要移栽,這些農活都不能耽擱,耽擱了就會大減產,丹陽湖那裡路雖然很遠,不過那裡的水稻因為土壤肥力足,長勢非常好好,就是雜草太多,如果不及時除草,很快就會誤了莊稼,莊稼人都知道,在同等條件下,雜草的生命力遠遠強於莊稼,快到手的莊稼不能被雜草給毀了,實在是沒辦法了,母親於是就把我和哥哥找來,說:“你們也不小了,我也離不開家裡,你們倆明天隨你爸爸到丹陽湖去抓行除草吧。”

母親眼光露出戀戀不捨的樣子,而我,一聽到要去丹陽湖,立馬就興奮了,哥哥當然也是一樣。

第二天一早,我們準備好物品,就往丹陽湖趕路。

父親挑著小擔子,裡面放著米、菜,還有一些肥料農藥床單等等,我和哥哥一人揹著一個蛇皮袋,蛇皮袋裡面放幾件換洗的衣服。我算是第一次出遠門,在這之前最遠的路就是到外婆家了,再加上又是到我夢魂牽繞的丹陽湖。我想象著運糧河的濤濤長江水,想象著魚肥蟹美、荷花盛開的丹陽湖,一路小跑跟在父親後面,渾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可是,一個小時下來,我的興奮被我的疲勞代替了,兩條腿又酸又軟,有點不聽使喚,跟不上他們的步伐了。

父親看到我漸漸的落下,時不時停下來等我,又把我的蛇皮袋放到他的擔子裡。現在我的手解放了出來,沒有了痠軟的感覺,可是我的腿依然是不太聽使喚,到後來,簡直走不動了。離他們越來越遠,父親看到我的慫樣,遠遠的朝著我大喊:“孩子,再加一把勁,前面就是吳村了,那裡有三輪車,我們坐車去。”

我一聽坐車就來了勁。那時候坐車可是一件極奢侈的事,不管是三輪還是四輪。果然,在不遠處的一個四岔路口,一輛破破爛爛的三輪車停在那裡,我一鼓作氣走到跟前爬了上去。三輪車師傅開了十幾分鐘停下。下了車我大吃一驚,我們居然站在一個十幾米高的大堤上,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對面也是同樣的大堤,第一次看到這麼壯觀的大堤,委實覺得太偉大了。父親告訴我,對岸的丹陽湖大堤是他們奮戰了幾百個日日夜夜一擔一擔挑起來的,我們現在站在這個老圩大堤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更是我們祖祖輩輩一代一代辛勤勞作的結果,沒有這些祖先們的辛勤勞作,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家園!

站在這個雄偉的大堤上,我彷彿看到我的祖先們正肩挑著重擔汗流浹背、一步一搖,隨著他們吃力的喘氣聲,一擔擔泥土倒在大堤上,大堤在一點點漲高……

放眼江面,滔滔濁浪在翻滾在奔騰,那麼寬闊的江面,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在這一瞬間,我熱血沸騰,想起了書上描寫的關於長江的所有場景所有詞句。父親告訴我,這條河叫運糧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以前對面也沒有圩堤,它和丹陽湖連成一片,這片渾濁的河水裡,從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天長日久、日積月累,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累積,衝結成了現在的丹陽湖的平窪地帶,現在還不是主汛期,河水並不高,等到六七月份,到了主汛期,河水會暴漲,洪水大的年份,離大堤只有一二米,那時候我們整個大公圩就被洪水包圍……

我想起來了,怪不得每年放暑假的時候,大雨總是下個不停。每每在這個時候,生產隊長總是像走馬燈一樣的挨家挨戶催人上圩防汛,挨家挨戶催繳防汛物資。其實所謂防汛物資,對農戶來說,就是一些編織袋、木樁、草蓆而已。父親告訴我,這些器材是用來遮浪護坡的。

如果不是時間不允許,真想停下腳步好好看一看這個新奇而壯觀的場面,滿足一下我這個十幾歲少年的好奇心。

但我們現在需要趕路。

我們踉踉蹌蹌的下了圩堤,很快來了一條小船,艄公是一位十八九歲的瘦弱的少女,被太陽曬黑的臉龐不失俊俏。

少女揮動著船槳,熟練地把小船靠近了我們。

“來吧,快上我的船,一人只要一毛錢。”少女帶著濃濃的大隴口音脆脆的說。

見父親還有點猶豫,少女直接把船停靠了岸,說:“大叔您放心好了,我雖然不大,在這裡划船四五年了,我們自小就天天在這條河裡打漁,再說我這條船還是新的呢,絕對保證你們安全的!”

