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所歸:諸侯王"蹬鼻子上臉",導致武人政治"短命"的根本原因

命運所歸:諸侯王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繼承了秦制使漢土郡國並存,與此同時分封了大量的異姓諸侯王。劉邦封異姓王,既是為了感謝這些將領謀士們在對抗秦朝以及楚漢之爭中對他的幫助,又是為了讓他們能夠繼續保護王室。雖然這個制度在初行時頗有成效,但任何的政治制度都有其致命的缺點,漢初的分封異姓諸侯王導致了武人政治出現,又很快被統治者翦滅,到底是什麼因素促成了這種情況呢?

一、異姓諸侯王因局勢而封

1、楚漢之爭的後盾

劉邦之前只是一個秦縣的亭長,卻在許多能人良將的輔助下成為了和項羽一爭天下的梟雄,他身邊的幫手們是功不可沒的,而為了獲得他們的信任,他只能做出許諾。垓下之戰前,劉邦本來想和諸侯王在垓下相聚,但諸侯王根本就不派兵支援,使得那一戰劉邦敗於項羽。之後張良獻策於劉邦,以

賜給諸侯王土地為籌碼,諸侯才終於出兵與劉邦合圍項羽於垓下。

劉邦稱帝之後,為了兌現之前的承諾以便穩定人心,以漢初的三大名將韓信、英布、彭越等為首的七大異姓諸侯王紛紛受到劉邦的封賞。不過這顯然是劉邦的權宜之計,分封異姓諸侯王對他來說是名利雙收的事情,和擁有軍隊的將領們統一戰線顯示出他比項羽更加的得人心。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原本是弱於項羽的,但為了打敗項羽,順應局勢和其他諸侯王聯合,對付共同敵人項羽。

2、戰爭過後的障礙

但項羽戰敗了之後這個聯盟自然就沒有用處了。而這些異姓諸侯王手下的城池眾多,多的能掌控一百多個縣,少的也有也三四個縣,他們所控制的範圍甚至比漢朝直轄郡縣還要多。並且異姓諸侯王都手握重兵,管理一方土地。雖表面上屬於漢朝管理,但事實上皇帝的命令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這就造成了武人政治的形成。

命運所歸:諸侯王

諸侯王的軍事才華是同輩中的佼佼者,而且掌控著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的軍隊,諸侯王手中統率的軍隊越多對統治者就越有威脅,這會影響皇權的穩定性,對於剛剛建立漢朝的長期發展必然是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所以異姓諸侯王的武力威脅,是劉氏的漢王朝初期最大的隱患,為了解決這種武人政治的威脅,必須廢除異姓諸侯王。

於是沒過多久君臣開始互相猜忌,楚王韓信一腔熱血對漢室忠心耿耿,結果被劉邦以反叛的罪名誅殺,緊接著韓王、梁王、淮南王、燕王、趙王全部被剷除,只有長沙王吳芮為人淡然,劉邦因此才留下了他。現在看來武人政治的出現不過是順應局勢形成的一種結盟,而當這種局面不復存在時,結盟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二、傳統觀念的必然

消滅異姓王背景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前車之鑑。周室分封天下,諸侯林立,周天子勢衰而諸侯強,此時分封諸侯王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秦始皇立郡縣,推行秦法,而秦朝後期的暴政導致了秦國的覆滅,因此周朝和秦朝的制度都不夠完善,因此漢高祖

將兩種制度融合,以新的制度來封賞異姓諸侯王們。

劉邦自然也順應傳統觀念,割地封侯,允許諸侯王們行使權利。這樣的制度使封地的百姓只知諸侯而不知皇帝,使得皇帝的中央集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統治者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這種時候如果諸侯王們能夠安於現狀。順應統治者的心意或許沒那麼快讓統治者感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以楚王韓信為例,多次對劉邦表達出不滿情緒,導致了統治者迅速意識到武人政治的危害。

劉邦歷經艱難用三年時間滅秦,又花費了五年打敗了項羽,從亭長終於當上了皇帝,幾經生死才得到的江山,他不願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再次分崩離析,他希望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孫可以將劉漢王朝延續下去。

命運所歸:諸侯王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分封諸侯王也是必然出現的,但是異姓諸侯王的存在也必然會有利益的矛盾,這樣的矛盾隨著武人政治的威脅演變的越來越激化,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構成消滅異姓諸侯王背景。

