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時期有許多航母,而今天要用舉國之力才能有擁有1艘航母?

沙漏遺愛


對於這個問題,小學者是這麼理解的。

購買一艘航母,與,養一艘航母是有區別。

建造一艘航母,與,養一艘航母也是有區別的。

為什麼二戰的航母那麼多?

笑而不語。

一.

因為當時的航母處於戰爭態勢下啊!

老說些七七八八的東西。

戰時維護,全國國家機器都是滿功率運轉,不是建造的路上,就是建造後立馬下水,不是很多的調試時間後就開赴戰場。所以,二戰辦法前,幾乎所有的大海軍強國,航母能夠超過10艘的屈指可數,都是軍費達到軍國主義的地步。

就連美國,在二戰正式加入時都沒有十艘,結果一開戰,全國動員起來,戰後上百艘都不稀奇。

二,

造航母,是跟進時代,提前預估技術可用和非可用來決定成本的。

二戰時期,實際上航母理論最著名,並不一定是歐美,恰恰日本是因為簽訂了限制炮艦噸位數量,將大型重型巡洋艦給改成了航母。

其中,甲級戰犯山本五十六,當時可是積極推崇航母艦隊的設想的。所以在日本加入二戰的時候,日本航母都有八艘了,都是兩萬噸級以上的大噸位航母。最後的戰爭結束的時候,還生產了當時最大的航母,排水量達到7萬多噸,早知道,當時的世界上5萬噸都是稀罕物。

直到美國出現了小鷹號航母8萬多噸,才超過日本最高噸位的記錄。

所以,航母最早應該有兩個基礎發展模型。

一個就是大型巡洋艦改裝。

一個就是遊輪軍事化後發展出登陸運輸艦然後發展出航空母艦。

蘇聯就是以自己巡洋艦技術拿捏最穩而選擇開始航母建造經驗的積累。

而美國正是以同多國海軍理論中,海上運輸艦搭載戰鬥機的方式跟進,發展航母。於是幾個海洋強國都走了不同的發展路線。但是他們的最終都有一個同樣的情況,那就是航母的基本雛形,就是有長度長,寬度大的全通式甲板。

這時候的航母,簡單的說,就是個全通式甲板的武裝運輸艦。

當時的主流海軍學說,依舊是炮艦主義。

根本不存在海空一體戰理論。

這時候的航母,並沒有現在這麼專業化,高度密集的技術集成。

直到後來,美國與蘇聯在古巴對抗中,世界所有的海軍強國,才真真意義上了解航母的戰略地位。

由此之後,航母才是真正的標準化,高新技術集成。

三,

養航母,養的不僅僅是多個機場戰機中隊,還有一個整編的航母編隊或者說航母艦隊。

養航母的價格,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錢養。

只是,拼湊出一個航母艦隊,你才可以出港,才有威懾。

一個航母艦隊多少錢?

一個最便宜的最簡單的單航母艦隊,一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一艘長航時潛艇,一個海軍艦載機中隊+航母。

這是極致簡化。

沒個百億千億美元,能弄得起?

光是整個艦隊巡邏的維護費,每小時燒錢都是十萬美元開頭。

溜一圈領海,百萬沒了。

所以,造個輕型,中型航母幾億美元,買個五十架艦載機,再加上三艘艦艇,總共並不高一百億美元都算高配了。關鍵是,人員,航母上算成6000人吧,其他艦艇1000吧。一個月標準工資,就隨便選個5000美元吧。

一下子,一年下來,沒個一二十億。真養不起。

更何況,這還是簡配。老美的高配,80架戰機,一萬多人,還是美軍工資。再加上一個艦隊二三十個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特混編隊更是離譜。

所以,不是歐洲國家不會造航母,歐洲生產資料都相互可以對應的,誰家要,一堆能造的公司。只是維護費,太燒錢。

所以,維持一個航母,要想發揮它的作用,就得有錢。再加上建造工藝,總得來說,就是看綜合國力。


國際小學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最多擁有161艘航母,航母從建造到下水也就幾個月的事,好像造航母不要錢似的。可是現在我們舉全國之力才能造出一艘航母,航母真的越來越難造了嗎?