父親不再猶豫,領著我們上了船。少女一邊歡快的哼著歌兒,一邊熟練的划槳,小船兒悠悠的向對岸行駛。

說真的,這麼一條小船,在這麼波浪滾滾的江面上行駛,我的心裡祛祛的,假如一個大浪打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好在我們很快就到了對岸。等上了岸,站在丹陽湖的圩堤上,我年少的心燃燒起來,啊!讓我夢魂牽繞的丹陽湖到了!

前面是一望無垠的綠色,碧波千里,浩浩蕩蕩,沒有一棵樹,沒有一個村莊,沒有一條馬路,看不到一輛車。只是在很遠的地方,隱隱約約看到幾個小小的人影,他們正在滿眼綠色的稻田裡忙碌著。

走下了圩堤,前面是一條長滿一人多深雜草的羊腸小道,這裡的雜草是那樣的茂盛,想必是因為這裡土壤肥力很高的緣故吧?我們在裡面穿梭而行,父親說,這是中心埂,像這樣的呈井字行路整個圩區有幾十條,算是丹陽湖的“主幹道”,中心埂的右側,是幾米寬的中心溝,溝裡生長著野藕、野菱、野雞頭及各種不知名的水草。現在正是蓮花開放的季節,一朵朵粉紅的蓮花精緻地綻放著,她們昂首挺胸,她們比人工栽培的蓮花更小巧更鮮豔。隔的老遠,就會聞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荷花香。

溝裡的水不深,渾濁不清,還夾雜著一股牛尿的味道。父親告訴我,由於丹陽湖四面環水,沒有一條能讓拖拉機通過的大橋,為了開墾種地,農民只能把自家的耕牛帶過來,耕牛的吃喝拉撒幾乎都在這條中心溝裡,而且,由於水位低,打農藥洗農具都用這裡的水,造成了水的汙染。

我們在高低不平的埂上穿梭著,太陽已經升的老高了,又過了一個多小時,渾身上下累得散了架,終於到了目的地。

眼前的工棚是一間泥牆茅草屋,只有裡間和外間,外間還支了一口灶,塞了不少柴火,不要小瞧了它,它可是幾個生產隊共享的一個家。我們幹活的季節裡,好幾十人吃喝住都是在這裡!

現在我心裡確實很失望,那個激動的新奇勁早已蕩然無存。心裡想著:那個碧浪滔滔,蓮花朵朵、蘆花飄飄、百鳥爭鳴、菱角滿塘的丹陽湖呢?

顧不得滿身的疲憊,把隨身物品放下來,又脫掉了鞋子,戴上一頂草帽,和看棚子老人打了聲招呼,就向我們家那二畝多地走去。

又走了大約二里多地,終於找到了我們家的地。天哪!這哪裡是水稻田?裡面的雜草已經漫過了秧苗,而且密密麻麻,看不到一點土壤的顏色!

現在我的心算是涼透了!我原本以為這裡稻田除草像在家裡一樣,就我們三個人加把勁,一天就可以結束,在這裡住一晚,明天就可以回家。而現在,草那麼多,那麼厚,天又這麼熱,在這麼空曠的地方,連個休息的地方也沒有!

既來之,則安之。抓緊幹吧!

深一腳淺一腳的在稻田裡,兩隻手拼命在來回的抓,太陽已經越來越高,火辣辣的太陽毫不留情的炙烤著我們,不到一刻鐘,我的衣服就溼透了,

其實,沒來丹陽湖之前,我就知道丹陽湖的厲害,他們去過丹陽湖的人說的一套一套的,歸納起來有這麼幾點:1、路途遙遠。2、丹陽湖雜草長的快長的多,除草很費勁。3、夏天烈日暴曬,沒有樹蔭及其它地方乘涼、休息。4、水質太差,這裡沒有像樣的溪流,只有中心溝裡渾濁的帶有牛尿味的水。5、丹陽湖的蚊子又多又大,而且無孔不入,非常的厲害。

