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意會勝言傳


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詩詞的概念很廣啊,有古詩,現代詩,散文詩。

現代詩和散文詩重在閱讀理解,感受詩作者的洶湧詩意,你能體會到作者的傳達,你就懂了。而現代詩的格式相對自由,有利於浪漫感情的抒發。沒有一個固定標準,自然也無法從文體上來看出寫作者是否真懂詩詞,區別還是在於詩心的有無。

“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是詩。

“我啥都沒拿就偷偷摸摸地走了”這就不是詩。

以上是玩笑。

數寒星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題主拿出這樣一首詩來,說可以判斷出是否真懂詩。這就很明顯了,題主說的懂詩詞是指近體格律詩。

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合格律的,一概歸入古體詩。而合平仄的,就是近體詩。這首詩首先肯定是絕句,至於是古體詩中的“古絕”,還是近體詩中的“五絕”,懂格律的人一分析便知。所以題主的問題實際上還是用平仄格律來區分是否真懂詩詞。

“簷下數寒星 ”,平仄為“中仄仄平平”,這在五絕的平仄格式中屬於仄起押韻格式,即“仄仄仄平平”,我們先不看詩,推出整首詩的平仄,再看是否合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從平仄上來說,符合這個格式,就是近體詩五絕。

但是我們看到第二句“不知蚊熱情 ”平仄為“仄平平仄平”,按理說首字可平可仄,但是這一句首字為“不”,則會變成“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之外整個句子只有一個平音,這就犯了格律詩的大忌——“孤平”。如果是這樣,那這就是一首古絕了。但是第三字“蚊”字發平聲,這就比較明顯是在這個位置做出一個針對孤平的拗救。

這句為拗律。

再看第三句“怕驚雲上月”,“中平平仄仄”,第四句“心頌到天明”,“中仄仄平平”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從平仄判斷,這是一首拗律五絕。

當然,還要看韻腳。這很明顯是首新詩,如果用新韻來判斷,“星”、“情”、“明”都屬於一個韻部“十一庚”,所以是押韻的。

如果一定要平水韻,“星”屬於“九青”韻部,“情”、“明”屬於“八庚”部,嚴格來講是不押韻的。

但是,這種首句押鄰韻的格式在近體詩裡面是允許存在的,還專門有個名稱,叫做——“孤雁出群格”。

所以,不管平水韻還是新韻,這就是一首五絕。

寫這首詩的人是花了心思的,將平仄格式的變格、拗救、領韻通押這些比較特殊的情況都放到一首詩裡面,相當於一個坑。

不過話說回來,從詩意上來說,更像一首打油詩。而且第二句的拗律讀起來並不順口,也許是“蚊”字和“情”字韻母大致相同,讀起來有重韻的感覺。

是首五絕,但不是一首好詩。


梧桐樹邊羽


廚師端上一盤菜,大家用手機拍了,開始你請我請動筷吃了,幾番咀嚼以後,有人連說好吃好吃,有人又箝了幾筷,有的人微笑不語,也有人搖了搖頭,接著一個人開始說這菜的名稱、料頭以及烹調方法,甚至提到菜的來歷和典故,接他話頭,有人補充,有人糾正,有的人說今天燒得不夠嫩,有的則說火候不到,甚至有人說調料過頭掩蓋了本身的鮮味,北方人嫌甜,南方人說欠糖……,不一而同,不亦評乎,然而,這道菜已經流行許多年。我由菜餚想到品詩,所謂懂與不懂都在“食客”之口中,詩仍然在流傳,等待著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和與之對應的廚師。


ASSam


呵呵,看一個人是否真懂詩詞。

關鍵在二個字,即“真”“懂”。

和年齡,職稱,頭銜無關。

因為,我們現在學詩詞,已經脫離了,古代詩詞的語言環境。我們現在是在繼承傳統,而不是在創造和發揚。

舉個例子,中國舉辦了幾屆詩詞大賽。什麼連句,集句,飛花令都有,但是,即席賦詩的幾乎沒有。

又比如說,懂詩詞,中文系的大學教授應該是懂了吧。是懂的,看他們在詩詞大會上的評判,風趣幽默,談笑風生,時不時掌聲雷動。想來一定漲粉不少。

但是說他懂吧,還真是不懂。

比如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

估計也是一時興起,做了一個蘇軾的集句。

他的集句是這樣的: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兩個“有”字,兩個“是”兩個“吾”兩個“此”,除了“細細”為疊字,“有”字還用可以,後面三個,特別是吾還在兩句的同一位置,總共二十八個字。撞了那麼多,也太不“懂”了吧。