事實上,不是航母的製造標準提高後,湊合造一艘航母,真的不適應世界戰爭形勢發展需要。

先說說二戰時期的航母,老黃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161艘航母中,由艦隊航母38艘,護航航母123艘,看起來很大,其實總噸位只有300萬噸。其中噸位在10200頓的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就有50艘,這明顯是濫竽充數了。戰鬥力真的算得上強大到讓人害怕的航母,只有三艘中途島級航母,單艘噸位達到了6萬噸。

美國在二戰時期的航母,相當多的就是用商船改裝而成的護航航母,噸位小,防護能力差,說白了就是一個普通的海上飛機起降平臺,一旦遇上轟炸機空襲和潛艇偷襲,基本上就是有來無回。

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二戰中能有19艘航母被飛機擊沉了。其中最有名的事件便是中途島海戰中,日本一次性損失了4艘航母,而美國則損失了3艘。日本的4艘航母,幾乎是在瞬間被轟炸機擊沉了。當時日本海軍三艘航母在10分鐘之內被美國的俯衝式轟炸機炸燬擊沉,剩餘的飛龍號航母拼死反擊,還擊沉了美國的約克城號航母,結果還是被圍攻很快被擊沉。飛龍號航母噸位達到了1.8萬噸。

再看二戰後最有名的馬島海戰,阿根廷從法國買來的超級軍旗轟炸機,則一次炸燬了“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與“大西洋運送者”號貨船兩條英國巨船,無敵號跑的快,要不然也得死。

所以,隨著飛機的不斷髮展,航母必須發展,要不然,放在海上就是一個移動的棺材。

另外要說的是,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擊沉了美國的戰列艦亞利桑那號,滿載排水量36500噸,其實絲毫不比航母差。隨著亞利桑那號沉沒的,還有戰列艦上面1177美國大兵的陣亡。其中由945名美國大兵,在亞利桑那沉沒的那一刻,還在艦體內。

再看我國最早的航母,張作霖東北軍建造的“鎮海”號,只有兩架水上飛機。鎮海號上面沒有飛機跑道,因為造跑道實在太貴了。鎮海號實際上就是一個飛機運輸船,飛機下到海面在水上進行起飛。更為寒酸的是,這艘鎮海號是用一艘商船改裝而成,噸位只有2708噸,在30多年前的北洋海軍定遠號,則有7500頓排水量。

不光是排水量,現代航母在動力航速和航電系統上面的進步,更是讓航母製造更加困難。

目前美國的主戰的10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動力上配置了四座功率各45000至50000馬力的A3W反應堆,而最強的企業號航母,則有8座同樣的核反應堆,總動力達到了260000馬力。普通家用轎車的動力大約是100馬力,美國最強的航母動力相當於2600輛轎車。

動力越強,讓航母運行速度更快,核動力航母讓航母速度更快的同時,可以提供飛機起飛需要的甲板風,起飛更容易,初速度更快。

我國下水的第一艘航母是遼寧號,由蘇聯海軍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號改裝而成。瓦良格從烏克蘭買回來的時候,完工率超過68%,但是要讓他動起來並且配置戰鬥力,難度還是相當大。不過,在我國軍工部門的努力下,瓦良格號搭載了4臺453型蒸汽輪機8臺增壓鍋爐、4軸推進、總功率20萬馬力,在動力上已經和企業號達到同一水平,航速上達到了35節以上。

不過,遼寧號因為是第一艘航母,與美國航母的差距還有很大,比如美國的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0萬噸,而我們的遼寧號滿載排水量才5萬噸,只有華盛頓號的一半。

即便是遼寧號這樣的入門級航母,也不是隨便一個國家能夠建造的。

英國曾宣稱,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正在建造航母,這三個國家分別是英國自己、美國還有中國,這是對我們航母製造水平的肯定。

同樣是發展中大國,印度建造的航母主要是負責搞笑的。印度2017年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1986年從英國手中買下,花費了5000萬英鎊,自從買回來以後,基本沒有出過海,一直在港口李修修修,因為買的時候這個航母就是即將退役的老壽星了,2017年退役時,這艘航母服役事件超過了64年。

目前印度一直在建造自己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14年時間過去了,還沒有完工。雖然宣稱是自主品牌,其實是西方國家提供設計和原材料,自己組裝完成。

當然印度還買過免費二手航母,修航母的冤枉錢花的就更多了。

建造航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國家強大的工業體系作為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即便找別人買了航母,也會陷入不會用的尷尬。比如泰國在1996年發大財,買了一艘英國製造的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讓泰國成為第二個擁有航母的亞洲國家,滿載排水量只有一萬噸多一點,速度只有26節。可就是這樣一個航母,泰國技術保障能力太差,根本不會用,根本沒有形成戰鬥力。於是這個航母成了泰國海軍的吉祥物,成了全世界海軍的笑柄。

航母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造一艘配不上自己身份或者根本不能用的航母,讓別人看笑話嗎?


