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黑飛馬的老北京生活


中國地大物博、美食眾多,包子和饅頭都是常見的麵食,遍佈全國各地。但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所以哪怕是常見的麵食,可能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也有區別,而包子和饅頭之間的淵源跟很多朋友印象中的還有點不一樣哦,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題目吧。

本期題目: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其實題目的這個描述是不準確的,在上海確實會把包子叫做饅頭,但上海人習慣性上是不太常用“包子”這個詞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饅頭”和“包子”之間的問題吧。

  • 上海人對於包子和饅頭到底是怎麼命名的?都叫“饅頭”不會亂嗎?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們習慣了將有餡的發酵蒸制面食叫做包子,將無餡的發酵蒸制面食叫做饅頭,而上海地區稍有不同。上海人習慣將肉餡包子叫做肉饅頭,將素餡包子叫做菜饅頭,而去上海必吃的名小吃小籠饅頭、生煎饅頭,在北方則被叫做生煎包,雖然做法細節上肯定會稍有區別,但大致上就是同樣的東西,而北方地區最常見的白麵饅頭,在上海被習慣叫做淡饅頭,簡單總結一下:

  1. 肉饅頭=肉餡包子
  2. 菜饅頭=素餡包子
  3. 淡饅頭=白麵饅頭
  4. 生煎饅頭=生煎包

上海雖然都稱之為“饅頭”,但是稱呼分類明確其實並不會亂,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更好理解一些

  • 其實從饅頭、包子的誕生、演變來說,把包子叫做饅頭反倒是更靠近客觀事實。

現在大家去查詢《漢語大詞典》,可以查到“饅頭”這個詞彙在一些方言中指的就是包子,事實上不管是在傳說當中,還是有限的古籍記載裡,“饅頭”這個稱呼都曾一度用來稱呼包子,甚至早於“包子”這個名字出現。

在傳說中:

在《事物紀原》第九卷當中,包子是由諸葛亮發明的,當初就被叫做饅頭,不過這倆字在當時應該是“蠻頭”。在故事中諸葛亮征伐孟獲的時候被瀘水(金沙江)所阻隔,手下有人提出用蠻人頭顱祭祀河神,但是諸葛亮不忍多造殺孽,所以命人用麵糰包裹羊肉、豬肉,最後捏成類似人頭的樣子蒸熟充作“蠻頭”祭拜河神,後來作為祭祀所用慢慢流傳開來,最後形成了固定的麵食,但是由於“蠻頭”這個名字太過驚悚,所以被叫做“饅頭”。不過這個《事物紀原》的作者是一個小說家,所以我們只當做傳說來看待即可。


在古籍中:
  1. 在紀錄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夢粱錄》當中,記述有臨安城中售賣羊肉饅頭、蟹肉饅頭的相關內容,也有“更有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的記述,可見那個時期的包子就是被叫做饅頭,或者說那個時期的饅頭也是帶餡的,包子和饅頭之間並非涇渭分明。
  2. 在紀錄宋朝各項典章制度的《燕翼詒謀錄》當中還有更明確的記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
    即饅頭別名。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者謂之饅頭。”,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管有餡還是無餡的都可以叫做饅頭。
  3. 其實“饅頭”也不是這類麵食唯一的稱呼,在更早一些的時候它們也有“蒸餅”、“炊餅”、“籠餅”等稱呼,至少在唐代之前是難以區分的清楚。比如《太平御卷》記載列國時期的趙天王石虎“好食蒸餅,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使拆裂方食”,這就至少可以知道那個是時候的蒸餅(饅頭)是有餡芯的,而且“使拆裂方食”也說明其是發酵麵糰所制,所以蒸制之後才會裂開,就跟如今的開花饅頭類似。

最後我們來簡單的捋一捋這個事情:

古代麵食有很一段時間都被稱為“餅”,由於古代炊具條件所限,所以麵食最初都是用水煮熟或者蒸具蒸熟的,於是就有了“湯餅”和“蒸餅”兩大類。其中的“湯餅”也就是如今各種麵條的前身,而“蒸餅”隨後發展為各種饅頭,饅頭在流傳之中漸漸開始有了更為細緻的做法分類,其中一些就開始被稱之為包子了。

所以上海人的叫法好像更貼合饅頭、包子的古早含義,不過這種事情也不用過於較真兒,還是要從民俗比較好,大家入鄉隨俗就沒有問題了。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關於包子、饅頭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有所幫助的話,懇請幫忙轉發和收藏哦。

參考古籍:《事物紀原》《夢梁錄》《燕翼詒謀錄》《漢語大詞典》《太平御卷》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從來都沒有一個上海人會將饅頭叫成“包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看就是個“阿木林”。


