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種田賠錢、糧價又低,種地的農民你們還要種地嗎?

從頭再來200855200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如果說算上勞動力成本的,那小農戶們多半都是賠錢的,一畝地的利潤才幾百元,在工地上打幾天工就賺回來了,所以說算上勞動力的成本,農民多半都會虧本。但農民在種地的時候,並不會將自己的勞動力算在其中,就算累點苦點,只要能賺上錢就行。



對於農村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種地就算虧本他們也會種地,畢竟他們在老的時候,在家裡沒有什麼事情幹,而種植了大半輩子的土地,他們對農田有著特殊的喜愛,就算虧本他們也不忍心農田會荒廢。在我們村子裡很多老人都是這麼想的,他們並不缺吃穿,但一直都閒不下來,即便子女不讓他們種地,他們還是會將農田種上。


還有一些老人,他們將莊稼種下去之後,到了收穫的時候,喊孩子回家裡幫忙收穫,雖然這是一種虧本的買賣,但只要老人心理踏實,年輕人還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些人種植了糧食之後,他們並不會販賣掉,一部分留給自己食用,另一部分則是餵養一些雞。像我姐夫家裡就是,家裡就種植著1畝多地,他們並不會打農藥,種植著香米留著自家吃,這樣就無所謂虧本不虧本了。

不過對於那些50歲以下的人來說,他們很難會有這樣的情懷,畢竟他們的身上負擔重,需要有更多的錢財支撐,這樣才能讓一家人生活更好。因此他們已經將家裡的農田承包給大戶種植,拿著一筆流轉金,在城市裡打工。 當然還有一群人想要種地,他們就是家庭農場主,雖說一畝地的成本高利潤地,但管理大片的農田,那就可以將成本降低到最少,利潤也會增加,比打工來說更划算。農民朋友,你們會選擇種地嗎?


惠農圈


我村有戶人家,他家是上輩母親分得一口人田1.5畝,他是公務員老婆是人民教師,兒子也是老師,因是山區,田地也不好,組上田也沒調整過,從分田到戶來一直是他家耕種,這幾年母親已故,他們倆口子也退休了,按理說不種那份田也是富裕人家!不管賺錢虧本他堅持種到了2018年,其目的是餵雞餵鴨,還有就是爭面子等人老完了好把田交集體,證明他沒有拋荒。言歸正傳,講講他去年種田情況,看是虧本了還是賺錢了,田共十一丘,合1.5畝,種子5斤,每斤17元,計幣85元,拋秧盤100塊,每塊0.62元,計幣62元,肥料,(複合肥),2包,每包125元合計250元,請人犁田到可插秧用幣300元,請人拋秧工2人200元,請人收割與租收割打稻機費用,(人工,5人每人150元,打稻機150元’)共計費用900元,農藥施藥三次,每次45元,合計135元,以上是現錢支出費用共計85+62+250+300+200+900+135=1932元,種出的稻穀進倉是1200斤,.(因老鼠和鳥雀遭踏嚴重)今年糧價雜交稻不重價只108元至110元左右,合計收入只1300元多一點。這就是我村單戶種田的真實事例!


用戶稻稻田裡收穫多


如果種地賠錢,又虧損,種地的農民還種地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農民種地確實賠錢,而且又虧損,我前五年開始就給很多農戶搞過核算,按照不同品種也核過算,這是事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還種地嗎?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很多農民在成本核算時,只計算了種子,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把勞動用工,直接計入純收入了,如果這樣做農民種地是″賺錢的",把勞動工計算裡就賠錢。

在農村有一部分人不種地,連這工錢都沒有,我在燕山深處搞的調查,全村有93人就靠這土地來生活,這也是基本事實。

有人說賠錢就不要種了,知道事實的人,都會理解,這部分人不種地怎麼活人呀?