還有“香,鄉”撞韻的問題。

用詩詞界最寬容的說法,問題也是很多的。

表面看似懂,實際上就是不懂。

所以,看一個人是否真懂詩詞,不僅要聽他說,還是要看他寫的。不然,也真難辨。何況,還是教授呢。

用另一位詩詞大會評委康震教授(北師大)的詩結尾,也堪一笑。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競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絕句平仄全錯,粘對有失,字語不達,詩味全無,連詩詞入門級都沒有達到。僅是拼湊幾句成語而已。

他應該比酈波好些,酈波不過是用別人的詩集句,而他竟然敢於寫這樣的詩在詩詞大會上朗誦。呵呵。

用復旦大學胡中行教授的話來說:“詩詞,其實不怕不懂,怕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懂。”

這個問題,就此擱筆了。





子齋雅集


“喜歡”和“懂得”差了100個馬拉松的距離!

如果非要說辯別,看他喜歡哪些古典作品就知道了。

如果只是喜歡詩詞,而對於辭賦,古代散文雜文不感冒的話,你可以掉頭就走!

他只是喜歡,但絕不會是懂得!

假如單論詩詞,這個人只喜歡李煜,晏殊,蘇東坡,李易安,納蘭容若等人,而對杜甫,退之,山谷,美成從不感冒的話,你同樣完全可以不必理會這個人,他的喜歡很淺!

對於這種人而言,對詩詞的喜歡等同於對性感美女圖片的喜歡。

如果他的書房上擺著鑑賞辭典之類的書藉,你心裡把頭搖成波浪鼓肯定OK,現在的詩詞鑑賞辭典毫無可取之處,尤其是詩詞賞析一類,你把王維思鄉詩的賞析放在白居易思鄉詩的下面,完全成立,毫無違和!

如果那個人張口粘對,閉口拗救,動輒意境的話,你也可以小聲嘟囔一句“且待小僧伸伸腳”,拿這些相當於一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常識來四處招搖,並不是值得多麼光榮的事情。

這些都只是喜歡,頂多算是瞭解,但絕對沒有資格稱之為懂得。

其實浮淺的喜歡並不可笑,可笑的是偏偏以為自己懂得!

只喜歡淺雋的美句,只喜歡相思的悸動,只喜歡孤獨的心事,他們喜歡的不是詩詞,而是詩詞和自己產生的那點不堪一擊的共鳴。

小可對詩詞比“喜歡”多一點,離“瞭解”也有一段距離,自然絕對夠不上“懂得”。因為自己古典文化積累太淺,許多詩看不出來好來,如果是《靜夜思》我還能腹誹幾句,認為完全是借了李白的光。但對於《石鼓歌》我就得費些心思才能發現其中的美。

“費些心思”本身就是對自己鑑賞水平的嘲諷,何況那些費心思也看不出好的經典詩歌呢?

詩詞不是孤立的,你要心甘情願地從《周易》讀到《諫逐客書》,從《九辯》一直讀到《阿房宮賦》,從《金石錄後序》讀到《談藝錄》。

相信我的判斷,一個挑食的人絕對算不上懂得美食!


亦有所思


懂詩詞這個話題太寬泛了,如果界定在懂格律可能會更好回答。

河北電視臺節目中華好詩詞播出後,嘉賓趙忠祥被批評不懂詩詞。央視節目中華詩詞大會播出後,嘉賓康震被批評為不懂詩詞。周嘯天獲魯獎後,評論者王蒙被批評為不懂詩詞……

詩詞和書法都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卻也相對小眾,有人自詡為貴族文化。網上可以看到許多類似以衛道士自居的傲慢文章,中心言論就是別人外行、不懂。

相對書法醜書橫行的亂象,詩詞不懂裝懂的門檻更高。不過,在嚴肅對待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盡力為詩詞的復興創造寬容的環境。

關於詩詞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人:

1.鑑賞者。詩不達詁。詩詞鑑賞在理解詩詞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允許發揮讀者的感想。

2.研究者。一方面對詩歌發展史、詩人生平等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對聲韻、平仄、對仗、詞牌等專業知識的研究。

3.教學者。主要是教授專業知識。

3.創作者。以上三者都不強求必須是創作者,但是創作者卻不能不具備以上三者的能力。只有你懂得了詩詞鑑賞、專業知識、歷史文化等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如果以創作者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懂詩詞,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沒有格律意識,如果他標著律詩、絕句或詞牌,卻沒有按規矩寫,那顯然是不懂。懂的人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有人說古風,古風創作難度並不低,無意識地出律創作並不能視為古風。

詩詞格律有小錯誤或者說雖符合格律但詩味欠佳,只能說他不精,不能說不懂。否則懂或不懂的界限就太難判斷了。

題中所舉例的詩平仄基本符合,只是水平實在一般,可以判斷為入門級的初學者。



顏亭月詩詞


請它寫一首,看看便知!

