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如何排座次分利益?這是一門學問

(點擊右上角“+關注”【合易人力資源】頭條號,有職場攻略、管理策略、乾貨、詳解)


全文約 4818個字,需要10分鐘閱讀完畢。


導讀:公司治理的一個核心要素就是形成何種利益分配邏輯。利益分配邏輯分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兩個層面的平衡和互動,這是任何公司永恆的法則。


開篇名義,與各位分享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三個和尚吃水故事新編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三個和尚。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三個和尚沒水吃。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家喻戶曉。這吃水的問題,給方丈出了個難題。


這廟離河邊遠著呢,挑水是個吃力的事兒,誰也不願幹。值日的辦法不好,星期一到星期六,可 以排兩輪,星期天沒人挑了,得方丈親自出馬。不行!抬水吧,更不行,兩人忙著一人閒,不公平。


第一個月,方丈把三個和尚找來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 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裡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 挑,水很快就灌滿了。三個人各挑一段,肩上的擔子輕了,這苦活也似乎輕鬆了。


一個月沒完,小個子和尚提出意見了“大個子和尚出的力氣一樣多,吃的飯喝的水卻比我多,這 不公平。”


老闆如何排座次分利益?這是一門學問


第二個月,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 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拼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


不久,三個和尚都明白了:什麼競爭機制?方丈拿我們當猴耍呢!還是把那個破水缸挑滿,弄得 有人沒得菜吃,挑得多的吃的也越來越差了。這不是變著法兒剝削勞動力和剋扣糧餉嗎?


第三個月,三個小和尚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掏成空心的,然後買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躺在草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 一會兒,水就灌滿了。


方丈見了,心裡說:“一個人都能完成的事兒,還要你們三個幹什麼?”不久,找個理由,讓另 外兩個和尚支援外廟去了。


結果,方丈的事業發展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大。


各位看官,你看到這裡,三個和尚故事新編,其實貫穿了一個什麼理念呢?那就是機制創新。一個方丈加三個和尚,組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組織。每一次機制創新,都是為組織和每一個和尚提供動力的過程。


從管理學角度分析,第一個月叫“管理創新”;第二個月叫“機制創新”;第三個月叫“流程創新”。每一次創新,都是為每一個和尚創造工作動力的過程。


從公司治理層面講分析,不是組織沒有創造價值和發展的能力,而是沒有激發員工動力。


各位看官,除了每一次創新,激發了和尚的動力外,這其中還有個核心的東西:那就是利益滿足和新利益訴求的產生。所以公司治理需要不斷通過創新而產生新的動力,而又要不斷考慮新利益訴求而加以平衡。


在一個組織中,不存在永恆的動力。這是公司治理最讓人頭疼的地方。永恆的動力在哪裡?一方面是基礎動力的維持;另一方面是持續進行動力的創新。


01 /股東利益分配邏輯:分蘋果計劃和“攤著牌打牌”/


公司成立始初,需要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股東合夥出資是主要方式(本文不探討一人股東或全資國有相關事宜)。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和引入新股東,也是增加註冊資本和提高公司實力的途徑。


優秀的公司治理應該是讓所有股東方能夠充分受益,並分享到公司成長的好處和成果。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而實際的情況是“有難可以同當”,“有福不能同享”。問題通常不是出在創業始初和創業過程,而出在發展成功之時的“排座次、分利益和誰做主”等方面。


老闆如何排座次分利益?這是一門學問


董事會的一個主要職責是解決和平衡股東群體的利益分配邏輯。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曾在不同場合說過,聯想治理有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在蘋果沒有熟的時候,就制訂分蘋果的遊戲規則”。用施振榮的話說就是“攤著牌打牌”。


萬通董事長馮侖將柳傳志的經驗總結歸納為“分蘋果計劃”。做公司好比大家一起種蘋果,大家明確知道蘋果什麼時候會熟,尤其清楚在最後收益時,有多少蘋果能放在自己口袋。


“分蘋果計劃”,不但讓大家幹勁很大,未來的利益也非常清晰,更不會吵架。這是一種動力機制的設計,源於對人性的深刻體察。任何人都願意為了明確的利益預期而的努力和奮鬥。


