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眾生相:自救、捐贈、外援...難捱疫情?

餐飲行業眾生相:自救、捐贈、外援...難捱疫情?

前言:

“之前的目標太遙遠了,後來發現,活著最重要。”

雖是網友的一句簡單調侃,背後卻道出了無數人在疫情期的惶恐與不安。哀嚎於人如此,於餐飲行業亦如此。

2019年,全國餐飲行業實現收入46721億元,同比增長9.4%,跑贏全國GDP增速。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瞬間讓餐飲行業的高速增長踩下了“急剎車”,恆大研究院曾發表報告表示,受疫情影響,鼠年春節一週(除夕至正月初六)餐飲零售腰斬近5000億元。

覆盤17年前的SARS疫情,餐飲業遭遇眾創,全國各地閉店率急速攀升,餐飲營收最高下滑至八成,餐飲行業一片狼藉。

如今,相似的境況再次讓無數餐飲人難眠,疫情期消費需求低至“冰點”,歇業後如何止損熬過寒冬?正是全社會的關注點。

食材、員工、房租成本壓力劇增,現金流告急

“外婆喊你吃飯了......”

此前店門口的排隊等位,店內飯桌爆滿的“外婆家”,沒能想到某天一早醒來,尚未獲得盈利便需支付250萬元的現金。

同樣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減少聚集性病例,多地政府發佈緊急通知,叫停當地商場、酒店及大街小巷的餐飲營業,其中九毛九、海底撈、太二酸菜魚、唐宮、井格、阿甘鍋盔等均作出全國門店暫停營業的決定。

關門則意味著零收入。

餐飲企業面臨的短期衝擊無疑巨大,且波及範圍廣泛。企查查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我國連鎖餐飲企業門店總數持續增加,至2018年底達三萬家左右。按餐飲市場品類劃分,火鍋、自助餐、川菜、小吃快餐合計佔比近一半。

值得關注的是,餐飲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多數企業成立時間介於1至5年,僅少數“老字號”企業穿越行業週期,成立上十年之久。

由此,經營實力較為薄弱的中小企業承壓較重,或面臨淘汰出局的命運。而對於資金充裕、營運經驗較為豐富的大企業而言,這樣的困難時期可能是暫時的。

不過從行業現狀來看,位列第一梯隊的餐飲企業也多數處於被動狀態。

最先賣慘的西貝莜麵村,擁有全國門店數367家,員工2萬餘人,如今卻光景不復,其董事長直呼若疫情延續,即便向銀行貸款,公司也撐不過三個月。

這是一筆怎樣的賬?

在西貝的成本構成中,食材成本佔近30%,加之人力成本的30%,兩項疊加成為企業損失的兩大頭。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家公司在無營收的前提下,每天都要面臨支付員工薪酬的現金支出,以及疫情對原先庫存食材的積壓。

按照西貝董事長的說法,其要對員工管吃管住管安全,並要在每個月支出累計1.5億元工資。

而即便有些企業不似西貝這般現金流吃緊,疫情的突襲也同樣給其當頭一棒。以火鍋巨頭海底撈為例,2019年公司鉚足勁兒開店,根據中金公司統計,預計其全年新開店約 300 家、淨開店約 297 家。

不可否認,開店帶來的租金成本及員工成本將影響海底撈在2020年的經營業績。

自1月26日起,海底撈內地所有門店開始歇業,若疫情形勢正常,海底撈預計將於2月10日之後恢復營業,合計停業將近15天,約佔全年營業天數的4%。

自救+外援,餐飲業如何活下去?

餐飲行業是一個高度依賴市場的行業。

此前中信證券曾調查顯示,在其統計的49個大中型城市中,海底撈開業443家,其中有297家遍佈於45個重點城市,146家散落在四個核心城市。而在這些門店中,54.9%設在商圈,36.6%設在社區周邊。

在人、財、物流動幾乎停滯的時刻,如何熬過疫情期不光是海底撈當前面臨的挑戰,眾人皆難,餐飲企業在堅守與放棄中艱難生存。

不少餐飲企業選擇了“自救”。

春節在全民開啟“肥宅”、一動不動的模式下,一些小本生意、小店面的個體餐飲戶開始在店門口設攤位,對之前囤積的蔬菜、肉蛋奶類食材進行平價銷售。這樣的舉措對於體量較小、成本構成簡單的小店面而言,不可謂是一項及時止損收手的正確抉擇。

不過,對於一些經營規模龐大的餐飲企業而言,蔬菜、肉奶蛋等保鮮期較短的食材的庫存量龐大,就算大家在短時間內通過超市、農貿市場等渠道投放,市場也難以有過多需求。損失難以補救,向疫情高發區捐贈彰顯了部分餐飲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原先囤積在企業各店面的鮮蔬瓜果已相繼運輸到湖北各市區。

誠如古話所言,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餐飲企業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同事,房地產商等外援力量也紛紛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

1月28日起,萬達、紅星美凱龍、大悅城控股、寶龍、華潤置地等先後減免了旗下商業項目的租金及物業費,市場溫情盡顯。

疫情持續多久,餐飲業就需堅持多久。

面對疫情,餐飲企業借時蓄能、修煉內功,國家在稅費、金融借貸上及政策補助上給予支持,將在疫情結束後迎來反彈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