當然了,因為沒有廁所,對於女同志來說,還應該加上一條,方便太不方便。

今天這個時候,我已經領教到了三條。現在我全身痠軟,大汗淋漓,汗水順著額頭往下淌,不時的往眼睛裡流,辣的雙眼一片模糊。在沼澤一樣的稻田裡,兩條腿第一次經過這麼長時間跋涉,早已經疲憊到極限,腳每往前挪動一步都十分的困難,兩隻手在泥地來回的抓來抓去,每一寸地裡都是重重疊疊的草根,它們交錯在一起,密密麻麻茂盛的草啊!完全淹沒了水稻!拔起來相當吃力,漸漸地,雙手也

不聽使喚……想休息一下吧,毒辣的太陽下又沒有任何可以遮掩的東西,找不到任何可以休息的地方!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幹農活是那樣的累!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飯的時間,我們邁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工棚。

見我們回來了,看工棚的老人熱情的對著父親說:“老劉,你們餓了吧,飯菜早就為你們燒好了,快吃吧。”又瞅了瞅我們“這兩個孩子今天累壞了吧,吃完了飯要休息一會兒。”

這時我才感覺到自己肚子裡咕咕叫了。拿起飯碗,揭開大鍋蓋,一股濃濃的讓人噁心的牛尿味撲鼻而來,再看鍋裡,雪白的大米燒出來的居然是發黃的米飯!

我一下子沒了胃口,但是肚子又餓的不行。

“孩子你怎麼了,快盛飯啊!”父親催我。

我還是堅定的盛了滿滿一碗飯。

這時滿屋子的人都在津津有味的吃著飯。人是鐵飯是鋼,我明白,不吃這頓煩,下午走路的力氣也不會有。

“丹陽湖的飯菜真香!”

“丹陽湖的水也不錯呀,天然的,還加了味精。”

哈哈哈!

人們雜七雜八的談笑著,他們用調侃消除著疲勞。

我還是嚥下了兩碗飯。吃飽了,就著碗在大盆舀起茶水,茶水的味道,不用說,牛尿味和茶香味混合在一起,到了嘴裡,直往喉嚨裡嗆。真想吐出來,已經來不及了,茶水早已下了肚。

“怎麼樣,牛尿茶的味道怎麼樣?”鄰村一個半大的男孩戲謔道。

“牛尿茶味道?”我反應過來“味道好極了!”

我模仿起某位大明星的口氣,這是我的拿手活。

哈哈哈!人群又爆發出一陣陣笑聲。

勞累的疲勞,各種的困難不便,好像在這笑聲裡融化掉了。

吃飽喝足了,身體乏起了困,本想好好的休息一下,周圍的人卻戴起草帽漸漸地離去。是啊!這裡是丹陽湖,幹活得爭分奪秒!

我癱坐在一個木樁上(算是一條簡陋的板凳),渾身已經散了架,根本沒有力氣起來。

父親也拿起了草帽,懂事的哥哥也拿起了草帽。慈祥的父親看著我,知道我已經不行了,對我說:“孩子,你下午就不要去了,幫我們把床鋪好,好好休息休息。”

我想說,不,我還要去!想掙扎著爬起來,無奈身體實在不聽話。

看著他們在烈日下漸行漸遠的身影,我的眼睛有些潤溼了。

透過門外,又一大片的蓮花在中心溝盛開,隱隱約約在一人多深的蒿草裡,透過蒿草,粉紅的花骨朵兒傲然挺立,更遠的方向是一望無垠的綠。隱隱約約,我的眼前一片模糊,初夏的涼風習習,吹得眼睛睜不開了。我正划著小船在一望無際的丹陽湖裡,一網撒下去,便有了不少活蹦亂跳的魚兒上了網,一網又一網,不一會便打了半倉。我越來越興奮,開始摘菱角,紅豔豔的菱角又大又鮮,一個一個的摘是來不及的,手忙腳亂的連著菱角菜一把一把的拽下來。啊!還有那數不清的蓮子在向我招手,我興高采烈,恨不得一下子把小船打滿……突然地,天氣暗了下來,烏雲滾滾,越來越低,四周一片黑暗,我陡然陷入恐怖之中,拿起船槳,奮力往前劃,到處白茫茫,我失去了方向。頃刻之間,狂風大作,白浪滔滔,小船在大浪中一起一伏。忽然,一個大浪打來,小船翻了,我掉進了水裡,咕咚咕咚喝了一肚子水,我拼盡全力朝岸上游。然而,茫茫水面,根本找不到岸的方向,又一個大浪打來……

我的頭砸到了土牆上,一下子清醒過來,嚇得大汗淋漓,幸虧是一場夢!