敉園點評


上海統一是饅頭,沒有包子。包子是上海以外的人的稱呼。我們有淡饅頭,肉饅頭,菜饅頭。生煎饅頭,小籠饅頭。


穿心箭在飛翔


……我在上海白活了三十幾年?三十年前可能上海人都叫饅頭,現在叫包子的不要太多,有餡的叫包子,沒餡的叫饅頭…我女兒上海話都講不好,你和我說現在上海人都叫饅頭,活在上個世紀吧…年輕人你去問問,除了生煎饅頭,肉包菜包叫的不順口?有些人真的沒有什麼好區分身份了,什麼都拿出來說事。上海海納百川,誰還在乎這個,其他不說,現在家裡有地暖的人家都是北方人?有毛病…就討厭絕對的說這個那個


拖鞋1234


蘇南,老家的確沒有叫包子的,只有饅頭,最喜歡吃的是小籠饅頭,吃不起的是蟹黃饅頭,小時候過年自己家裡做豆沙饅頭、蘿蔔絲饅頭、青菜饅頭,其他還有肉饅頭、生煎饅頭、甜饅頭、鹹饅頭,北方的那種大個兒白饅頭好像是九十年代初左右才出現的。不過現在人口流動性大,習慣叫法也在改變,好多人也開始稱有餡的叫包子了。我覺得叫啥只是一種習慣,好吃就行了。


百分百有禮


60年代中國很窮很落後,當時上海經濟作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難免也要節衣縮食,家裡做饅頭比買店裡的便宜很多。父母都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媽是一個地道的常州人,我爸是毛筆之鄉湖州人,男孩子胃口好,到了下午容易餓,於是我媽就學著做各種饅頭,買來了蒸籠、麵粉、酵母膏,記得那時候麵粉分二種,精白粉和標準粉,價格分別為7分和5分錢,於是在廚房開始揉麵,我媽第一次做的是菜饅頭,我哥我姐和我急切的等待著噴香的饅頭出籠,廚房間飄滿了蒸饅頭的面香,開籠咯!把熱騰騰的菜饅頭一籠一籠的倒入竹扁,可是饅頭的個頭小的出奇,饅頭僵了,後來隔壁28號的阿婆說饅頭做好要靜放二十分鐘才能入蒸籠蒸熟,叫醒面,當時覺得很傳奇,麵粉居然要醒下才能蒸。做僵掉的菜饅頭雖然有點粘牙,但是熱乎乎的噴香饅頭已經全然不顧他的形狀了。。。以後我媽還學做肉饅頭、豆沙饅頭,甜饅頭(那時白糖是要配給供應的,只能用糖精片),我最喜歡吃的是我爸從他醫院食堂買回的水晶饅頭(餡是白糖和豬板油),後來我長大後再也吃不到這種饅頭了。


伐要哈無搞


前些日子剛和外地同事探討過這個問題,上海話在饅頭前加定語,以決定饅頭的屬性,如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花捲饅頭、生煎饅頭、小籠饅等。饅頭我們稱之為淡饅頭,也有刀切饅頭、高莊饅頭等。唯一稱為“包”的(我和上海同事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一個!)應該是外來的清真食品,牛肉煎包,上海話裡沒有牛肉煎饅頭[捂臉]


孫元麟


這有一個歷史故事:很早以前江南(蘇杭一帶)包括上海人只吃過米飯,沒見過饅頭和包子,一次中原開封人去小上海碼頭帶去了白麵,做了饅頭和包子,當地人從未吃過,覺得非常好吃,就問這是什麼食物,開封人覺得很奇怪,我大中原一歲寶寶都知道這是饅頭包子,難道你們都不知道,於是就隨口說是饅頭包子,上海人拿著送給他的饅頭包子回到家裡後端出來炫耀,前後左右鄰居非常好奇,紛紛前來看中原的食物,眾人問這食物叫什麼名字,但這人忘了哪個是饅頭哪個是包子,告訴眾人時正好說反,就這樣傳開了,改也改不了。


崑崙劍無影


我小時候,上海叫包子和饅頭統稱饅頭,加糖的叫甜饅頭,有餡的分別叫肉饅頭,菜饅頭,三鮮饅頭等等。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工作。大約在十多年前,叫法就已經多樣化了。叫包子的和叫饅頭的都不少,b基本上年紀大的叫饅頭的多,年輕人叫包子和饅頭的差不多。而且普通話比上海話更普遍。


老羊不識途


江蘇江陰的。我們這裡也只有饅頭一說,肉餡叫肉饅頭,菜餡叫菜饅頭。沒有餡的叫白饅頭或者淡饅頭。記得剛去合肥上大學的時候,在學校食堂買東西,本來想買兩個肉包子的,結果阿姨給我兩個大饅頭,風俗習慣太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