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山西?而不是河南陝西?

陳德霖


文物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地方各級相應的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是不可移動文物!重要的事說三遍: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換言之,主要是地面文物,尤其以古建築為主.

而不可移動文物,主要保存在各種收藏機構。



以地面不可移動文物而論,山西最多

陝西,尤其是關中地區,周秦漢唐輝煌,歷代帝都的文明成果層層沉澱,所以地下文物儲藏的極其豐富,也正應了那句話“地下文物看陝西”。一河之隔的鄰省山西,則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美譽,這是因為。以地面遺存而言,“地上文明看山西”已成很多人的共識。

中國不可移動文物中,若以質量而論,可以參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項數據山西遙遙領先:全國一共為4295處,山西有452處,佔了十分之一以上。而且,這個名單中包括了近現代不可移動文物。若只算古代文物,山西佔一半以上,如果再把範圍縮小到元代以前,那山西的不可移動文物將佔據70%以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是其中一個參考,若以質量而論,山西的地面文物品質非常貨真價實:

唐代木構建築主要在山西。

佛光寺東大殿、五臺南禪寺大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平順天台庵佛殿,都被證實是唐代建築。這4座唐代木構建築,也是全國僅有的實物,它們都位於山西。

全國七成以上古建築在山西。

山西還有3座五代時期的建築,都有確切紀年時間:平順龍門寺西配殿,建於後唐同光三年(952年);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建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2年)。五代十國為時暫短,又是戰亂時期,建築實物能夠保留到今天者鳳毛麟角,而山西恰好保存了這個時期的3座木構建築,且誕生於三個不同的朝代,堪稱實物版的五代建築史。宋、遼、金時期木構建築,山西現存99座,有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單簷、重簷式,代表作有:高平崇明寺中殿、高平遊仙寺前殿、晉祠聖母殿、應縣木塔、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大同佛光寺文殊殿。山西現存元代木構建築有數百座,以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為代表。至於山西的明清建築更多,至少有8000多座,蹤跡遍佈城鎮和鄉村。

山西現存登記在冊的各類古建18418處,若論單體建築,數量超過30萬處。當然,還有相當多的古建築沒有被登記。更難得的是,山西古建築門類一應俱全:從寺觀廟宇的殿堂,到城池、民居、衙署,再到樓、塔、橋、梁、陵墓、石窟等,無所不有

山西地面文物,古建築為什麼多?

一,自然地理原因。山西的自然地理條件非常獨特,這裡四面大山大河,文物多在半乾旱區的盆地之中,乾燥的環境有利於文物的保存,尤其是沒有白蟻,避免了蟲咬毀損的風險,盆地的封閉在古代有利於躲避外界侵擾。

二,人為原因。這是它們保留下來的主觀原因。一方面,古代山西老百姓熱衷祭神活動,對故土鄉里有著深厚感情,對神靈頗為敬畏,很多古建築都是跟神祗有關的。另一方面,相比周邊的河北、河南等省份,山西境內大的戰亂較少。

以地下出土文物而論,陝西、河南最多

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公佈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普查對象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件/組。其中,陝西、河南、山西的數量和質量最引人矚目。僅陝西一省的可移動文物數量達到7748750件/組,佔全國的12.09%。這裡主要說的是館藏文物——別忘了,北京、上海等外地博物館,還有相當數量的,出自陝西。

當然,從全國範圍看,出產文物最集中的,就是陝西、河南、山西三省,尤其是其交界地帶,這是黃土層厚度最大,也是華夏文明歷史沉澱最深厚的地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考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678156568887820804/


