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教你如何睡好覺——陰陽調和法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老中醫教你如何睡好覺——陰陽調和法

導讀:吃、喝、拉、撒、睡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睡覺在人有限的生命中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民間重視睡覺情況,其中也蘊含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今天我們就跟隨呂老中醫學習如何去掌握睡眠中的養生之法,以達到消厭失眠,保證安眠的目的。

勞動的力量來源,是要血液供應。血少了,就覺沒有氣力。腦同其他臟器一樣,也在血液供應中活動,血液供應主要是靠血中的氧氣。如血液缺氧,不論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都會出現疲乏無力。這種疲勞,維金斯基認為:“是機體的一種暫時性機能障礙,是為了防止機體正常活動發生紊亂,而產生的一種保護性抑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白天要勞動,黑夜要休息。正常勞動後要休息,休息後要再勞動。二者不可偏廢。這種勞逸結合的辦法,是民間自發的辯證思想。民間重視休息,但也反對無限度的休息。蘇東坡的“活了七十歲,只算三十五。”的幽默詞句,就是說把一半歲月,在睡覺中消耗去了。最早的《內經》裡說:“久臥傷氣”。就認識到睡覺多了,不能恢復體力,反至傷氣,值得我們深思。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系華佗教學生吳普的名言。戶常開合則不生蟲,水常流動則不腐敗。當然,人不勞動就容易生病。勞動之義大矣哉。

若要身體好,每日要起早。起早多吸些新鮮空氣,身體那有不好的道理。“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是朱柏廬治家格言開頭的幾句。意思說天亮就起,先做好環境衛生,家庭成員都在勞動中生活,身體健康了疾病就不會發生。民間很重視早起,同時也結合著生產活動。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意思是說寸金寶貴,但拿一寸光陰對比,那時光更比黃金貴重了。又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日的早晨,年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想把一天的事做好,必須早晨就要安排停當;想把一年的事做好,必須在春天安排妥當。如果事前沒有計劃,亂抓亂幹,終究不會有成效的。

睡覺是與環境有連帶關係的,這也是經驗所出的。如“小兒睡得安,被褥要輕單。”被褥厚重容易妨礙小兒的發育,因此用單薄的被褥樹立發育條件。又如“住的東北房,冬暖夏天涼。”因為東北與西南相較,獲得日光多而對身體有益。“溼地沒坐,溼炕莫睡。”潮溼、潮熱最傷人體,特別溼氣入體裡最傷腰腿,故有此戒。

人是有理智的,可以利用環境來改造身體。如板凳上睡覺,這是打太極拳人常乾的事。說凳子上睡覺,不能隨意翻身,氣力才能集中,拳術長進很快。又如蒲籃裡睡覺。練魔術的人,從小在蒲籃裡睡覺。蒲籃是圓的,睡的頭足固在一起,不能伸腰直腿。這樣日子久了,作起倒立、折腰彎腿等動作,來的靈活巧妙。

睡覺與情緒關係。如“人老三大害,惜財、愛子、沒瞌睡。”意思是說人老了,顧慮就多。第一愛錢,只愁費用短缺;第二常愁兒女有病,或生意外之事;第三因有前面二者顧慮,故終夜不眠,專心打算。又如“心間無事瞌睡多”這與上述情節相反,恰恰說明沒顧慮的人才能安眠。古人有“高枕無憂”的詞句,與此同一道理。

老中醫教你如何睡好覺——陰陽調和法

個別人的休息方法,不專重睡覺,而是用各種方式在動中求靜,達到休息。據說這種休息比睡覺還好。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等。作者對這些活動是門外漢。只知是用各種方式,做到形氣合一。還有在靜中求動,達到心神合一的,如氣功。講究氣功的人,他們才不睡覺,專門坐著休息。有益身心,比睡覺還好。問他們為啥只坐不睡?回答說:“人身的健康在於氣血充足,氣屬督脈行脊背,血屬任脈行胸前。督任前後交流,氣血才有生化,使五臟六腑氣血充沛。”

上述原因,前人在這養生方面,是做了一些研究的。如《靈樞•本神篇》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宋時虞世撰《養生必要》、明朝呂復著《修養雜言》、吳正倫作《養生類要》、萬生著《養生四要》、清代陸嶽山撰《養生鏡》,都是在祛病延年的目的上寫出的。