良久,我起身向棚後走去,我想找個地方方便一下。剛推開後門,就聽到一股嘩嘩的流水聲。奇怪,這裡哪裡來的流水?遁聲一看:一條馬尾辮正蹲在牆旮旯裡,好像是鄰村的一個村姑正在方便。我嚇了一跳,趕緊往回撤。她也被嚇得不輕,大概是聽到什麼聲音,捋著褲子低頭就往前奔。呵呵!

現在得鋪床了,我要鋪好床好好的睡上一覺。看工棚老人告訴我,工棚裡面是留給女人的,所有男性只能到外面睡。所以我在工棚後面找了塊空地,在地上鋪了一些草,又把帶來的蚊帳支起來,最後把涼蓆放上去,床就搞好了。聽說丹陽湖的蚊子特別的厲害,蚊帳架好後,特意繞著四周檢查了一下,沒有任何破損的地方,又用涼蓆把蚊帳壓實,這下放心了,躺在裡面呼呼的睡覺,不一會就進入了夢鄉。

我是被哥哥揪著鼻子搖醒的。醒來已經是傍晚時分,發現身上奇癢無比,被蚊子咬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包。我好生奇怪,大白天的,又有蚊帳保護,這蚊子是怎麼咬到的?

等到吃過晚飯,天完全黑暗下來,我才真正領教到這裡蚊子的厲害了。這裡的蚊子,如千軍萬馬,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密密麻麻,浩浩蕩蕩嗡嗡嗡的向我們發動攻擊,幾十個人一邊捧著飯碗,一邊啪啪啪的打著蚊子,響聲一片。

這一夜,確實無法睡好,蚊子實在太多。蚊帳外面嗡嗡嗡的小飛機不絕於耳,裡面也時不時有蚊子闖進,不知道它們哪裡來的本事,明明蚊帳沒有破損,竟能從外面闖進來,不知道它們是從帳縫還是從哪裡冒出來。沒辦法,我身上抹了驅蚊劑,還是無濟於事。一會兒檢查蚊帳門,一會兒檢查蚊帳底,還是被它們徹底打敗,一夜也沒睡上幾個小時。

就這樣過了丹陽湖的一天。後來的兩天就是這一天的重複,我還是上午出工下午,在爸爸的照顧下,成了這裡唯一擁有這項特權的人,以至於多年以後,還成了別人的笑談。

這就是我第一次到丹陽湖的經歷,回想起來,簡直是一件痛苦的回憶。不過,那次回來後,也有值得我驕傲的地方。我的語文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道作文題目,要求寫一篇小動物,我靈機一動,寫了一篇《丹陽湖的蚊子》,根據我的親身經歷,把丹陽湖蚊子如何的大,如何的狡猾,如何的厲害,天花亂墜吹了一番,沒想到老師看了很是中意,給了90分的高分,並且作為範文在全班朗讀。成了我上學以來的最大驕傲!哈哈!

本來以為到丹陽湖的日子就這樣一去不返了,一想起那段經歷,就心生恐怖。但現實卻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去了丹陽湖,因為,作為農民的兒子,那裡有我的田園,那裡有我家賴以生存的糧食呀,在那個年代,糧食不僅是我們全家的命根子,更是我們全家的經濟支柱,全家絕大部分的花費,幾乎都得靠賣糧食來維持。

事實上,在之後的日子裡,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每一年的這個時候,我都要去丹陽湖。後來我學會了插秧,學會了打農藥,學會了割稻、打稻,才知道除草原來是一件相比較最為輕鬆的活兒。每年的農忙假到了,就會騎自行車,帶上必備的物品,為了這2畝多地,來回的奔波。

到了中秋節的時候,丹陽湖的稻子差不多就要成熟了,全家的主要勞動力就會帶上工具,浩浩蕩蕩向丹陽湖出發。

這一年的中秋節時分 ,我們割完了稻子之後,接下來就脫粒、打包、往回運。丹陽湖因為路況差,又沒有運輸工具,只能靠水路運。每當這個時候,窄小的中心溝裡就會停了不少做生意的小划子。

