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安徽是長三角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有徽州文化、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廬州文化。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我國的各民族長期在此相互碰撞、交融、滲透,使安徽的文化更加獨樹一幟,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輝煌鼎盛、獨佔鰲頭。特別是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享有“文都”的盛譽。

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桐城是安徽省安慶市下轄的縣級市,地處長江北面,滬蓉高速、合九鐵路、206國道等交通主幹線縱貫全境,是皖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享有“七省通衢”之稱。市轄12個鎮、3個街道,是皖江經濟帶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前沿陣地,也是合肥都市圈的南面門戶城市。古稱“桐國”,因桐城區域內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

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桐城最有特徵性和代表性的資源就是文化,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資源,在全國不同凡響。明清時期,大量的豪門大族遷來桐城居住,使桐城的尊儒重教之風氣盛行,程朱理學發展鼎盛,在民間形成了“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良好風氣。同時,在全國範圍內也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桐城派”,作家、藝術家遍佈全國,主盟清代文壇200多年,無論是在哲學、史學、詩歌、戲曲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影響深遠,享譽海內外。

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桐城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間歌謠數千首,民俗民風多姿多彩,其中以“六尺巷”的故事流傳最為廣泛。六尺巷位於桐城市西南,全長100米,寬6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主體建築包括巷道,以及巷道兩端的石牌坊、詩畫照壁、假山石等等。其中東邊的牌坊上刻著“禮讓”兩字,兩邊豪宅的牆壁上也雕刻有精美的“禮讓”圖畫,隨處彰顯著傳統“謙讓”美德。

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望族是鄰居,兩家之間有空置的土地,吳家欲在造房子的時候佔有,結果雙方發生了糾紛,連縣衙都難予定奪。因而,張相府的家人連忙寫信到京城,將此事告知張英,張英就回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理解了詩中的意思,立即拆讓三尺,吳姓也深受感動,謙讓出三尺,於是,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六尺巷”由此而來。

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六尺巷”只是一個窄巷,但揭示的心境卻是非常寬廣。在歷史上,桐城曾經為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一個小小的縣級市,明清時期有據可查的進士就有240人,舉人640人。就連《明史》、《清史》中記載的桐城人物也有70多人。在當代,也先後誕生了近3千名博士,20名兩院院士,是當之無愧的“文都”。然而,近來它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它的人卻並不多,相信桐城的低落只是暫時的,淳樸、勤奮的桐城人一定會再創輝煌。

曾經獨佔鰲頭的“文都”,如今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知道是哪嗎

不知道讀者們知不知道桐城?知不知道“六尺巷”?歡迎您的精彩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