……!!!

以我為背景,今年過古稀之年,從教近四十年!

喜愛易經,風水,命理!

吃百家飯,飲千家酒!

愛上頭條!

也寫自由詩……寫有:《荷塘》一詩

雨浥輕塵草木新,

荷塘蛙聲噪鼓頻。

啾啾翠鳥鬧枝頭,

夏色當攴不慕春!











朱群老師四公專頁


問題: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據說下面這首五絕能鑑別出真假懂詩,真的嗎?

數寒星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有人認為賞析前人的古詩詞只代表一個人詩論讀得多。並不代表真的懂詩。能解讀前人沒有解讀過的詩詞才是真的懂詩詞。

.........

前言

題主用上面一首小詩來鑑別是否真的懂詩,有些道理。如果這首五絕的玄機看不出來,可以說真的不懂舊體詩,但是擴大到“詩”的範圍,就不太準確了。

畢竟新詩和舊詩是兩個世界,而且舊體詩中的古體詩也是不講究格律的。

一、這首五絕鑑別的是什麼?

題主舉例的這首詩是一首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屬於格律詩四種基本詩體的仄起平收。先不說詩的內容和質量,但從格律上來解釋一下。

1、詩體 平起仄收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這首詩的格律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為第一個字一般平仄不拘,所以這首五絕的準確的格式是: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其中第二句是:仄平平仄平,不知蚊熱情。這是標準的格律詩救孤平的句式,第三個字的“平(蚊子)”救第一個字的“仄(不)”。

2、押韻

第一句押韻的星是平水韻【九青】、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的情、明屬於【八庚】,這也符合格律詩的要求,首句可以用鄰韻,其他的韻腳必須一韻到底。

3、黏連

絕句的黏連,就是第二句的第2個字和第三句的第2個字平仄一致。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知和驚都是平聲,符合黏連的規則。

所以這首詩是標準的近體絕句,又叫做律絕句。因此題主說的鑑別其實就是鑑別作者或者讀者懂不懂格律。

二、詩的格律

詩的格律誕生於南北朝齊梁時期,當時的永明體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和平仄,於是誕生了早期的格律詩,到了唐朝,據說唐高宗時期,武則天主政,把格律詩納入了科舉中。

格律對於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來說,就如同今天的小學生學習加減乘除和拼音一樣,是啟蒙的教育內容之一。對於今天學習舊體詩的人來說,基本的格律規則必須要懂,不懂格律就是沒有入門

我們讓孩子們背的《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都是按照詩韻來編寫的,而且都是兩兩相對的對聯。這都是創作格律詩的基本功訓練,可惜的是現在的國學班未必能夠講明白這個道理,大多數這類補習班也沒有教授孩子們作詩。

學習舊體詩,至少要學會做一首五言律詩或者七言律詩才算基本入門,上面的五言近體絕句與五律的區別是,近體律絕句只有四句,五律有八句,律絕句要求押韻、平仄和黏連,但是五律除了這三項以外,還加了一項,就是中間二聯必須對仗,這就又加了一層難度。

例如《五律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除了押韻、黏連、平仄符合格律外,中間的二聯是對仗的:

上聯:感時花濺淚,下聯:恨別鳥驚心。

上聯:烽火連三月,下聯:家書抵萬金。

結束語

從舊體詩的範疇來說:

懂格律也未必真得懂詩,所以說題主的鑑別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格律僅僅是最基礎的公式而已,不能說小學生懂了加減乘除就可以作微積分了。

但是連加減乘除都不懂就真得是小學也沒畢業了。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單單分析一下句子,第一句和第三句還好,第二句和第四句就有點水。不過學詩多是從順口溜一點點過渡來的,老街也是如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冒昧參與討論。