我們叫來了一隻小划子,把一袋一袋的水稻往船上運,沉甸甸的袋子扛在肩膀上,走在泥濘的稻田裡,不一會就累得筋疲力盡。終於,我們搖搖晃晃的把最後一袋稻子裝上了小船,要知道,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把糧食運回家。

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坐在袋子上,看著老船工小心翼翼的撐著小船往前進,這一天的辛勞一掃而光,在這條小船上,不僅承載著我們和我們的勞動果實,更承載著豐收的喜悅。

大約過了2個小時,我們的小船終於到了大堤下,也就是我們來時的方向,對面是大隴小汪村,望著高高的大堤,心裡有些發毛。

考驗我們體力的時候到了,我們知道,扛著八九十斤的重量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還要爬上十幾米高的大堤,重量就翻了一倍。我扛著第一包到了堤中間,兩條腿就開始不聽使喚,等到了堤上,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天氣已經傍晚,時間不等人,等到了晚上就更加困難。

一袋一袋又一袋,上完了最後一袋,已經氣喘吁吁,心臟好像就要蹦出來。

終於上完了最後一袋,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人卻累得要命,各個身上都是大汗淋漓,滿滿的疲憊。看看大堤四周,滿眼堆的如山的稻子,河的對岸也是一樣。父親顫巍巍的走下了外河,叫了一條船來,我們要趁著天還沒有黑,把稻子運到對岸,說說是很輕鬆,現在我們都已經筋疲力盡,最大的奢望就是休息個半小時,恢復一下透支的體力,可是老天不允許,一旦天黑下來,上下坡會很困難,黑咕隆咚的,摔了跤可不是鬧著玩的。再說,天黑了艄公就不願意出工,因為怕出危險。一條滿載的小船在漆黑的夜裡過江,誰都知道要承擔多大的風險。

叫來的小船靠了岸,我們把袋子重新檢查了一遍,該紮緊的紮緊。採取“滾地龍”的方式,一袋一袋的往下滾,又一袋一袋的搬到船上,大約十五分鐘,船就到了對岸。這時天已經擦黑了,黑黢黢的大堤就像一座山,它啊就是我們大公圩的長城!就像到了萬里長城的牆腳下,上啊上啊上啊,大堤啊大堤,此刻的你竟成了阻擋我們回家的障礙,只要上了大堤,勝利就在眼前。問題在於,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已經嚴重透支,剛剛恢復的一點兒活性面臨著嚴重挑戰。

實在對不住了,我的肩膀,我的心臟,我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還有身上泥巴糊糊的衣服,回家的信念忘記了所有的疲勞,忘記了所有的一切!

我們互相打氣,每扛上一袋,兩條腿打篩,一步一挪……當最後一袋裝上了拖拉機,我們全部累癱了。

癱在拖拉機上,滿眼的星光燦爛,陣陣涼風習習,沒法形容現在是多麼的愜意。突然想起偉大領袖的一篇文章,心裡突然冒出一句《別了,丹陽湖!》。

和大公圩一樣,每年到汛期的時候,由於長江水位暴漲,運糧河的水位同樣高居不下,加上丹陽河大堤比我們大公圩要低,形勢往往更加嚴峻,幾乎每到雨季,都要派人防汛。所謂防汛,倒是沒有什麼雜重的活幹,一般就是送送水牌,從這個棚子送到那個棚子,每個棚子裡就是一個防汛點,裡面住上7、8個防汛民工,大部分的時間就是望著滔滔江水發呆,吹吹牛,打打牌,再就是把大堤邊高大的雜草割去,好檢查有沒有什麼地方漏水,一旦漏水,那就要立即堵塞,緊急上報,把危險扼殺在萌芽狀態。當然,一般是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大部分的時間裡,總有一些人靠打牌消磨時間,老遠看到有領導開船來檢查的,立即就收拾了傢伙,繼續看著水面發呆。

在汪洋大水面前,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大部分時間就是期盼洪水早早退去,大家各自散會,事實上一般就是這樣,然而有一年卻出了例外,讓我知道了洪水猛獸的厲害。