另外,叫農民走出土地,但是城市和企業沒有哪麼多的"位子",這樣就苦了大多數農民。

總之,賠錢,但也得種地。



英莫問667


農民種地賠錢,糧價太低還想種地嗎?隨著工業的發展,使農民對土地有著濃厚的情感也漸漸消失了,從而使大批農民脫離農業生產,進城務工了。那土地怎麼辦呢?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近幾年農民生產的糧食處於低價位運行,而農資相對較高,糧食難賣,一年忙到頭,賺得很少或者還虧本,這樣農民對種地產生憎恨,還不如不忙,但不忙生活也存在問題,吃什麼,農民還是頂著虧的情況下來種植糧食來維持生計。目前,農村農民種地的都是上了年際的老人和留守婦女在家撐起種植一片天,不管是賠還是賺,只好任命吧!近幾年國家臺許多農業政策,土地流轉成了當前熱門話題,怎樣流轉這中間也需要時間,是否成功暫不評論。就談當下,有的地方確實出現土地拋荒現象,因為糧價太低,種多了有的就虧多了,問題怎樣才能解決,我們國家也要重視起來,把糧食價格適量上調,農資下調,讓我們農民減少成本,增加一點收入。那積極性可就提高了。有了積極性,農民靠微溥的收入來支撐種植,最起碼土地不拋荒,雖然近幾年糧食普遍豐收,國家糧食積壓太多,但農民種地最起碼不能虧吧。有了不虧的前提,土地就不會拋荒,農民還會種田的。我的觀點僅共參考。


幸福總在你我身邊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就算種田賠錢、糧價又低,農民還是會選擇繼續種地。歸根結底,農民種地就是為了能剩點口糧,填飽肚子。

我所在的大西北農村,我們這邊土地全是水澆地,雖然不是“靠天吃飯”,種田也不會賠錢,但是利潤實在低,除了剩餘全年一家人的口糧和種子之外,賣糧所得純收入也就不到5千塊錢。

最近幾年我們村的土地被當地種植大戶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承包種植紫花苜蓿,我家的18畝土地一年能有9000元地租,反倒感覺省事多了。


以前我們家的18畝土地一直自己種植小麥,我來給你具體算算它所產生的純利潤:每畝小麥畝產1000斤,18畝土地就是18000斤,每斤小麥按1.1元計算,18畝小麥所得毛利潤為18000×1.1=19800元。除去全家人的口糧、種子、化肥、水費、農藥、犁地費、播種費、平地費、收割費等等費用,一年的純收入最多5000塊。

這點收入完全不夠一家人一年的開支,沒辦法,只能出去打工。幸好我們這裡是工業大鎮,只要人肯吃苦,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父輩們為了把家裡日子過好一些,只能一邊種地,一邊打工。當然,打工帶來的收入遠遠高於種地,但是作為一輩子的農村人,他們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家的土地荒蕪,然後長滿野草,即便明知道不能夠帶來多少收入,只要把種子種在地裡,心就踏實安寧。


總結:農民種了一輩子地,即使他們知道種地賠錢,也會義無反顧地種下去!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他們對土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不會輕易放棄。


西北郭郭


如果種田賠錢,糧價又低,種地的農民你們還要種地嗎?

說到糧價低,種地賠錢,其實現在就基本是這種狀況了,因為只要將各種勞動力都算進去,大多數農民種地是沒有利潤的,這也是如今我國許多的農民產生各種困惑的原因,這些困惑就是:糧食產量增加了,但農民的收入卻相對的減少了;農村的各種基礎設施機械設備越來越好了,但農民卻越來越不願種地了。如果這種糧食價格還是如此下降下去,直到種田要賠錢,那農民還會種地嗎?



先不說這種可能性有多大,但如果真的到了種地要賠錢的地步,那所有租地種糧的種糧大戶肯定會是第一個放棄的。在如今,雖說糧價低,但還是低不到賠錢的地步。要知道,現今的種糧大戶都是靠租種農民的耕地來進行種糧的,那麼租種耕地肯定需要付出一定的租金,不然誰會白白給你耕地去賺錢種糧。

所以,如果糧價低到要賠錢的地步,那這些種糧大戶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了:一是要求出租耕地的農民降低租金,甚至不要收租金。二是自動退出種糧大戶之列。這其中的第一條,也就是租金,其實在我國很多地方都不是很多的,基本是在三五百元/畝之間,可說再降也基本不可能了,因這價格本就不高,要是再降那就是免費了,那這樣農民倒還不如讓耕地荒廢。

如是,所有的種糧大戶、種糧合作社就會先行消失一空。這樣,種糧大戶退出的耕地就又再次回到了農民手中,那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又會如何呢?