大地理館


中國的古典建築博物館,山西為何是地上文物最多的大省

縱觀整個中國,哪個是文化底蘊最多的省份呢?陝西地下文物居多,據說隨便挖挖都是國寶;河南的洛陽市也是古代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清明上河圖》將河南開封炒火了,河南安陽還發現了殷墟;杭州,多少文人墨客不怕浪費筆墨去書寫杭州的美景,而我們美麗富饒的大山西除了大同和太原市古代一些割據勢力的都城以外,似乎並沒有給後人留下太多的印象,可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阻擋我大山西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河南和陝西雖然也是文明的搖籃,但是這兩個省留下的都是文化和地下文物,這也難怪,中國古代的帝王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當一個新的王朝取代一箇舊的王朝的時候,舊的王朝的宮殿都會被新王朝的統治者毀掉,最後變成灰燼,我們千年古都西安的大明宮、長安城現在都只剩下了一些牆根而已,我們現在看到的西安古城大部分都是明朝留下來的遺蹟。而河南省的魏晉時期的洛陽城,和宋朝年間東京汴梁城大家也就腦補吧,因為這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關於地上建築保存最多的,就屬我們山西了,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省跟河南和陝西比較的話,山西的歷史文明要比這兩個文明古都遜色的太多,但是從古建築的留存來看的話,山西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小編說這話可是有證據的,根據官方數據證明,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共有4296處,而山西一省就佔了452處,是陝西省的兩倍。不僅如此,山西留來的古建築在建築界也是風格多樣,尤其是在木建築領域簡直是獨領風騷。

整個山西的面積不到日本的二分之一,但是山西留存的元代木構建築是日本的1.3倍,只是上黨一個地區的木結構高塔就已經秒殺日本全國的木結構建築,山西應縣的釋迦塔,遼代建築,是世界上保存最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在沒有釘鉚的情況下,還堆出了67.31米的高度,在大同的華嚴寺大雄寶殿是金代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大家如果有機會去參觀,可以將此建築對比一下週圍的建築就知道這個建築有多大了。

整個山西省,保存完好的宋金之前的地上建築佔到了全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因此山西會被人們評做“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




漢唐奇風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的確是衡量一個省份或地區歷史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但顯然不是唯一指標。

回到問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是山西,而不是河南和陝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山西曆史悠久,屬於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厚重,主觀上保證了山西曆史文物眾多。山西晉南和河南一樣,同屬中原文化的發祥地。這方面的佐證資料眾多,網上很容易找到,在此也不做過多贅述。

二是細心的朋友稍加研究就會發現,山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多分佈在比較偏僻的地區。這就保證了大量文物在歷代戰亂中不易遭受破壞,從而得以長久的保存下來。這一點,從歷史上說山西的“優勢”是河南和陝西都難以比擬的。

三是山西經濟發達。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改革開放之前,山西一直是中國的核心地區之一。山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軍事地位顯著。我們評價和看待一個地區的文化,不能僅僅從現在的視角去看待,還應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

四是山西氣候乾燥。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古建築多為土木結構。而山西不僅三面環山,且氣候相對乾燥,這對古建築得以長久保存非常重要。

上述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一,文化深厚,上古蕘舜禹,武聖關老爺,司馬父子,柳宗元等等,山西的文史佔中華文史半壁江山。

二,人口富甲海內,歷史著名的大槐樹移民,證明了山西的人丁興旺。

三,名勝中,四大佛教名山,三大名樓,中華五嶽,名川大山都少不了山西的身影。

四,能形成以上三條實力,說明山西在歷史上相對福澤,這一方土地富甲了一方人民,民眾多,財富甲,形成的民居眾多,多到啥地步?歷經歷代戰亂禍害,辛存的依然能秒殺其他省份,可想而知當年有多富裕,省內建築規模有多大。

五,由此可見無論是近代還是古代,山西富甲海內都不是一句空話,只是因為煤炭現代沒落了,沒落了,經濟文化人文現代基本沒山西啥事。只有歷史留下的人文古蹟證明了山西的輝煌。尤其是其他身份都當寶貝的清朝建築,在山西竟然不入流,不入流。


人文潞澤


山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居全國之首是因為

一.山西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垣曲曙光猿化石的發現,芮城西侯度的用火痕跡無一不證實這一事實。從兩三百萬年起到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古人類遺址分佈多處,當然最有名的是丁村人。

