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自打15年服役入伍,17年退伍去外地讀書,我便很久沒有再去看一看那裡;一晃5年過去,雖八公山還在這裡、我也還在這世上行走,但卻總有股“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味道。

踏三月春風,帶一隻揹包,或是添一部《淮南子》,而後哼段只有自個才能聽懂的小調,於是便不帶塵、不帶土地奔向山丘、去往密林、直至八公故地。


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八公山石林


花龕瀑布側,青壁石林杪

在形容八公山石林時,不少遊客常用“壯觀”加以讚歎,想以此體現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在我眼中,這處石林卻是“精緻”和“獨特”的。唐代詩人崔顥一句“青壁石林杪”,便將石林的種種特性攤開在世人面前,青壁是時光雕琢的痕跡,而一個“杪”字地運用更是在不經意間賦予了石林生命。獨自一人走上這條幽靜的石林小道,細數當中的“石筍”、“利劍”,在愜意中與“坐禪的老僧”以及“論道的八公”擦肩而過,最後再痴痴地站在“立地成佛”前,深品當中的底蘊與內涵;此時此刻,好似周圍一切都是那麼的靜、那麼的慢,深吸一口氣在胸腔內含住,再緩緩吐出,慢慢感受這歷經千年的縷縷“石味”。

我想,也正是領略了“八公石林”的美和奇,乾隆帝才會在不經意路過此處時下馬駐足、意味深長地推敲、並在綠樹青石間揮毫潑墨。


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乾隆途徑此處留下“玉筍”兩字


玉樹已消龍虎氣,青山長繞鳳凰臺

關於白塔寺的記憶,還數十年前的一次春遊最為深刻和青澀;那時我正值舞勺之年,不懂這座寺廟意義為何,只知今天不用上課,玩個痛快便罷。直到後來長大些,對歷史古蹟頗感興趣,才在弱冠時又重新遇見。

慢步踏過八十八級的青石臺階,再將高僧仁德的最後手跡盡收眼底,院內一幅幅羅漢壁畫彰顯文化與傳承的魅力,而寺廟內被春風拂過沙沙作響的枝葉,一同與我見證了流逝的時光。

遙想北宋初年,一位得到高僧不辭辛勞來到八公山,只為親眼見證此處有關地藏王的傳說和遺址,也就只是這一眼、使八公山上多了一處香火鼎盛的廟宇,也就只是這一眼、使八公山上多了一處與洛陽相望的白塔。


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白塔寺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淮南子

尋著若隱若現的鐘聲,莊嚴的淮南王宮便在不自覺間映入眼簾,白棕相交的牆面、房梁,伴著白漢玉砌成的臺階,再襯上風光無限好的綠樹藍天,儼然將自然與宮殿合二為一。走進殿內,畫廊壁畫上所描繪的每一支故事都令人神往,再現了千年前劉安與八公們坐而論道的場景,同時這一幅幅、一幕幕也都記載了《淮南子》的不斷成熟與完善、到後來獨具一格、影響千古。

出了淮南王宮後門,便是充滿神話色彩的登高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正是出於此;我站在臺上遙望四周,鬱鬱蔥蔥的樹木緊緊環繞著八角臺,將八公山的好風光一覽無餘,如若當年的大文人蘇軾來過此處,可能世上也就不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

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淮南王宮


水清石出直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

就本地人而言,若是詢問路人“青琅館”的去路,老表們則會大呼“怪哉!”,可要打聽“孫家花園”,他們定會大同小異地做出“牧童遙指杏花村”之舉。

如果沒有仕途的失意,那位清代進士也不會告離朝廷來到此處隱居,也正是如此,從此在清廷的官場上便少了一位烏紗、而八公山上卻多了一處寶地。在這數百畝的土地上,那年清朝失意進士所種下的樹木,已在不知不覺間經歷百年滄桑;行走在這密林之中,感受被樹木包裹的密密層層,再悉心聆聽鳥兒的鳴叫在林中迴盪,剎那間、彷彿整個世界都因此縮小。

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孫家花園


除此之外,風景區內的地質博物館和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更是讓人流連忘返;這兩處景點分別為我呈現了地球演變過程的規律,以及世界生命的起源。特別是在博物館內,陳列的各種生物化石、古老岩層琳琅滿目,讓我從進館開始到離去時都在不斷感嘆大自然的奇妙與神秘......


家鄉歷史:你知道八公山這幾處景區的歷史故事嗎?快跟老廖來了解

八公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從早上8:00到下午16:00,我終於還是將八公山重遊了一遍,相比五年前而言,揹包依舊還是那隻揹包,《淮南子》也依舊還是那部《淮南子》,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那般青澀,肩上的揹包也慢慢化為責任,書中的知識也漸漸成為指引我前進的導航;畢竟,“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只不過這本書是故土,只不過這本書需要我用一生來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