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仓颉都要佩服的“造字者”,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连仓颉都要佩服的“造字者”,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徐寿

这位“造字者”就是清末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徐寿(1818-1884),他在年少时就熟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很有独到之处,因此常常受到众人的称赞。只因在童子试中的一次落第,便愤而丢弃八股酸文,立志“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愤而开始广泛涉猎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矿学,数学等科学知识。徐寿靠自学成才,在四十多岁时受到曾国藩的青睐,进入安庆军械所,并于1864年同华蘅芳一起造出了清末海军第一艘“国产的”蒸汽动力船——黄鹄号

化学和造字

连仓颉都要佩服的“造字者”,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傅兰雅

这里还得介绍一位英国人傅兰雅,他是一位传教士,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傅兰雅口译各种科学著作达113种,曾说“半生心血,惟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被称为“传科学之教的教士”。他和白求恩一样,是一位值得我们中国人尊敬和纪念的一位外国人。

连仓颉都要佩服的“造字者”,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仓颉象形文字

仓颉:生于黄帝时期,古称“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他是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


连仓颉都要佩服的“造字者”,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行者涅槃

重点来了

中国开始认识现代化学是从清末开始的,比西方晚了近二百年,当徐寿和傅兰雅共同翻译《韦尔斯的化学原理及应用》中的无机化学部分时,化学已经是一门较完整的学科,他俩所著的《化学鉴原》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化学著作。

《化学鉴原》采用了意译,沿用,生造三种方法对六十四种基础元素命名。其中四十九种是生造字,徐寿在书中写道:“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首音”。

徐寿用他自学成才的聪明睿智,采用意译,沿用,生造等方法对元素命名。

看一下原文翻译如下(繁体已简化)

绿淡
绿气与淡气化合止此一物,化学内最危险之品,此其一也,性甚奇异,取法:将铅盆盛淡轻,绿一分水十二分消化,再将绿气一瓶倒置瓶口侵入铅盆水内,少顷见瓶内水面滴滴似油,即绿淡也。

这段话说的是氯化氮的主要特点及制法,其方法是以水为介质,采用氯气氧化氨,利用氯化氮不溶于水且密度较大的性质进行收集,因为氯化氮易爆,因此要小心谨慎。

徐寿根据物理性质翻译了氢,氧,氮,氯(原文是轻,养,淡,绿)等,

采用不同元素(原文是原质)的组合替代化合物,如用淡轻为氨,用铁养硫为硫酸铁,

采用一些已有的字进行音译,例如采用弗为氟,

还有些采用了生僻字,例如《孟子》中“其渐之溴”的溴字,基本没有其他的用处,但当它成为第35号元素后,身份就不同了。还有坟地出现的燐火则被抽出燐字为磷。

聪明睿智的徐寿也有字不够用的时候,他发现即使把古文中的生僻字都找出来也不能够解决问题,于是对一些全新的元素基本都采用了造新字的方式,而且以形声法为主,只要是不认识的金属一概用金字旁加上音译构成新的汉字合体,不认识的非金属就换个石字旁。

于是钙,镁,钍,铋,硼,矽(后改为硅,但仍有矽肺病一词)等一干新字出现了。

化学领域的造字现象比其他任何学科造的字都多,并且化学家们在造字过程中彰显了艺术性与可行性的统一,估计连象形文字的老祖宗仓颉也要自叹不如了。

鲁迅曾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戏谑的提到:“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这显然不是什么正面评价,鲁迅认为中国化学家都是“蛇精病”,不把心思放在研究上,尽整些没用的玩意儿,不如跟日本人一样,直接采用直译“腊丁字”就好了,如果用这种方法,那么氧气Oxygen用直译法来书写的话,所用汉字大概要书写成“奥克西津”,最后的结果是念完118个元素的周期表大概要比现在多用4倍的时间。

总的来说受制于很多因素,在《化学鉴原》编译的时候,徐寿采用了尽可能不造字的原则,但因为从开始就摒弃了日文音译的那一套,因此新字的出现变得不可避免。

徐寿用他的造字方法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学习元素周期表比外国人容易的多

在中文的元素周期表中如果不认识的字一概读半字音,这就解决了读音的问题,

气,石,水,金四个偏旁说明了金属,非金属以及常温下物理状态的问题

由《化学鉴原》中脱胎而出的轻(氢),养(氧),淡(氮),绿(氯),溴等还体现了其密度,生物,颜色或气味方面的性质。

有的字还不仅是形声,还有会意的成分,比如烷,烯,炔通过完整,稀少,稀缺的含义代表烃类的饱和度。

而且如果要记忆大量的英文如methane,ethanol等这样的元素单词来代指甲烷,乙醇的话,那么不仅是不易理解,而且还难以背诵,这会极大的增加学习化学的难度。

连仓颉都要佩服的“造字者”,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元素周期表

如果造字运动到此为止,化学家们的想象力一定不会被充分展示,在有机化学领域,另一大类的新字出现了,例如烃(ting)字,读音和化学结构分别取自碳和氢的各一个部分,看过一遍就可做到会声,会形,会意。还有羰(tang)也取自氧和碳,羟(qiang)取自氢和氧,羟基的英文hydroxyl也是英文氢hydro-和氧oxy-的词根组成,可见殊途同归啊。巯(qiu)取自氢和硫,羧(suo)取自氧和酸。

上述这些字只用了形声和会意两种略显普通的方法,就足以让化学这门科学简明易懂多了,这里还有一种更有新意的造字方法,例如氢原子的三个同位素HDT用中文则写作氕(pie)氘(dao)氚(chuan),在气字头下面,那一撇代表原子核中的质子,竖代表中子,氕的原子核为一个质子,氘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组成,氚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这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可以给一万个赞。

《化学鉴原》中所译定的64种化学元素名有36种被保留至今,成为日后修订,增补化学元素汉译名的标尺。后来徐寿和傅兰雅又陆续翻译了《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为中国的化学启蒙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