記得那是九十年代初,那一年的水並不是太大,出了一個大意外。外河水位正在猛漲,到了防汛警戒水位。好幾天沒有下雨,丹陽湖內有些農田缺水,大隴鄉有一個承包大戶的農田因為地勢比較高,稻田乾枯缺水,該農戶要求開閘放水,遭到了上級的拒絕。為了確保安全,在汛期是嚴禁開閘放水的。該農戶眼瞅著自己的水稻遭受著乾旱,心裡著急,全然不顧丹陽湖內的安全,三番五次要求開閘放水,上級領導考慮大局安危,堅決不批。是夜,該農戶為了一己之利鋌而走險,私自打開閘門放水,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幾十米大堤的坍塌,丹陽湖內第一道防水小圩立即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情況緊急,上級部門要求所有民工立即趕到丹陽湖,加固第二道防水堤。

我到現場的時候已經慘不忍睹,原先一片綠色的丹陽湖(第一道小圩內)濁浪滔天,湖面上漂浮著稻草樹枝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這些都是從被沖垮的工棚上的遺留物。隱隱約約的還能看到有些未完全衝倒的木柱在搖搖晃晃,有些膽大的漁民划著船打撈著雜物。

所有民工被集中在第二道防水堤。各片區負責人一聲令下,每個人用最快速度挖的挖挑的挑,把一擔又一擔的土倒在大堤上。所謂第二道防水堤,因為是備用的,事實上不高也不寬,有些地方已經漫水,而且從來沒經歷洪水的洗禮,根基也不牢固。不過,現在它成了丹陽湖唯一的重要屏障,看著它搖搖欲墜的樣子,每個人心裡都七上八下。領導們更是在堤上來來回回大呼小叫,為了保住自己的家園,人們這時也都用足了勁,自覺的加快速度。我也卯足了勁,儘管我並不強壯,還是盡最大努力把籮筐裝滿,來來回回,和時間賽跑,拼盡了力。為了我們共同的期望,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哪怕希望渺茫,我也要盡最大努力!

堤面越來越高,不再漫水。然而,防水圩內的水位越來越高,浪越來越大……

到了傍晚時分,突然間“嘣”的一聲,猶如平地一聲炸雷,嘩啦啦的聲音震耳欲聾,一股強大的濁浪衝破了大堤,兇猛的河水向丹陽湖內傾瀉而下,所到之處,其聲如山崩地裂、電閃雷鳴,又如惡龍翻滾勢不可擋。

所有人都被這一幕震撼了,人們呆若木雞!

“撤,快撤!”回過神來的人們紛紛往後撤。

我被這一幕驚呆了,直到有人推搡才清醒過來。

丹陽湖沒了,我們的糧倉就這樣被洪水吞噬了,我家的2畝地沒了,我們的辛苦白費了!呵,還有那些工棚,連同那些開的正豔的蓮花也一同湮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直到現在,想起當時的場景仍然心有餘悸。撇開那種痛徹心扉的情愫之外,當時的場面可謂壯觀,大概只有在電視、電影上才看到的。經歷了這件事,才知道大自然有時候多麼的冷酷無情,人類有時候又會多麼的無助。

在當年的冬天,水位完全退去,浩浩蕩蕩的民工大軍開進了決堤口,大公圩人再次用汗水澆築了我們的萬里長城,他們用行動創造了人定勝天的奇蹟!

這一次,因為其它事情纏身,我沒能去,向他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大約在十幾年前,政府把丹陽湖承包權收回,同時給農民一些適當補貼,據說收回後政府將加大投資建設,搞旅遊觀光項目。

對於我來說,那個曾經讓我夢魂牽繞、讓我筋疲力盡甚至讓我戀戀不捨的丹陽湖就此告別一個段落。

幾年前的一個偶爾機會,我到了闊別已久大隴小汪村,在寬闊的河面上,赫然架起了 一座大橋,走過大橋,丹陽湖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數十臺挖掘機正在轟轟烈烈的作業,十幾棟未完工的建築拔地而起。問當地人是搞什麼項目?

大概是搞旅遊開發吧,有人回答。

如果真的如此 ,那麼祝賀您,您將從此舊貌換新顏,從李太白筆下那個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湖光瀲灩的丹陽湖,到碧波千里、稻花飄香的丹陽湖,再到未來那個玉樹樓臺、風景如畫的丹陽湖,我期待著,很想有機會再去丹陽湖。


印象丹陽湖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