還有幾種簡易而易行的方法,簡介如下:

左右鳴天鼓。它的操作是先用兩個手心,掩住耳孔,再將中食指搭至風池穴稍處,屈指輕輕敲打,最忌使勁。它能祛風降火,心腎相交。因為手心是心包絡的滎穴(火),中指尖是中衝穴(木),耳是腎竅(水),這是上以應下之門。三者相結,就有水火既濟之功。這是一種養生形式。


老中醫教你如何睡好覺——陰陽調和法


叩齒。它的操作是在未灑小便前,將口閉住,用上下齒輕輕叩打,以各齒接觸為度。它的作用亦是心腎相交,到老齒堅。因為齒為骨餘,骨為腎主,腎屬水髒,主藏精。腎精足,腎氣就強,才能上營於齒。壯年齒固,老年齒不落,就是這個緣故。叩齒就是鍛鍊腎氣(水)使交於心(火),水火相交,百病消散,固齒猶其餘事。這又是一種養生方式。

咽口津。《醫學心悟》無上妙法雲:“天生一水命曰真陰,真陰虧,則不能制火,以致心火上炎而尅肺金,於是發燒、咳嗽、吐痰諸症生焉。熱者陽乘陰也,咳嗽者火刑金也。吐痰者,腎水虛乏而為痰。如鍋中之水,熱甚則騰沸,必須取華池之水,人生之津液也。敷布五臟,灑陳六腑,然後注之於腎而成津。腎中陽虧,則真水上泛而為痰,將並華池之水一擁俱出,痰愈多而肌愈瘦,病誠可畏。今日一法,二六時中常以舌抵上顎,令華池之水充滿口中,乃正體舒氣,以意目力送至丹田。口復一口,數十乃止。以真水補正陰,同氣相求,必然之理也。”所謂二六時,即亥子之時,二六為十二數,亥子時為三焦和膽氣旺盛的時候。此時行之,可以清相火,使頭腦清醒,這又是一種養生的方法。

作者大約十二三歲時,父親教以搓腳心、揉眼角的方法。其操作在臨睡和起床時,將兩手搓熱,在兩腳心搓擦多次。又在兩眼大角用兩大拇指屈著揉揉多次。此法簡便,除晚間先揉目,後揉腳,早晨先揉腳後揉目,餘無任何規矩和限制。我這樣做了半生,後來讀書明理,才知是一種陰陽調和法。因為腳心是湧泉穴,眼角是睛明穴,是以少陰太陽相互調和陰陽。至於晚間從上到下,是由陽入陰,早上從下到上,是由陰出陽,別無深意。這也是一種養生方式。

老中醫教你如何睡好覺——陰陽調和法

從以上各種不同的養生方法看,總目標不外保腎水、濟心火。因為人的生命根本,就在心腎兩髒。《醫徹》中說:“凡人有功於己者,無不珍恤。而獨於至精至要之所,反而不恤者,色是也。男子二八精通,八八精絕,其常也。”《內經》說:“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言其要也。殊不知此真陰賦於先天,則有盈怯;資於後天,則有厚薄。矧情慾交攻,勞役並侵,益少損多,供無窮之耗哉?故無病,嗜之而成病,有病者犯之而致死。”東垣謂:“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夭也。”這說明遠色以保精,是養生的具體方法。因為無精則無神,無神人就死了。有人或許要問,人有精是事實,人的神在那裡?這是唯心論吧!我們不拿《內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道理答覆。請看民間的俗語:精神萎靡、缺乏精神,這是指精神人說的。精神飽滿、精神活躍,這是指有幹勁人說的。從這幾句俗話中足夠的答覆了這問題吧?

上面敘述了民間重視睡覺情況,並以睡覺一事中,列出了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而又以節慾養精,為具體實施辦法,達到消厭失眠,保證安眠。

⊙特別申明: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提醒:本平臺分享出來的方劑、配穴建議、養生方案等僅供同道參考和交流,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患者就醫辯證診治,網絡推斷不會太精確。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艾灸師丹丹老師為大家分享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長期溫灸之,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四大養生穴位是: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門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