雖說種糧大戶會賠錢,但農民如果只是種自己所需的,而不像種糧大戶是純粹的進行商品糧生產,那麼,農民肯定還會種一小部分耕地,或者是進行非常粗放的耕種方式,只要保證耕地不荒廢就行了。這種粗放的種植方式雖說產量很低,但成本也相對不大。再說,很多農村老人本就是空閒在家,他們每年種個一兩畝耕地保證自己的吃還是很容易的,到時候也不用什麼機械,不用租金,也不用想到賣糧賺錢,這樣,就比租種別人耕地的人每畝小要幾百上千的成本,也就沒有賠錢一說了。


只是這樣一來,可能沒過一兩年,其他人就會堅持不住了。因為農民只種植自己吃的,那到時候的養殖、食品加工都會無材料可用了,還不是得乖乖的價格提上來!所以說,真到了種地賠錢的地步,雖然還是會有農民種地,但糧食欠缺產生的危機是沒人能承擔得起的,也是不現實的。


湘村小之草


已經不是如果了,現在的現實就是種地不賺錢,糧價又低。


我婆家還有八畝地,我們和小孩叔叔兩家都在城裡,公公婆婆大多數時間在老家。

他們都有退休工資,都有醫療保險,在老家喂一些雞鴨,養老也很好。都六十多歲的人了,可是他們還非要種地。


按照我老公和小孩叔叔的意思,是想把那八畝地都出租給別人,可是公公婆婆就是不同意。


耕種,打藥,收割都是他們在勞作,還好現在已經是機械化耕種了,收的麥子在地頭就賣了。


而一些在城裡有了穩定的收入的家庭,也是把土地出租了。

所以在農村,種地的都是四五十以上的年紀大的人在耕種,年輕人都離開了農村,不再像父輩那樣,在田地裡辛苦的勞作。


貧農希蒂


我已經不種地十幾年了,家裡那三畝地,已經包給別人種了。現在經營一家 超市和一家菸酒店。經濟比起之前種地強多了。

我村裡,很多人都不種地了,把地包給別人種。現在他們有經商買糖、服裝、賣菜、海鮮、開酒店、開小吃、辦工廠、辦小飯桌、幼兒園、有開理髮店、開出租、銷售鋼材,開辦平板廠、裁板廠、搞運輸...等等最不行的打工,做銷售、廚師、服務員、工人...反正現在比種地要強很多了。


品評者


我老家屬於丘陵地帶,在80-90年代的時候都是種植糧食,主要是小麥玉米之類的經濟作物,豐收之後基本都是自己吃一些,然後賣一部分。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糧食價格不高,我們這邊基本都不種植糧食,改種水果類的,比如有蘋果,桃子之類的水果,現在種植糧食的已經很少了,種植糧食也是種植很少,都是自己吃!

但是一般平原地帶都是種植糧食,比如我對象老家那邊,一家有幾十畝地,普遍種植玉米小麥,但是糧食價格太低,很多村民都不種植了,都往外出租,價格也很便宜!隨著這幾年蒜的行情不錯,又開始種植蒜。

其實你核算下種植糧食,一年如果不外出打工只是靠這個糧食賣錢,只能說是餓不著!富不起來!


豆豆巴巴


老黃牛拉車,雖然看不到一公里路,腳底下還是要看的:老太婆掃地搞衛都兩千多一個,管吃包住,有空調。比種田花算吧朋友們?我是半個農業專家,有理論有實踐,與大兒子兩人種兩百畝水田,全機械化,我們都不種。我實話實說,我們都是農民,自己算一下:兩百畝一年多少收入?說是兩人,老婆子還服務我們生活。現在我們打工呢?我倆老一個七千多,包吃住,大兒子一萬多(高級司機,挖機,剷車,大型汽車,維修都行那種技術。以前我們一家專開採大型礦山的,而且是全機械化那種。兩個兒子都是機械的)。一年是多少收入,不算自明。會去種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