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縱觀論壇貼吧,但凡是數碼模塊和裝機有關的話題,總能在評論區找到諸如:我這樣搭配行不行?這個CPU好還是這個CPU好?手頭有xxxx元,選什麼CPU比較好?這樣的問題。

配置的選擇確實是裝機裡爭論最大但是永恆不滅的話題,有配置的地方就有口水戰,對於一個預算下PC的配置,一千個人心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當然不管有多少種硬件搭配,對於真正懂硬件的人來說不會影響其主觀判斷,但是對於不懂硬件的小白來說,一是會引起誤導,二會讓他們不知道該選什麼,陷入選擇困難症。所以本系列文章,我會客觀公正的為大家解讀硬件中常見硬件的選擇問題,本篇文章為第一節,為大家帶來PC的大腦——CPU的選擇。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進入兩大電商平臺搜索“CPU”,都能跳出成千上萬個結果,雖然看似種類繁雜,但是目前主流的,也僅僅只有幾款而已,今天就針對市場上在售主流的CPU進行分析。至於e3、e5,誠惶誠恐,我不敢多言,因為怕誤導大家。

選CPU,一看主頻。

進入CPU的參數界面,標在最前面的就是CPU的主頻,而CPU的主頻也是決定CPU性能的很重要的參數。如果把CPU比作工地上一個搬磚的工人,那麼頻率就是他一秒鐘搬磚的數量,CPU主頻越高,他一秒鐘搬磚的數量就越多,越能幹,給包工頭(使用者)創造的效益就越高。

主頻分為基礎頻率和動態加速頻率。

基礎頻率決定了下限。在AMD的CPU裡,以3700x為例,(3.6GHz~4.4GHz)基礎頻率為3.6GHz,所以CPU在工作時基本上不會低於3.6GHz這個頻率。而基礎頻率的概念在英特爾也同樣適用。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3700x的各項參數

動態加速頻率在AMD的CPU和英特爾不帶"K"的CPU中決定了頻率上限,比如上圖的3700x的動態加速頻率為4.4,也就是說在日常使用中CPU的運行頻率不會高過4.4GHz。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英特爾帶“K”的CPU,動態加速頻率就不是上限了,而是保底的單核心能達到的最低頻率。(實際上是全核心能達到的最低頻率)以9700k為例,基礎頻率3.6GHz,動態加速頻率4.7GHz,但是在散熱效能良好的時候,大多數9700k都能夠達到5.0GHz的頻率。所以英特爾帶k的處理器在標動態加速頻率的時候,都會留有餘量,確保每塊CPU都能跑到動態加速頻率以上。而AMD出廠即灰燼,沒有什麼超頻空間,對於AMD的CPU來說,動態加速頻率就意味著天花板。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酷睿9700f

主頻高意味著單核性能強,在玩一些網遊的時候優勢明顯,比如LOL、CF、DOTA等等,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網遊黨的話,英特爾高頻CPU值得考慮。但主頻高低也不是決定性因素,接著往下看。

二看核心線程數。

2019PC處理器進入全面核戰,隨著軟件應用對於CPU性能的需求越來越高,一個CPU的核心線程數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CPU的核心就像是一個工地的工頭,線程就像是手下的泥瓦匠,如果要執行一個搬磚的命令,一核心一線程是這樣操作的:工頭對手下的泥瓦匠說:“你去給我搬磚!”於是泥瓦匠就去拿了一塊磚回來,很顯然這樣的工作效率很低,於是就有了超線程技術,一個核心兩個線程。也就是一個工頭兩個泥瓦匠,他是這樣工作的:工頭對手下的泥瓦匠說:“你去給我搬磚!”於是兩個泥瓦匠同時出動,同一時間搬回來兩塊磚,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而多核心多線程就對應的是一個工地上同時又很多工頭,工頭手下又同時有兩個泥瓦匠,所以核心和線程肯定是越多越好。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那麼多核心多線程的優勢在哪呢?我總結了如下幾點:

  • 對於應用多開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多個核心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數據,多線程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 對於創作生產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創作生產講究實效性,核心多相對核心少生產力更強,能為平常的一些創作生產提供幫助。
  • 遊戲廠商後續對於多核心的優化。多核心是一個趨勢和走向,後續遊戲廠商肯定會進行多核心的優化。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我的建議是:在挑選CPU時,不管是英特爾還是AMD,如果經濟允許,儘量選擇六核心及以上的CPU。

  • 500~1000元:2600、2600x、3500x、9400f。
  • 1000~1500元:2700、3600、9600kf。
  • 1500~2000元:3600x、3700x、8700。
  • 2000~3000元:9700、9700k/kf、3800x。
  • 3000~4000元:9900k/kf/ks、3900x。

三看架構和製程工藝。

雖然手機處理器7nm製程工藝已經不算稀奇事,可在桌面級PC處理器上,卻足以掀起軒然大波。2019年AMD首先在其三代銳龍上採用臺積電7nm製程工藝打響了對英特爾全面反攻的第一槍。拋棄掉老舊的推土機架構,自AMD開發出全新的ryzen架構後,其處理器業務才開始回暖。而英特爾當年也是憑著一手酷睿架構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英特爾王朝,這足見處理器的製程工藝和架構對於CPU的重要意義。

裝機,別在選擇上犯難——看三個重要參數選CPU

看過CPU微觀示意圖的人應該知道,整個CPU晶體管的排布,就像是一座座十分精密的高樓大廈,而如何排布這些晶體管以取得最大的效能,或者說建構這座微觀城市的標準,就是CPU架構。

建造這座微觀城市,城市規劃也很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使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這就是更精密製程工藝的意義。更精密的製程,能讓CPU裡的各個模塊在五臟俱全的同時佔用更小的體積,餘下的空間就可以放入更多的核心,在不增加整體體積的前提下提高性能。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英特爾在今年被人持續詬病的原因,當AMD已經邁入7nm的時候,英特爾居然還在想著用14nm製程擠十代酷睿的牙膏

一般來說CPU架構越新,製程工藝越精密,則越值得選。所以在選購方面我的建議是:英特爾家族儘量選擇冰湖架構(Ice Lake),也就是九代處理器。而AMD儘量選擇zen+架構(二代銳龍)或最新的zen2架構(三代銳龍)。

最後針對有些商家說散片小作坊的問題。

全世界只有兩家能造出臺式機CPU的公司,一個是英特爾,另一個是AMD,而且都不在中國。一臺光刻機成本上億,試問哪個小作坊能負擔得起?所以只要是CPU便是正品,除了有些黑心賣家換頂蓋。

結語

在核心線程數一樣的情況下,主頻越高,架構越新,工藝越精密者優先考慮。玩網遊優先考慮主頻高者。內容創作者優先考慮多核心多線程的處理器。同一家的處理器儘量選擇最新架構的。一般選擇CPU看上述三個參數即可判斷優劣,至於怎麼選購,完全依照個人的經濟情況量力而行,本文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如果文章對你有用,請評論點贊關注三連,下期預告:裝機,電源應該怎麼選?


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選購和認識CPU有用嗎? (單選)
0人
0%
很有用,舉的例子也貼切生動
0人
0%
沒用,看完還是不知道選啥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