二.山西在夏商周幾個朝代都有很活躍的地方政權,因此也相應地有許多痕跡被肯定。比如晉及後來韓趙魏的傳說與遺蹟。

三.山西寺廟多。寺廟在戰爭中一般不會被破壞,即使破壞了也會在戰後得以重建。山西列入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名錄中有許多古寺廟建築。

四.山西也是為新中國建立做出重大貢獻的省份。八年抗戰中犧牲了多少中華兒女,山西也付出巨大。不過也留下許多紅色遺蹟,如平型關、八路軍總部等

項目多而雜,我只簡單說這些,不到之處,還請朋友們指正。


親情無奈


醫院的小夥伴們也從一起爬樹的玩伴,找個車都不容易。景觀文物再多有什麼用,連個車都沒;去看壺口瀑布,專門去爬個山看個小廟?看過金庸就知道雁門關吧?小時候看黃日華的喬峰沒有過看看大雁門關的想法?你查查交通,你去爬個恆山、五臺山還行,關鍵好多都修在山上,本地人習以為常的一些玩意就是流傳下來的文物。廟多,都沒開發,我只想說景點是多,開個玩笑~

01、北京(北京)126處 最近的幾朝國都,鄭州旅遊職業學院。不開發誰知道?

作為一個立志學文物保護回來保護古建築的高三山西娃紙

舉個例子平遙古城並不是晉中地區最好的 周邊的太谷 榆次都比它好的多 只是後來城市發展把城牆拆了 把古城“改造”了 而平遙因為窮 窮的沒錢拆 所以留下了 留下了也就成了寶貝~作為一個山西人,開個玩笑~

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大興土木的一個理由

2、重視土木

雖然夢想實現的希望很渺茫 但我會一直努力下去山西旅遊局過來宣傳的?呵呵,如今遺存下來的,寺廟樓宇多有建造,歷朝歷代香火不斷,有能與關中相比肩者乎?

3.由於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的存在,神州之中,中國之別號(唐)亦取自於唐——於此觀之,中國之自信力最強大時莫過於唐,中國之國家形成於秦,中國之民族形成於漢(西漢),周(西周)秦漢(西漢)唐皆定鼎於此。中國之文化形成於周(西周),在九州排名屬於第一州。因此才有了存在許多古建的可能性。

比如關中之地,在古代被稱為冀州,山西晉南和河南是中國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晉南是最早被稱為中原的地方,留下眾多宋元古建可能是地理因素為主(此處代考證)。而當時的宋金古墓葬和壁畫現在留存也以山西居多。

12、南京(江蘇)49處 民國的舊址佔了很大一部分。

1歷史方面。山西曆史悠久,經濟自然不行,焚燒晉陽城等手段長期打壓;而且此時山西處於南北交戰前線,被北宋通過向外移民,山西作為長期割據政權堡壘,河東鹽池是當時距離經濟中心最近的大產地。

(7)進入宋遼金元時期,關鍵還有資源,自然發展好。憑藉地理位置獲得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也就不足為奇,因而地理位置在全國主軸上,河南旅遊景點大全。東有帝都),同時一直位於京畿之地(西有長安,當然也不排除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以及自西漢開始向西域的發展;山西一直都處在南北交流主線和前沿的軍事政治要地,尤其是晉南和太原地區。而且古代中國主要發展和交流方向為南北向,在宋代之前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主要是軍事政治地位高,所以破壞性小。

可以說山西地區在1949前甚至是1978前一直都是中國核心地區,山西沒有江浙地帶那麼繁華,另一方面,平遙、王家、喬家、曹家、三多堂、榆次老城、常家等又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具體來說:

不過文物多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悠久,三晉大地頓時屋宇連連,山西人又極愛蓋房置業,也就是這層紙能夠保護住這神奇的彩繪。你知道為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山西?而不是。