俺是不懂平仄格律的,僅是喜歡古詩詞的意境和韻味,也喜歡模仿,常被人笑話打醬油。

打醬油就打了,也蠻好玩,並不介意學究們高深的賞析造詣。既然不在一個層次,望塵莫及,就不必費力去追了。高人敢曰唐宋,吾自竊笑圍觀。不爭不搶,不嫉不怨。呵呵,請前輩們原諒我的不求上進。

平仄很需要功力,對於資質淺薄,耐心不夠的俺來說,才不管那麼多,別人喜歡唸經,就讓ta念去唄,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自己喜歡就好。

俺也喜歡數星星,這就數一數。

簷下數寒星,

月朗風正輕。

遙憶當年事,

淚湧到天明。



薇夢


簷下數寒星,

平仄仄平平

不知蚊熱情。

仄平平仄平

怕驚雲上月,

仄平平仄仄

心頌到天明。

平仄仄平平

此詩尚知“粘對”,模仿李白的《夜宿山寺》痕跡較明顯,若標榜為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規則的範例,實在不敢恭維!何也?須從體裁形式與思想內容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體裁形式分析。

此詩未標示所使用的相應聲韻系統及韻部,只能按平水韻平仄押韻的標準分析。

詩例首句第二字仄聲及末字平聲,可知其五言律絕屬於仄起首句入韻的格式。正格如下。

五絕·八庚(平水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上述五絕正格理論基礎,源自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正格用字組句原理,及啟功先生的“平仄杆”。平仄竿,是向左向右橫向按兩平兩仄交替格律延伸的“長竿”,以保證律絕和律詩在體裁形式上,平仄音步節奏鮮明齊整,達到抑揚頓挫的聲律美。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示意截圖供探討交流:

有規律的平仄節奏一旦被畸格怪體打亂,就會破壞格律詩鮮明突出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混淆律絕和律詩體裁與古體詩的體裁界線,給初學者帶來不少困惑,不利於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律絕和律詩酌詞煉句與意境創新和思想與哲理啟迪方面來。因此,律絕和律詩體裁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更多新人來遵守和不斷完善!

又因為,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是律絕和律詩用字組句的基本原理;所以,“一三五”只有在有效規避孤平、孤仄、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才能“不論”。

其中孤仄相對孤平而言,且在當時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平仄規則,處於探究階段,摸索實踐的結果,不比後來的平仄押韻規則完善。特別是受當時語言文字詞彙發展階段的侷限,沒有現在那樣豐富,一時找不到適合的字詞來調整平仄,不得已而為之,並不能說明古人倡導孤仄變格。當時的古韻書,作為平仄押韻檢索工具,各韻部及漢字平仄歸類,不可能隨時代進步和語言詞彙發展而同步收錄。正如現在許多常見字詞,不在平水韻相應的韻部中。這在律絕和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也經常遇到過。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可以繼承古人留給我們的精華,但沒有理由繼承古人的不足或盲目追捧和誤導所謂“缺陷美”,藉以誤讀鼓吹律絕和律詩應規避的古人缺陷!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原理,及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杆”截句法,是律絕和律詩“替對粘韻”理論基礎。體裁形式基本規則及其表達格式的探索研究和整理歸納至今,相對而言,律絕和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較古代任何時候的平仄押韻規則,明確而完整得多,且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屢試不爽!而詩句中的孤平、孤仄(前孤仄例外)、三平尾、三仄尾等有悖於馬蹄韻平仄原理,是不能通過詩詞網站平仄押韻檢測的。

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名篇名句,多出自古體詩體裁範疇,我們不應泡在故紙堆裡,否定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兩平兩仄交替”基本原理和“替對粘韻”基本規則,而在浩如煙海的古體詩例中,尋找畸格怪體的“依據”。因為,古體詩相對於律絕和律詩而言,本身就無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

理清上述認識後,我們就可順理成章地對開頭詩例體裁形式及格律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較為客觀的判斷依據了。平水韻檢測結果截圖:

新韻檢測結果:

1.平水韻中“星”字,在“九青”韻部;“情”、“明”在“八庚”韻部,明顯不在同一韻部,刻意模仿“首句押鄰韻”,就有出韻之嫌,是不嚴謹的創作審美態度,容易誤導初學!若以中華新韻,屬於同一韻部,則無出韻問題了!

2.詩句中的“驚”字與韻腳字“情”、“明”有“擠韻”之嫌,破壞韻律美!

