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蕭定權:“令愛就像那片山水,雖然我從未親眼看見過,但是我知道,她會有多美,陸中丞卻不知道,我有多羨慕,將來可以親眼看見她的那個人。”

陸文昔那時怎麼會想到,那些他愛過、恨過、擁有、失去、苦苦追求不得,奮力掙脫不得的,所有他生而為人的一切,她非但會旁觀,還將親歷。”

心愛的人成親,新娘卻不是我。《鶴唳華亭》中太子大婚的場景,為我們上演了這樣虐心的一幕,而這場婚禮,也讓陸文昔和太子,在陰差陽錯的路上越走越遠。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除了虐心的劇情,隆重又守禮的漢式婚禮,最能讓人眼前一亮,無論從婚服到道具,還是從環節到禮儀,太子大婚這一幕的儀式帶給我們視覺的震撼。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古代漢式婚禮

婚禮從古至今都是神聖的,在宋代以前,婚禮都大致遵循儒家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而宋代經歷了唐末五代戰亂民族融合,婚禮儀程刪改簡化為三步,即納采、納幣、親迎。

  • 納采是指議婚。

在宋代,婚假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則。相親時如果男方中意女方,會把一隻金釵插到女方發中,即插釵,反之則送給女方綵緞兩匹,表示婚事不成功。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 納幣,也就是俗稱的定聘,也叫訂婚。

定聘禮之後,雙方在道義和法律上,都受到監督和保護,在劇中太子妃婚前,在善德堂叩拜,劇中父親臨行前囑託女兒:“爾往大內,夙夜勤慎,毋違君命。”這一幕畫面也是古代的一個婚俗,在古代新人出嫁前,要先向家廟告別。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 親迎,即迎親迎娶。

太子在迎娶太子妃的當日便是如此,《夢華錄》中有幾篇關於皇室娶親的記載,其中說到皇太子納妃,是有規定的儀隊、衛士和樂隊的。

很多人奇怪太子妃嫁衣,為何不是紅色?那是因為北宋承襲著唐朝的一些制度,因而在服飾方面,與唐朝一樣有著紅男綠女的習慣。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古代男子當官,紅色代表地位和身份,女子一般都是青衣黛眉,才被認為是美麗,所以宋朝婚禮時,大部分為男紅女青,或男青女青的色彩搭配。

而在重大儀式中出現的鳳冠,多以銀為質,外飾龍鳳珠花,並鑲嵌各種寶石。據《宋史輿服志》載,皇太子妃戴花釵冠,有大小花十八株,無龍鳳。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在商周時期,婚禮要在黃昏舉行,婚服也不是現在的紅色,而是玄色,“黑中帶紅”按照五行思想,代表了天地間最神聖的色彩,一直到明代鳳冠霞帔,大紅喜服才正式成為中式婚禮的標配。

  • 拜堂

婚禮中最重要的部分當屬拜堂了,太子與太子妃拜堂時,姜尚宮嘴裡喊著:“同牢合巹[jǐn]”,而這個過程也是拜堂中的一項重要婚俗。

  • 交杯酒

“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巹”是指夫婦交杯而飲,並非挽著胳膊喝交擘[bò]酒,合巹本意指破瓠為二,合之則成一器,這象徵夫妻合二為一,永結同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 結髮

指將男女新人的頭髮,各剪下少許,合梳在一起,合髻也叫結髮,意為合二性為一體,白頭偕老。

劇中,陸文昔在給太子剪髮時的環節,便是合髻。

  • 牽巾

禮成後,用兩條彩布,中間結成一個同心大結,男女各執一端,新郎那端掛在手拿的笏上,新娘那端就搭在手上,兩人面對面,新郎倒著牽引新娘走出來,稱為牽巾,這象徵兩人從此緊緊結合。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隨著眾多文化的碰撞,由於中式婚禮的繁文縟節過於麻煩,傳統婚禮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西式婚禮慢慢開始流行開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又開始重新關注到中式婚禮,很多人會選擇中西結合。

《鶴唳華亭》滿足了人們對中式婚禮的所有想象


時至今日,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已經有越多越多的人舉辦正宗的中式婚禮,婚禮現場出現了喜轎、紅蓋頭、合巹酒,這是對傳統婚禮文化的傳承,更是傳統婚禮習俗魅力的展現。

劇中的時而甜蜜,時而反轉,時而虐心,時而緊湊的劇情,專業正宗的道具戲服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雖然最後我們都知道是悲劇,但是卻又期盼電視的劇情在結局上也能夠反轉。

陸文昔:“蜀中山河,自由遼闊,此去經年,不可復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