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5個“淨土寺”:這座寺內的藻井和石獅,樑思成稱為“兩寶”


全國叫“淨土寺”的寺廟有15個, 山西省汾陽市、山西省介休市、山西省應縣、河南省洛陽市、甘肅省天水市、江蘇省泰州市、黑龍江省雞西市、四川省大竹縣、黑龍江省大慶市、河北省臨西縣、福建省周寧縣、河北省邢臺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浙江省台州市、吉林省敦化市。今天說的這座淨土寺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的東北角,圖為該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

六年前的國慶節假期前往探訪時,應縣淨土寺的大雄寶殿正在落架大修。據清代《應州志》載,淨土寺於“金天會二年僧善祥奉敕創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大雄寶殿是全寺之主殿,為金代原物。淨土寺除大殿尚保存完好外,其餘全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拆毀。2006年,應縣淨土寺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內的金代藻井極為珍貴。藻井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多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宮殿或寺廟殿宇中多做成鬥八藻井,藻井上裝飾 各種花紋、雕刻或彩畫。無論面闊三間或五間的建築,大多隻在明間正中施用一個藻井。淨土寺大殿的藻井卻佈滿三間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間為鬥八藻井,正中金龍 盤線,氣勢磅礴。兩次間配菱形和鬥四藻井。殿內三週和藻井平齊的牆頭,都裝有天宮樓閣。這種形制規模、製作精緻的金代藻井是迄今所發現的孤例。


1933年秋,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應縣木塔時,發現離木塔幾百米處的淨土寺後,說應縣有三件寶:一為佛宮寺釋迦塔;二是淨土寺的天宮樓閣藻井,構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瓏細緻,超類絕倫,是國寶一絕。三是淨土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披頭散髮”,造型獨特,雕工精美,全國罕見。當年的寺廟群已不復存在,只剩大雄寶殿,但其內金碧輝煌的天宮樓閣完好無損,那對披頭散髮、有些損毀的石獅仍然在廟內。

2013年國慶節時,淨土寺大雄寶殿正在大修,其它地面正在考古發掘中,院子裡都是探方,僅存西軸線上的大雄寶殿和兩個配殿三座建築。東西配殿是單坡頂建築,這種建築進深短,省建築材料。

據當地老人說:被毀之前的淨土寺,全寺建築分佈在東西兩軸線上。西軸南端為山門,其後正中有金代舍利塔,十米高,五層八角串珠頂,塔身正中刻蓮花盆,塔的下身刻陀羅尼經文,並有‘(重)熙九年歲次庚辰八月’字樣。塔北是天王殿,殿的東西各有鐘鼓樓一座,還有東西配殿。北端是大雄寶殿,後面是法堂。東軸線南端是禪堂,禪堂北院有東西配房,正中為5間唸佛堂。唸佛堂背後一小院為藏經樓。藏經樓院內還有東西廂房。


當地的老人回憶:淨土寺的山門上原來掛有一面木刻牌匾,上書三個楷書大字“淨圡寺”,後牌匾在“文革”中被毀了。“一座千年古寺,在1969年生生地毀了,只剩下孤單單的大雄寶殿。”

據寺內原來的僧人講:淨土寺始建於後唐五代,原為唐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家廟。因殘破在金天會二年(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淨土寺。大定24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聳重修。原來規模很宏大,佔地30多畝呢。【《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