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憑什麼能活下來?

我們從朱元璋的發跡史開始說起。元朝末年,由於戰亂及天災,湯和家裡也窮的快吃不上飯了,他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而此時的朱元璋正在皇覺寺裡做和尚,也是吃不飽飯,從軍之後的湯和,感覺軍營裡生活挺不錯的,至少能夠吃飽飯,便給自己的發小朱元璋寫了一封信,告知軍隊裡可以吃飽飯。朱元璋收到信後就連夜前來投奔。所以,湯和也算是朱元璋的伯樂,如果沒有他的這封信,也許朱元璋會做一輩子的和尚。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憑什麼能活下來?

湯和於朱元璋而言有擁戴之功,早年湯和與朱元璋均投靠在郭子興麾下。按資歷來講,湯和算是朱元璋的前輩,後來,朱元璋聲望日隆,逐漸從將領中脫穎而出,一副大將之風,其他共事的將軍們對朱元璋當首領這件事心存不滿,只有湯和對朱元璋心服口服,一路擁戴積極跟隨。後來,在他的文臣武將、左膀右臂兄弟們的齊心合力、浴血奮戰下終於,榮登大寶,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輝煌時刻。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憑什麼能活下來?

可是,人身居高位,總是容易多想,而原本朱元璋就多疑,有些小心眼兒,沒什麼文化,所以,這麼多手握兵權的兄弟成了他心中不安的要素。"他們要是真有謀反之心,造反簡直易如反掌呀",面臨受到威脅,有安全隱患的皇權,他慢慢地動了殺心。最終,手握重兵,曾與自己同生共死的徐達,獻計獻策的劉伯溫等均遭不測。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憑什麼能活下來?

史書上這樣形容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也正應了這句話,湯和選擇激流勇退,在老功臣們面臨著"杯酒釋兵權"的窘境時,湯和心知肚明,與其等朱元璋先下手為強,倒不如自己主動脫離權力漩渦的核心。就這樣,湯和在所有功臣中第一個站出來,請求朱元璋收回自己的兵權。湯和來到殿前,對朱元璋說道:"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這一番話說得朱元璋大為寬心,連忙撥錢替湯和在老家修了一座房子,讓湯和衣錦還鄉頤養天年。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憑什麼能活下來?

湯和離開前,朱元璋派他去抵禦倭寇,湯和當即跑到沿海地區實地考察,在巡視後決定在沿海地區修築59座築城,明軍以此為屏障抵禦倭寇,直至嘉靖時期,沿海屢被倭寇襲擊,唯獨湯和修築的築城經久不坍,十分堅固。次年所有築城全部竣工,湯和回到朝廷向朱元璋覆命。而朱元璋替湯和修的老房子也已竣工,湯和便帶著一家老小向朱元璋告辭。

回到老家後,湯和仍保持低調,從來不向人吹噓當年勇,也不以功臣自詡。他約束湯家子孫,不得以功臣之後自居,要遵紀守法,善待同鄉,不能讓人抓住把柄。湯和清楚,雖然,自己已遠離政治核心,但是,身邊仍被朱元璋安插了眼線,這些耳目無時無刻在監視湯和的言行,湯和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傳到朱元璋耳中。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憑什麼能活下來?

洪武二十八年,湯和安然離世,享年七十歲,他的人生得以如此圓滿,主要靠兩點1.對朱元璋的恩。他的忠心不二,對朱元璋敬重有加,全力輔佐。2.懂得進退,懂得審時度勢,低調自律。這兩點缺一不可。正所謂"伴君如伴虎",湯和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