歷史知事


要說現在的航母建造和維護多費勁,別的不多贅述,就看下圖。

這黑煙裡的,是當今俄羅斯碩果僅存的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在2016年10月帶領其航母戰鬥群,遠赴東地中海,去敘利亞戰場“反恐”,途徑英吉利海峽的壯觀場面。

很多網友戲稱,這俄羅斯的大航母,別是燒劈柴的吧......

除了濃煙外,庫茲涅佐夫號最出名的還在於其“用半年,修兩年”的狀態,往造船廠上“咣噹”一停,就歇菜了,讓驕傲的資源大國、軍事強國俄羅斯,經常陷入無航母可用的窘態。

即便如此,俄羅斯軍方還是很執著的縫縫補補再接著用,新航母短期內現身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然而,在七八十年前的二戰時代,各國在資源、人力緊張的狀態中,竟然能像“下餃子”一般呼啦啦的短期內造出幾十艘航母。

比如,日本,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在十幾年間,先後建造了25艘航母,要不是在戰爭後期,遭到了嚴格的禁運,搞出來的量肯定會更大。

再看財大氣粗的美國,十來天就能攢出個航母,拉出打,都挺好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共擁有158艘航母。排第二的是英國,在納粹的輪番轟炸下,也保持著91艘的數量。

其實,對比七八十年前的航母和現在的航母,名字雖然還是那個名字,但作戰需求和功能定位早不是當年的“航母”所能比的了。

二戰的航母主要是搭載飛機,用以奪取制空權的作戰平臺,在遠離本土的條件下,能攜帶著戰機從空中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就可以了。很多情形下,為了節省時間和經費,大型軍艦,甚至貨船經過改裝,就能成功變身航母。

當時,出於作戰需求的考慮,把貨船和郵船改裝航母的難度並不太大。二戰中的艦載機,均為螺旋槳飛機,結構簡單,速度低,滿載起飛重量一般在4-6噸之間,僅相當於現代艦載機的1/5-1/4。因為機身的輕盈,速度還慢,滑行幾十米就能起飛了,對起降條件要求很低,夠長就行,不用太考慮什麼彈射系統、助降系統、攔阻系統。

再看現在的艦載機,多為噴氣式超音速戰機,掛載導彈,結構複雜,重量大。像當今美國主推的F-35C(下圖),最大起飛重量都達到31.5噸,再加上戰機超高的起降速度,先別說起飛成問題,這要降落在二戰時期的任何一艘航母上,估計都得給砸殘了。

更大的區別是,二戰時期航母的甲板幾乎都是木製的。此時的螺旋槳飛機發動機溫度低,木製甲板能夠減輕重量,保證航母的穩定性,也便於修理。

而現代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極大,這對航母甲板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抗高溫,耐火特種鋼製造。只有具有雄厚工業基礎和一定資源的大國,才能在甲板的選材、冶煉技術、焊接技術方面達到特定的要求。

而且,在戰時的非常態狀況下,建造航母時也不會怎麼考慮系統性的保養和維修,不像當今,一個航母艦隊可能要配十幾艘大小戰艦,組成很正式的航母戰鬥群,還經常拉出來訓練,這個成本自然會非常高了。

除了作戰任務、作戰環境的不斷升級,對航母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外,也跟不同的時代背景有關。

二戰叫做“世界大戰”。全球各國都殺紅了眼,生死存亡之際,日本、英國,甚至本土沒受影響的美國都在大肆宣傳愛國主義,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舉全國之力不計成本的進行的一場戰爭。此情此景下,各國的國家工業實力幾乎全投入到了戰爭相關領域,軍費甚至能佔到全國GDP的多一半。

而戰後,無論是蘇聯/俄羅斯,還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參與的都是局部戰爭。出於國家發展的長遠考慮,雖然也在一直大搞軍備競賽,但多強調要在保持足夠強大的軍事威懾力前提下,儘量減少軍費比例。畢竟,和平時期,軍費佔比太高,國內國外,都不好怎麼好交代。

加之,當今的航母,因為科技含量和人工費用的高漲,其造價、服役和維護費用越來越高。比如,美國的福特號航母造價150億,預計服役期全部維護費用將超過2500億。這要是弄個幾十個養著,美國再財大氣粗,也得耗的破了產。