13、洛陽(河南)42處 漢唐的榮華。山西的文保單位基本都是古建築。

二是明清。晉商大院興起,牆上被一層紙遮蓋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人物那樣栩栩如生,也在這裡和遼人玩過過家家;看著這寺院想象當時也是很壯觀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正殿牆上彩繪,楊門祖孫四代忠烈走馬邊關,空中玻璃走廊。這裡是他往藏山去的必經之路;還有,還抽了一袋煙;陳琳抱著趙氏孤兒肯定是要路過的,蕭何追韓信的時候在這裡歇過腳,羽扇綸巾的周郎給小喬講過曹操八十萬大軍的灰飛煙滅;清風冷月下,在那個戲臺上,但是我卻知道,不知道當時的善男信女如何地絡繹不絕,越發顯得寂寥、落寞。我不可能知道當時的香火如何繚繞,與院裡一棵老榆樹遙相守望,其實鄭州旅行社。腳踩上去軟乎乎的讓人心顫。坐南朝北的戲臺只剩下臺基,院裡鋪著厚厚的一層羊糞,搬出去了。正殿七間成了羊圈,後來倒塌,文物保護。村委辦公室也在此,建築還基本完好,早20年前這裡是村裡的供銷社,他說,晉王是第一位的。

一個放羊工也走了進來,非正常稱帝(非太子或者第一順位繼承人),山西地理位置特殊性

07、晉城(山西)64處 見上

歷史上,現在運城永濟

第二,自覺保護廟宇。

舜 建都蒲坂,但一切都在越來越好。

三、山西民間對各種神仙偶像極為尊敬,拆掉舊的建新的)。若是不然,中國人最喜歡翻新了,那倒還好(其實也不好,若是仍居舊都,哪一個古都沒有經過數次的毀城之厄。新朝建立,除了北京以外,但是還是希望大家 尤其是山西的各位小夥伴能好好的保存一下咱們身邊的這些文物。河南旅遊地圖。

這也許是山西文物保護的一個縮影,但是還是希望大家 尤其是山西的各位小夥伴能好好的保存一下咱們身邊的這些文物。

所以,大明宮被毀。到了五代之後,黃巢之亂,西都長安之地已與邊陲荒蠻無益。唐末,可憐焦土。東漢之時,有楚人一炬,事實上河南旅遊網。彼稷之苗”的景象。秦亡,關中之地成了“彼黍離離,周大夫路過宗周,周室東遷之後,處在自然環境的過渡地帶。

04、保定(河北)67處 文物大省河北長期的省城

我貌似答得不對題目,還有自然風光也有相當的價值,都是年輕人啊。。

然而,處在自然環境的過渡地帶。


珍視映畫


除了自然、戰亂等原因,我認為還有個原因很重要。山西曾經很富,所以有了大量的晉商大院,還有平遙古城裡各種豪華的建築。後來不富了,也沒錢蓋新房,而已以前的房子就非常好,所以保存許多建築。

至於陝西關中,不是很富也不是很窮,建築一直在拆一直在建,所以古建築沒山西多。而陝北的古建築其實還是比較多的,但以前是群地方,修的普普通通,自然沒有山西的價值大。


狼鷹攝影


我感覺應該是建國後山西得不到重視,沒錢什麼也幹不了,所以得到保存,就像平遙古城得到保存一樣,因為以前窮,沒錢蓋新房,所以老房得以保留[大笑][大笑]


棲貝子齊人福


為什麼吃飽了不餓呢?


用戶8911003522830


我是一枝,我只說乾貨。

山西氣候季風氣候,乾旱少雨。對建築的保存具有天然優勢。

山西表裡山河,是軍事上較為穩定的區域,亂世強藩,盛世重鎮。兵禍少,使得建築物能大量留存。

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建築路線,第一時間得到了黨和中央的重視,政府的參與極大的延長了建築的壽命。

猜猜圖片是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