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對假結構性存款“動刀”業內預計存款回報中樞下移

央行日前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對各家銀行重申按要求整改不規範創新,整改內容包括結構性存款、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等。該通知除了對靠檔計息產品進行規範,還提出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這被業界認為,央行對假結構性存款“動真刀”。

3月10日下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央行廣州分行確認獲悉,該行已經收到該通知,並將通知轉發給有關的金融機構。

業內人士透露,此前,在銀行激烈的負債競爭之下,以“行權條件失真”“保底收益率普遍在4%以上”為典型特徵的“假”結構性存款顯著推升了全社會儲蓄回報中樞,亦明顯提高銀行負債成本,使得社會融資成本下行受阻。

對於該現象,實際上近兩年來已經持續被監管部門關注。2018年9月理財新規首先明確結構性存款;2019年9月北京銀保監局下發《關於規範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指明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存在的問題並進行了嚴格規範;當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結構性存款專門綱領性文件,結構性存款對銀行業新增存款貢獻從2018年的23%下降至2019年底僅為0%。

按照該通知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同時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上述情況納入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末,全國中資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總規模為10.79萬億元,環比增長了12.45%。

關鍵詞:

靠檔計息存款產品

新規——央行要求整頓高息攬儲。

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是此次央行下發的通知中一大聚焦點。那麼什麼是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呢?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就是提前贖回產品時,其收益會根據存款時間分段計算利率,也就是說“定期存款,階梯利率,存得越久,利率越高”。

記者瞭解到,目前,市場上普遍多為7天、3個月、6個月、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相對應的收益率亦分為多個檔次設置,而這一現象將迎來新的整頓。

關鍵詞:

結構性存款

新規——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

結構性存款是該通知中的另一大聚焦點。何為結構性存款呢?實際上就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申萬宏源的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認為,規範結構性保底收益率將切實有效地打破銀行間“高息攬存”的困境,當儲戶沒有保本高息的產品可選時,自然會向下選擇風險收益比次之的產品,引導全社會儲蓄回報中樞下移,實現全社會為實體讓利。預計這一有力措施將顯著緩解銀行負債成本、推動貸款定價下行、託底實體經濟。

有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上觸5%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陳麗莉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廣東華興銀行本週銷售的理財產品中,一款三八國際婦女節的專屬產品,屬於非保本淨值類型,預期收益率達到5%。本週在售的產品中,還有葫蘆島銀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性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亦達到5%,其他也有多家銀行的產品預期收益率保持在4.35%-4.9%。

按照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週220家銀行共發行了1359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減少41家,產品發行量減少235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已經連續四周出現下降。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近期發行量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影響。收益方面,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3.98%,環比下降2BP,創近39個月新低。”

偏向穩健型的投資者應該如何配置呢?有機構分析師建議,大部分固收類產品的風險都比較低,從穩健角度考慮,除了銀行理財之外,國債、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互聯網存款、貨幣基金、短債基金、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券商理財等產品都可以適當配置。

很多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應該如何辨識清楚再投資成為眾多投資者心中的一大疑問。劉銀平提醒,首先要看產品的風險高低,這一點從產品的風險等級和投資範圍可以進行分辨,配置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資產的比例越高、風險就越大;其次是看產品的收益規則,業績比較基準只能作為參考,但未必能拿到,另外個別產品會分期兌付本金和收益也需要分清楚。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