漢朝初期,劉邦對於新建立起來的政權感到備受威脅,有意要除掉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子弟來平衡異姓諸侯王的權力,楚漢之爭時,一共分封七個異姓諸侯王。漢朝建立後,又分封了同姓王九人,本意是為了團結劉氏子侄,鞏固皇室政權,但是久而久之也會造成藩王割據的情況發生,導致了後來皇權及封地之間延續了很長時間的爭奪。這樣就使得武人政治的現象愈演愈烈

三、維護皇權的政策

1、影響皇權集中性

除了異姓諸侯王,對劉邦來說就是消滅了和他並肩作戰的朋友,但他作為皇帝,一邊大刀闊斧的

消除了身邊的危險隱患,一邊開始兔死狐悲,惋惜沒有忠臣良將能夠幫他保衛邊疆,卻又立下了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又開始封賞同姓諸侯王,看似將權力牢牢掌握在劉家的手上,與此同時同姓諸侯王的勢力開始壯大起來。

劉邦在位的時候,這些諸侯王還對他有所畏懼,但到了文帝,諸侯王勢力過大,甚至出現了第一例同姓諸侯王反抗漢廷的濟北王叛亂,僅僅過了三年後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又舉兵叛亂。到了漢景帝時,皇帝更是與諸侯王直接針鋒相對,景帝藉機削藩,諸侯王為保自己的利益,紛紛發兵,於是爆發了七國之亂。

命運所歸:諸侯王

事實證明諸侯王的確是皇權的最大阻礙。漢高祖確實清楚這一隱患,他看到的只有同姓宗族對自己的敬畏,至於自己的兒子還沒有建立豐功偉業難以得到同姓諸侯王們的認可,若是為了加強皇權勢必要影響這些諸侯王的利益,又怎麼能夠保證這些諸侯王在以後不會對他的位置虎視眈眈。

雖然在漢朝成功建立時,劉邦確實兌現了他的承諾。但是這些諸侯王就是漢室最大的障礙,異姓諸侯王們對當時的漢朝朝廷有著巨大的威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劉邦一有機會馬上選擇消滅他們。劉邦誅除異姓,目的就是瓦解他們對劉氏政權的阻礙,只有諸侯王不復存在了,皇室的中央集權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2、始終存在的威脅

消滅異姓王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權方面,消滅異姓王加強了中央集權,朝廷不會再受到藩王武裝勢力的威脅,有利於皇權統一管理,雖然後來劉邦又廣封同姓王,並且讓同姓的藩王擁有和之前異姓王同樣的權利,雖然這種做法還是有諸侯王存在,但值得肯定的是消滅異姓王對當時的朝廷來說絕對是有利的。但

消滅異姓王並沒有讓皇帝和各個藩王之間的關係得到緩和,所以才會有後來的藩王叛亂。

例如呂太后死後,野心勃勃的齊哀王劉襄當即舉兵發動叛亂,詐奪琅琊王兵權,兼併琅琊國壯大實力,西進,兵鋒直指長安,與漢軍對峙於河南滎陽、成皋一帶,後漢朝內部發生政變,呂氏一族被剷除,劉襄失去舉兵的口實,在漢朝安撫下撤兵,後又有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等同姓藩王叛亂不斷,直至漢景帝時重用堅持認為藩國問題嚴重到“不得不削”的晁錯,決意削藩,導致吳楚七國之亂。

好在漢室還是很幸運的,吳王劉濞未能採納正確意見,執意強攻睢陽,導致大戰略佈置失當,又有另一藩王梁孝王劉武的殊死抵抗和周亞夫的正確部署,使漢朝成功平定此次特大藩王叛亂事件。

命運所歸:諸侯王

七國之亂後,藩國受到嚴重打擊,雖仍有藩國,但已與先前之權力不可同日而語。自漢景帝中元五年起,對諸侯王的權力進行了限制:諸侯封地中的重要官吏不得自置。同時限制了諸侯王的軍權,諸侯王無朝廷虎符不得發兵,諸如此類。這些諸侯王的權利已經被限制了,不能再對皇室造成任何威脅。從此以後藩國問題便慢慢不再成為漢朝的主要威脅。漢初的武人政治在這裡才算是真正的結束了。

四、結語

分封異姓諸侯王必然會導致武人政治出現,這是一個朝廷在建立之前必須擁有的武力支持,但是武人政治長期存在又勢必會影響統治權的完整性

因此武人政治定然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漢代統治者用了多年的時間徹底結束了武人政治的現象,這對皇權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對那些“武人”來說似乎是逃不掉的命運,不過武人政治的存在也是那個時代獨有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