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回信:用知識縫製鎧甲,不懼艱辛、勇敢前行

以行證道,未來可期。

鍾南山回信:用知識縫製鎧甲,不懼艱辛、勇敢前行

我有國士,天下無雙。

從春節到現在,84歲的鐘南山院士奮鬥在抗疫一線,成為國人心目中的閃耀明星。

這段時間,他收到了許多青少年寫來的書信,有的字跡工整,有的筆觸稚嫩,也有肖像畫和手抄報……

鍾南山認真閱讀每封來信,並親自回信,寫下對青少年的諄諄寄語:

用知識縫製鎧甲,不遠的將來,各行各業都將由你們披甲上陣。希望你們不懼艱辛、勇敢前行!

一個84歲老人,向身後億萬青少年發出崇尚科學與知識的召喚,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導向行為。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恰在120年前的庚子年,也有一篇雄渾激越的《少年中國說》,深刻影響著當時的年輕人。

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衰敗不堪。

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一盤散沙,是不可救藥的“老大帝國”、“東亞病夫”,只有任人瓜分的命運。

同時,國人心頭也漫布著悲觀失望的自卑情緒,有人認為“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

鍾南山回信:用知識縫製鎧甲,不懼艱辛、勇敢前行

當此之時,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奮筆寫下《少年中國說》。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他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以喚起人民的愛國熱忱,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歷史發展的脈絡證明,1900年後的中國,從沒落走向新生,確是一批批熱血青年推動和造就。

120年過去了,再逢庚子,國家的脊樑將由新的年輕一代去擔當。

這種傳承,需要更具張力的情感湧動。

鍾南山的高貴品質與人格,正匹配了這個刻骨銘心的時刻。

為國為民,心懷天下。

以他為代表的抗疫勇士們,才是國家真正的棟樑,才是這個時代最值得追逐的明星。

鍾南山回信:用知識縫製鎧甲,不懼艱辛、勇敢前行

崇尚科學與英雄的時代,無論遭受多少苦難都充滿希望。

讓科學家成為青少年心中的明星,不僅有利於培塑個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決定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

一位網友在微博上留言:

2003年非典時,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也製作過稍顯稚嫩的明信片寄給鍾南山爺爺。如今,已經是一名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奮鬥在基礎科研的第一線,非常驕傲與鍾院士成為校友,成為醫路人。

這就是引領的力量,榜樣的力量。

少年強則國強,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國,你是什麼樣子,中國就是什麼樣子。你怎麼樣,中國就怎麼樣。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再過十年,二十年,

這些給鍾南山寫信的少年會成長為什麼模樣?

他們用知識縫製的鎧甲會何等堅硬瑰麗?

以行證道,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