總之,目前的信息化戰爭環境,對海上作戰平臺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航母愈發昂貴的造價和維護費用,二戰時期的航母跟當今的航母比,雖然都叫這個名字,但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壓根不是一回事。

二戰結束以後,一些航母被保留下來,賣給一些相對落後國家。

這些國家為了能夠擁有自己的航母,曾經對這些航母進行過現代化改裝。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二戰航母同現代化航母的巨大差距。

第一,航母機庫和升降機必須全部改裝。

二戰的戰機普遍不大,尺寸很小。

比如著名的零式戰鬥機,長度為9米。

今天的美軍F14戰鬥機,長度為19米。

所以,整個航母的機庫和升降機都必須大刀闊斧的改動,甚至要改變航母的基本結構。

第二,甲板必須更換。

二戰時期都是螺旋槳飛機,起降對甲板的要求不高。

然而,今天的戰鬥機都是噴氣式發動機,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非常大。

所以現代航母的甲板必須由抗高溫的特種鋼製造。

這些特種鋼即便是很發達的工業國家,未必能夠製造出來。它需要特殊的配方、特殊的冶煉技術、精密的焊接技術、嚴格的質量控制、各種高精材料的分選、嚴格的質量控制。

如果用二戰時候的甲板起降今天的噴氣式戰鬥機,用不了幾次甲板就報廢了,機毀人亡。

第三,必須加裝彈射器和攔阻索。

即便是全金屬戰機一般只有幾噸重量,木質戰機就更輕了。

而今天的噴氣式戰機動輒幾十噸,想要攜帶大量彈藥起飛必須使用彈射器和攔阻索。

大家都知道,蒸汽彈射器不但被美國壟斷,而且這玩意體積非常大,結構也比較複雜。

如果在二戰航母上加裝這玩意,等於要把航母重新設計。

攔阻索也是一樣。攔阻索必須能夠攔下幾十噸的飛機,又不能損壞飛機,還要保證自身重複使用下的可靠性,攔阻系統必須有效緩衝飛機降落的巨大動能,又要有一套複雜的機械系統加以控制。

第四,今天航母的電子設備是二戰時期百倍。

今天的航母不單單是起降艦載機的平臺,還需要裝備大量電子設備,數量可能高達十幾萬臺之多。

可以這麼說,航母本身就是一個電子設備的載體平臺。

而二戰期間,航母也就是裝備無線電等少數電子設備,根本無法相比。

第四,動力設備有很大區別。

二戰時期的航母,比如美國約克城號已經很牛逼了,屬於重型航母,標準排水量2萬噸。

今天美國的福特號航母10萬1600噸,大了5倍。

想要驅動這麼大的航母,絕非二戰的動力系統可以承受的。

今天大型航母很多都是核動力,或者是非常強勁的常規動力。

重型核動力反應堆的門檻更是高得嚇人,跟核潛艇反應堆也完全不能通用。

總之,二戰航母和今天航母根本就是兩種東西。


薩沙


二戰時,美國擁有航空母艦158艘,日本擁有25艘,英國擁有91艘。到了今天美國有航空母艦12艘,中國有2艘,英國有3艘,其他國家也不多。

那麼為什麼科技水平越來越好,世界財富越來越多,而航空母艦的數量越來越少呢?

第一,今天的航空母艦與二戰時的不同,二戰時航母為了應戰,很多是粗製濫造,而今天精益求精。

二戰時的航母確實很多,全球加起來有好幾百艘,但是有沒有聽說哪場戰役是依靠航母打勝的呢?幾乎沒有,二戰時所謂的航母,也就是比普通艦艇強一點的高級艦艇,並沒有特別強大的功能。

今天的航母不同,今天的航母追求每個部件都是最先進的,從發動機,都外殼,都是經過專家反反覆覆實驗,反反覆覆推算製造的。如果要是真的比起來,今天的航母那才是海上之王。

世界各國也認識到了,粗製濫造的航母只能應急,是不可以真正保護國家安全的。


第二,航母數量雖然不多,但是足以保護國家安全。

說到這裡,我們先從原子彈的例子入手。原子彈也是一種國防殺手鐧,可是為什麼很多擁有原子彈的國家,在數量達到一定後,就不再增加原子彈的數量了呢?

其實目前這些大國中任一一個國家的原子彈,足以毀滅半個地球,甚至整個地球,所以再增加原子彈的數量,也是徒勞無功,因為保家衛國的目的已經達到。

航空母艦也是同樣的道理,美國現在擁有12艘航空母艦,這12艘足夠他在全球跑來跑去,他為什麼還要花費經費,製造同等科技水平的航母呢?