如果不把分蘋果的遊戲規則定好,等到蘋果一筐一筐擱屋裡,就一定會為利益吵架。


所以,一定要保證跟公司一起創業和成長的股東能在公司成長中受益,這是公司治理必須掌握的治理原則和治理平衡點。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第一批(改革開放開始至1992年)創業者、第二批(1992年至2002年)創業者,還不習慣於“分蘋果計劃”和“攤著牌打牌”。從2002年開始,尤其是新興創業者,比如新科技、新材料和互聯網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在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和各種形式的資本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這種趨勢、習慣和規範已經巍然成風。


而進入2010年以後,風險投資在中國風起雲湧,一系列遊戲規則、治理要求和收益退出機制,反而使“治理結構、股權關係、利益關係”等一開始就設定的非常清楚。


這是中國公司治理的巨大進步。


“分蘋果計劃”,解決的是提前把遊戲規則定好,大家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幹事”和“分享發展成果”。當然也包括“承擔責任”,萬一失敗了,要承擔投資風險。

“攤著牌打牌”,解決的是一個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因為透明,所以信任。


老闆如何排座次分利益?這是一門學問


為什麼是在股東層面要實施“分蘋果計劃”和“攤著牌打牌”的治理原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義”字當先,“面子”隨行。“義”和“面子”,導致大家在起初涉及利益問題,都是心裡“悶”著一股勁,腦子“算”了一筆賬,但是礙於“義”和“面子”,又不好意思說。道德感太重,其實商業道德和人倫道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這是問題的一個層面。


問題的另一個層面是分錢比掙錢更難。掙錢是本事,掙錢不會讓治理團隊垮掉;分錢是藝術,錢分不好會讓治理團隊垮掉。什麼是藝術?這是很難把握的。藝術雖然重要,但是靠藝術搞好公司治理和股東利益邏輯,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靠清晰的遊戲規則和“透明化”。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厚厚的一摞,通篇講的就是兩個詞“職責流程界定”和“利益分配邏輯”。文字歸文字。畢竟傳統文化和人性的東西無法考慮進去,所以實踐起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矛盾,甚至出現“人命案”。


同樣面對《公司法》和《公司章程》,面對“職責流程界定”和“利益分配邏輯”,有人操作的好、有人操作的極其糟糕,甚至反目成仇,完全在於認識高度。所以公司治理,何堪一言道明?何堪一法普適?


02 /高管團隊利益分配邏輯:蘋果長大計劃和“守著牌打牌”/


《中國企業家網》於2017年6月22日發表史玉柱的文章《讓人才“死心塌地”的10大秘訣》,其中談到一點:


弄明白員工為什麼要跟你幹?作為我,就要琢磨員工,他為什麼要跟著我幹?感情有時候有 不可替代性,除了感情因素之外,他跟著你幹主要追求什麼?要仔細羅列,能羅列出幾十點, 但我認為其中兩點是最重要的:第一點,收入,他個人生活是否改善,這個過去可能我們羞 於啟齒,包括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老是用事業心、企業文化去淡化這個,事實上是不對的。我覺得作為一個老闆心裡要明白,是不是要大聲、實事求是地說出來,他憑什麼跟著我幹?就是為了錢,其次是理想、情懷和自我實現。


備註:上面一段話的“我”,指史玉柱。


其實我非常喜歡史玉柱。不是因為其人生大起大落、也不是因為其後來“鹹魚翻身掙了大錢”,而是因為其在《贏在中國》第三賽季36進12比賽中,評委史玉柱在點評選手謝莉時,曾說過“工資最高時,成本最低利潤最高”(本句話在公司治理、運營和管理層面的剖析,另有專題文章闡述)。


備註:謝莉,奇火鍋快樂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全國三八紅旗手。以 3000 元開小火鍋店 起家,經過 10 年間,奇火鍋漸漸發展成為擁有 200 多家連鎖店的中國餐飲連鎖百強企業, 總資產上億元。在《贏在中國》比賽中,她從來沒輸過一場比賽,被稱為創業大賽的 PK 王,奇火鍋開始在南山打造重慶火鍋航母,同時開始免費培訓婦女創業。


按照史玉柱的觀點,用好高管團隊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不能天天喊“共產主義事業”,而不考慮全國人民的“溫飽-小康-富裕”的追求。


高管的定義一般是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比如副總以上。這在各個公司會有不同的界定。高管可能是股東、可能是董事、也可能是單純以“勞動、智慧、知識和能力”換取收入和地位的高級打工者,也可能兼而有之。但是高管不同於股東的一個重要職責是: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執行董事會計劃,恪守高管操守(見《職業化高管的操守》),組織和帶領團隊完成實現公司的使命和目標。


高管的核心任務是“讓蘋果樹長大、開花結果”,等待分配。從公司治理的層面講,董事會需要一種意識、能力和水平,在蘋果樹栽下的那一刻起,就能夠講清楚,蘋果樹要長多高?幾年後開始結果子?第一年結多少?第二年結多少?第三年結多少?依此類推。給養護蘋果樹的人什麼回報?