3.多音字“不”放在平聲字“知”前當為仄“拗”,犯孤平,以“蚊”平聲“救之,是在刻意模仿“一拗三救”的所謂的“本句自救”,即以後孤仄救前“孤平”,有意違背律絕和律詩“兩平兩仄交替”的用字組句原理,任意破壞兩平兩仄交替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蚊”雖“可平可仄,建議用仄”,因為孤仄與孤平一樣不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原理。這樣的詩,也能標榜為律絕範例嗎?可用來檢驗是否“懂”律絕和律詩嗎?可作典範讓人效仿嗎?

況且,無論新舊韻,“不”字是多音字,影響平仄判斷,須人工依據原意用近義字“未”替換多音字“不”後,檢測結果更準確。截圖如下供參考。

檢測結果截圖再次佐證了,第一、三兩字儘管居於“一三五不論”的位置;但在此詩例中,使用所謂“一拗三救”的本句自“救”,導致“後孤仄”,顯然不在“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詩界潛規則認可的範圍內,破壞了作為格律詩的聲律美,因而正如啟功先生所言,是“非律調”的!同時也足以證明,“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地“不論”,所謂“拗救”,其實是用孤仄來救孤平,換湯不換藥,第一字當平卻仄,第三字當仄卻平的出律本質依然沒變,病上加病,無異於雪上加霜,名之“救”拗,實則無救!

再從思想內容分析。

所謂“因律害意”而改變律絕和律詩正格平仄,是在出了“奇句”而又在找不到合適字詞的當時,不得已而為之,而非古人特意追捧和倡導所謂“拗救格”或“特定格”。

“簷下數寒星,不知蚊熱情。”

——起句交代地點“簷下”,事件“數寒星”。承句補寫“數寒星”不知蚊蟲叮咬的專注神態。轉句寫“怕驚雲上月”的心理活動,結句寫用心地將“寒星”不出聲地“頌”(念數)到天亮回應開頭。詩者知起承轉合的固定章法值得肯定。

然而,首句“寒”而不是“涼”已說明氣溫下降,何來下句的“蚊”?即使有,一般是過冬的瘧蚊,但會多嗎?大家知道,瘧蚊叮咬,是惡疼惡癢的,何來“熱情”可言?只怕是“反語”罷了。但用反語,一般“熱情”二字應加引號,且蚊蟲叮咬是靠人身上的汗氣,一個“寒”字說明氣溫低,靜數寒星又何來汗出之氣?寫“蚊熱情”究竟是想告訴讀者什麼主旨呢?因此,想象構思的意境不是很合情理,且主旨不明。況且其“意境”果真像古名句那樣“好得不得了”,不能用其他字詞替換,而只能用所謂“拗救句”嗎?因此,此詩非真情實感,刻意模仿詩仙《夜宿山寺》,有牽強附會,故作呻吟之嫌!

“怕驚雲上月,心頌到天明”

——這是因果句,“心頌到天明”的原因是“怕驚雲上月”,主題是“寒星”,卻以之突出“雲上月”,有喧賓奪主之嫌。況且,詩者以“簷下”、“寒星”、“蚊蟲”、“雲”、“月”這些景語所構成的“意境”,是想服務什麼主旨?使人如墜雲霧之中,所謂“意境”,一旦沒有或離開一定主旨,再“美”也是無病呻吟!

還有“頌”通“誦”,今人仿詩仙《夜宿山寺》寫詩,竟然也模仿出一個“通假字”來考人賣弄高深!

綜上分析可知,此詩屬於今人“拗救格”模仿李白《夜宿山寺》的一首古體詩,而不是格律詩。無論從體裁形式和思想內容上,都無法與詩仙《夜宿山寺》同日而語,不能標榜為“懂詩”的所謂“典範”詩例!

五絕·十一庚(中華新韻

樓下數寒星,

誰知我熱情?

恐辜天上月,

忽感已黎明。

詩貴真情實感,景語服務於意境,意境為突出明確的思想主旨服務。思想內容與相應體裁形式規則完美統一,才是名副其實的律絕典範!


格律酌詞煉句


什麼叫懂?心領神會之意。

沒必要故弄玄虛,裝出一副掌握過宇宙真理的樣子。

詩、也是由漢字組成的,寫出來是抒發作者感情和供其他人欣賞的。一個人,哪怕把中國所有的詩詞都解讀了,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一個視角而已。

而作為普通人,哪怕只知道李白的那一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你也不能武斷的認為他不是真的懂詩。

請放下你那狐假虎威的姿態,老老實實的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藉助詩詞來顯擺自己。因為當初這些詩人寫詩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讓你作為資本向世人炫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