第三,二戰是戰時,航母要上戰場,如今和平年代,航母主要是威懾對方。

二戰是特殊時期,為了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他們的航空母艦是要實實在在參與戰爭的,所以數量越多,也就越有優勢。

可是現在不一樣,如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和平年代,航母雖然是戰艦,但是他的主要作用不是參與戰爭,而是威懾對手。

如今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在特殊時候還是很多的,而且在演習時,往往會亮出一些殺手鐧,這就是為了威懾對手,來換取和平。今天的航母是很少參與戰爭的,但是如果將它停靠在一些特殊領域,那麼敵人也會感到害怕。

航母是一種武器,但是並不一定就是戰爭的武器,和平年代它也可以以和平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斯幽說歷史


為何二戰時期有許多航母,而今天要用舉國之力才能有擁有1艘航母?


眾所周知,航母作為現代海上最大的作戰平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海軍,乃至整個國家軍隊戰鬥力的象徵,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二戰時期,美國就曾擁有航空母艦158艘,英國擁有91艘,可以說當時各國眾多的航母,為反法西斯鬥爭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令人奇怪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到了實現現代化的今天,好多國家需要舉國之力才能擁有1 艘航母,那麼為什麼科技水平越來越好,世界財富越來越多,而航空母艦的數量越來越少呢?

小編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變遷,航母也得到了更新換代,現在的航母已經不是二戰時期的航母了,所運用的科技、材質等,還有後期的維護、養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二戰時期的航母是為了應急應戰,粗製濫造改裝而成,而今天的航母卻是精益求精,海中之王。二戰時的航母確實很多,全球加起來有好幾百艘,但是有沒有聽說哪場戰役是依靠航母打勝的。二戰時所謂的航母,也就是比普通艦艇強一點的高級艦艇,並沒有特別強大的功能。當時的航母結構十分簡單原始,放到今天其複雜程度不會高過民用遠洋散裝貨輪。幾乎就是軍規艦體上堆上機庫和飛行甲板就能送出去打仗了。二戰中,除了個別航母是專門做的軍事航母以外,其他大部分航母都是用商船、戰列艦、巡洋艦改裝的,最快的改裝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左右。正規艦隊航母稍微複雜一點,考慮裝甲佈局、油路線路、損管抗沉。不過放到今天,幾乎達不到現代大型海軍艦艇的入門級別。

而今天的航母則是每個部件都是最先進的,從發動機到外殼,都是經過專家反覆實驗,反覆推算製造的。但就說今天航母彈射器一項,複雜程度就足以讓當時的航母工程相形見絀。如果要是真的比起來,今天的航母那才是海上之王。

二是因為二戰時期的航母是要上戰場打仗用的,而今天和平年代的航母則是起到威懾作用的。二戰是特殊時期,各國為了國家存亡,取得最終的勝利,他們的航空母艦是要實實在在參與戰爭的,所以數量越多,也就越有優勢。但是現在不一樣,如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和平年代,航母雖然是戰艦,但是他的主要作用並不是參與戰爭,而是作為殺手鐧威懾對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

三是因為時代背景不同,隨著作戰任務、作戰環境的不斷升級,對航母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縱觀航空母艦發展的整個歷程,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初期改裝的航空母艦被稱為第一代航空母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產生的,其主要作用是讓飛機直接從軍艦上起飛和降落。第二代航空母艦由於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適應搭載作戰飛機的需要而專門設計的,因此1922年到1945年間建造的航空母艦已初具規模但還有很多不足,被稱為第二代航空母艦,是在二戰中大量生產的,其主要作用是搭載作戰飛機。二戰後建造的現代航母則為第三代航空母艦。二戰時期的艦載機,均為螺旋槳飛機,結構簡單,速度低,滿載起飛重量一般在4-6噸之間,僅相當於現代艦載機的1/5-1/4。因為機身的輕盈,速度還慢,滑行幾十米就能起飛了,對起降條件要求很低,夠長就行,不用太考慮什麼彈射系統、助降系統、攔阻系統。而現在的艦載機,多為噴氣式超音速戰機,掛載導彈,結構複雜,重量大。像當今美國主推的F-35C,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1.5噸,再加上戰機超高的起降速度,即便不說起飛成的問題,但就是降落在二戰時期的任何一艘航母上,估計都得給砸殘了。更大的區別是,二戰時期航母的甲板幾乎都是木製的。此時的螺旋槳飛機尾焰溫度低,而木製甲板能夠減輕重量,保證航母的穩定性,也便於修理。而現代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極大,這對航母甲板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抗高溫,耐火特種鋼製造。只有具有雄厚工業基礎和一定資源的大國,才能在甲板的選材、冶煉技術、焊接技術方面達到特定的要求。