老闆如何排座次分利益?這是一門學問


所以,我經常說,高管是“守著牌打牌”。牌就在這裡,看你有無能力打好?

這與股東“攤著牌打牌”是有本質區分的。


“攤著牌打牌”是事前講好“投資比例、回報比例和風險比例”,但是在如何創造和獲取回報的問題上是模糊的。“守著牌打牌”牌(指各種資源和條件)就在這裡,只要你有能力、勤奮努力、有智慧、有知識,就能把牌打好。在打牌過程中,股東是要預先投入“資源和金錢”的,這是一塊預期收益和未知風險。


高管除了給股東掙錢,還要讓自己和團隊能夠分享到收益,以保持公司具有很好的持續進步能力。


高管團隊利益分配邏輯一般是三個層面:錢、權和名。這裡就不做過多的專業解釋啦!但是股東(董事會)願意給高管團隊多少收益?在“集權、分權和放權”上如何拿捏?是否願意把一些社會名聲、出頭露面和資源運作的機會讓給高管團隊?如何監控和平衡?還在於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就像燒水100度正好開,但是50度把鍋蓋打開,它就不開,最後還要多燒20分鐘,所以要拿捏時間的度。


舉三個典型例子:


國內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先生,是具備相當胸懷給高管團隊分權分名的,像“郭為、楊元慶、朱立南、 趙令歡、陳紹鵬、……”,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在柳傳志旗下,得到精心培養,不僅獨立運營一 塊事業,還享有出頭露面的機會。


像馬雲,對公司的合夥人,也做得十分到位。


段永平離開小霸王以後,創辦步步高。步步高裂變成多家公司以後,一個主要理念是分股權,全員持 股,凝聚大量人才。如今在智能手機行業,有聲有色的 OPPO,段永平只佔一成股權;風頭正健的 VIVO,段永平只佔不到 2 成。這種高管利益分配邏輯,值得所有公司老闆學習。


這些案例中涉及了“觀念意識、管理創新、機制創新、流程創新”等。


03 /毛澤東說過:路線決定以後,幹部是主要因素/


公司的戰略、目標和路線確定以後,主要靠高管團隊來完成,這彰顯了高管團隊在組織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做一個卓越的董事會,用好高管團隊,就是一門藝術。歸納為四句話:


第一句話:卓越的董事會都是胸懷遠大理想,立志推動組織獲得迅速而長久的發展,其中一點就是如 何激勵高管成員,使高管成員時刻充滿“動力”,真正做到拿公司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


第二句話:卓越的董事會在賺到錢之前,就敢於和願意拿出錢來獎勵高管成員或制定獎勵的遊戲規則。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賺到錢。因為高管成員獲得了巨大的動力。


第三句話:平庸的董事會總是想在賺到錢以後,才有錢給高管成員獎勵。結果永遠賺不到錢。因為只 有董事會有動力,而高管成員沒有動力。


第四句話:有一種董事會更為可恨—賺了錢,也不願意拿出錢給高管成員獎勵,或者佔為己有,或用 於投資擴大規模。豈不知高管成員在失望之餘,第二年哪裡還願意努力工作?這種董事會還沒入門呢!


所以,董事會與高管成員的事業關係,一方面是物質滿足;另一方面是精神追求。董事會在要求高管成員與公司同舟共濟時,要妥善處理物質激勵的問題。這跟婚姻家庭是一樣的。


必須讓高管成員看到精神的燈塔,又能觸到物質的燈塔,這是卓越董事會的基本標誌和狀態。


回到“三個和尚吃水故事新編”,其實董事會要做一名“卓越的方丈”而已。



大家有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作者/編輯:高樹山(nj_heyeehrm), 北京合易諮詢(集團)機構戰略管理和組織能力專家

相關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