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中世紀:令人又敬又懼的鳥嘴醫生,專治黑死病

電影《美女與野獸》中曾出現這樣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美女貝爾和野獸憑藉著女巫的魔法書,來到了貝爾夢寐以求的巴黎,也是她童年時的家。貝爾的父親一直不願意提及母親如何去世,在那個巴黎的小木屋裡,貝爾發現桌子上有一個非常奇怪,嘴巴長長的鳥嘴面具,通過它貝爾知道了母親的秘密。當時的巴黎正發生一場重大的瘟疫,她的母親應該死於黑死病。這造型詭異的面具並非帶來瘟疫的死亡之神,而是歐洲中世紀瘟疫醫生的特種裝備。

解毒中世紀:令人又敬又懼的鳥嘴醫生,專治黑死病

通過魔法書野獸帶貝爾回到黑死病肆虐的童年巴黎

肆虐歐洲的黑色恐怖

黑死病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這種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傳染病給歐洲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黑死病又叫鼠疫,它的第一次大規模爆發是在6實際中葉的拜占庭帝國,史稱查士丁尼大瘟疫。據估計查士丁尼大瘟疫至少奪去2500萬人的生命,相當於當時全球13%的人口,讓歐洲的人口減少50%,花了兩個多世紀的時間才逐漸恢復。歐洲人口的減少,是阿拉伯人成功征服歐洲的原因之一。

查士丁尼大瘟疫還不是最嚴重的,黑死病帶來的災難還在後面。14世紀40年代開始黑死病在歐洲肆虐,這場瘟疫給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估計中世紀的歐洲約有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黑死病”之名就是當時歐洲人對它的稱呼,因為患者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也象徵著憂鬱、哀傷與恐懼。黑死病之後又多次襲擊歐洲,1629-1633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維也納大瘟疫、1720-1722年馬賽大瘟疫,直到18世紀,它才漸漸從歐洲消失。

解毒中世紀:令人又敬又懼的鳥嘴醫生,專治黑死病

14世紀40年代黑死病傳播路線

讓人又敬又懼的瘟疫醫生:黑死病造成城鎮人口大量流失,經濟也造成毀滅性打擊。瘟疫的肆虐讓社區內的瘟疫醫生獲得較高地位,並得到許多特權。為了對抗疾病,瘟疫醫生可以自由且不受限制地驗屍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唯有瘟疫醫生有此權利。當時黑死病肆虐嚴重的城市往往會自行聘請這些醫生來減緩瘟疫擴散的狀況。他們的薪資由城市政府來支付,因此無論貧賤富貴都可得到瘟疫醫生的治療。不過部分的醫生也會向病人和家屬索取額外的費用以提供特別的治療。

解毒中世紀:令人又敬又懼的鳥嘴醫生,專治黑死病

1656年來自羅馬的瘟疫醫生漫畫

瘟疫醫生大多水平有限,他們通常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或臨床經驗不足的外科醫生,但也有經驗老道的醫師由於事業無以為繼而成為瘟疫醫生。有些年輕醫生亦視擔任瘟疫醫生為揚名立萬的捷徑。根據他們與聘僱人間的契約,瘟疫醫生負責治療黑死病病患,會獲得“市聘瘟疫醫生”或“區聘瘟疫醫生”的頭銜。

瘟疫醫生除了治療病人之外外,也會從事公眾服務,主要是替政府或管理當局記錄瘟疫死亡的患者人數。部分城市如佛羅倫薩、佩魯賈等,也會要求瘟疫醫生檢驗患者遺體,以釐清死亡原因和瘟疫的致命性。瘟疫醫生也成為黑死病時期無數遺囑的見證人。在某些案例中,瘟疫醫生甚至會給予患者建議,並指導他們如何面對死亡。

瘟疫醫生治病的方法我們今天看來會有些恐怖。他們會以替患者放血,或者將螞蝗、青蛙等動物放在患者的淋巴腺腫上來“重新平衡患者體液”。由於職業的特性,瘟疫醫生通常不能與大眾接觸;在部分情況下甚至會隔離他們。

解毒中世紀:令人又敬又懼的鳥嘴醫生,專治黑死病

鳥嘴醫生的裝束

樣貌恐怖的鳥嘴面具

瘟疫醫生是危險的職業不得不每天接觸死神,這樣就不得不有些隔離措施免於醫生自己染病。鳥嘴面具就是瘟疫醫生必備的裝備,這個面具是由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於1619年發明的。醫生全身從頭到腳披上防油布製成的大衣,雙手用巨大的手套包起來,戴著帽子。臉藏在鳥嘴面具裡,面具裡有棉花等填充物起過濾空氣的作用。填充物還包括一些芳香物質,包含龍涎香、蜜蜂花、留蘭香葉、樟腦、丁香、鴉片酊、沒藥、玫瑰花瓣以及蘇合香。這些物質被認為可以保護醫師免受瘴氣的侵害。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

手上拿著一根長棒,必要的時候指揮病人如何進行治療,而不必接觸感染源。這種指示棒同時也用於鞭打病人以赦免他們的罪,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罹患瘟疫是上天的懲罰,而唯有通過鞭笞,病人才能從原罪中獲得救贖。因為那時的醫學條件根本不知道黑死病的病因,這套裝備多少有嚇走病魔的用意。人們於是稱瘟疫醫生為“鳥嘴大夫”。

鳥嘴面具後來傳入威尼斯。威尼斯狂歡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面具和華麗的服飾,男女老少不分貴賤在面具背後社會差異好像一下子消失了。鳥嘴面具也漸漸成為威尼斯狂歡節諸多面具中的主角之一。

解毒中世紀:令人又敬又懼的鳥嘴醫生,專治黑死病

威尼斯狂歡節上的鳥嘴面具

鳥嘴面具原本只是套衛生考慮的防護用品,但戴上它後的裝扮像極了烏鴉和死神,讓人不得不聯想到14世紀的黑死病,實際上它的出現要比黑死病大規模肆虐歐洲晚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