四是因為二戰時期各國為了維護主權,舉全國之力不計成本製造航母,而今天各國製造航母則是為了震懾,因而並沒有投入太大國力。在二戰時期,各國都殺紅了眼,生死存亡之際,國內民眾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舉全國之力不計成本的代價製造航母進行戰爭。可以說,各國的國家工業實力幾乎全投入到了戰爭相關領域。而今天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無論是美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還是中東富裕的小國,出於國家發展的長遠考慮,雖然也在一直大搞軍備競賽,但更多強調是在保持足夠強大的軍事威懾力前提下,儘量減少軍費比例。加之,當今的航母,因為科技含量和人工費用的高漲,其造價、服役和維護費用越來越高。即便再財大氣粗的國家,也養不起太多的航母。而二戰時期的航母,由於參與戰爭,大部分被打殘毀壞棄之不用,不用再維護養護。 所以現代航母系統的價格絕非一般國家扛得起的。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今天的航母已經是二戰時期的航母不可相比的,雖然名字相同,但設計、構造、材質、作用、硬件都是遠遠高於二戰時的航母的,這也是今天的國家為什麼以舉國之力才能擁有的原因。


葛大小姐


二戰時期的航母和現代航母雖然都叫航母,但是已經不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了,像這二戰時期的航母,2萬多噸就已經是大型航母了,達到4萬噸就已經可以說是巨型航母,許多隻有1萬多噸,現代航母的噸位要明顯大了,最大的航母要達到10萬噸級,與二戰時的航母相差就很大了,不是大家想象的並沒有什麼差距,技術難度也不是相差一倍二倍了。

現代航母比以前要複雜太多了,航母設計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二戰時的航母根本就不具備現代航母的特點,技術也有很大的區別,成本自然也就高了,還要考慮到的是一個是物價因素,當年的物價與現在的物價不一樣,大家感覺當年造航母挺簡單的,其實不簡單。當年能造航母的國家不多,在整個二戰時當中能大量建造航母,只有三個國家,美國,英國日本,其他國家能造一艘兩艘就已經不錯了,即便那樣也沒誰了,應該說航母的技術要求是越來越高了,成本自然也就隨之上漲,對於後起國家,真的可以是舉國之力才能有擁有1艘航母。


麥田軍事觀察


估計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疑問。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飽受沒有航母之苦,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中國的海軍其實就是一支綠水海軍,由於沒有航空母艦,只能活躍於近海,無法實現真正的藍水海軍之夢。

直到2012年,改造自前蘇聯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的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之後,中國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中國擁有航母過程之艱辛,之曲折,一本書都難以述盡。

中國的遼寧號航母

然而,喜歡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二戰時期,短短4年的時間內,美國共建造航空母艦高達155艘。建造速度之快,數量之多,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就連二戰時期的列強“吊車尾”日本,都曾先後建造了29艘航母(4艘未完成)之多。

為什麼二戰時期,美國就已經能夠實現航母“下餃子”,六七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擁有自己的航母卻依然如此艱難呢?

首先,航母本身建造就極為困難。無論二戰時期還是今天,有能力建造航母的國家都沒有幾個。對比二戰時期和今天世界各國列強,就可以清晰的得知建造航母有多難。

中國航空母艦

二戰時期,世界上的主要列強,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幾乎都具備或已經造過航空母艦。然而,21世紀的今天,實際擁有航母或能夠製造航母的國家依然是這些,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仍然不具備建造航母的能力。

而如今世界上,高達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從中也可以看出建造航母的難度。而且,大多數能夠建造航母的歐洲國家,實際上只能建造小型和中型航母,對真正的國之利器——大型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母,依然無能為力。

其次,二戰時期的航母與今天的航母,也不可同日而語。雖然都叫航空母艦,雖然都用於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但是,二戰時期對於航母的技術要求和今天已經截然不同,技術難度自然也天差地別。

二戰時期美軍航母

今天的航母,早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威力最強,功能最複雜、也最龐大的武器,航空母艦也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它也幾乎體現了一個國家科技、工業、軍事等全方面的能力,是真正的高精尖武器。

然而,二戰時期的航母,由於當時的飛機並非噴氣式飛機,對於航母的要求並不高。當時各國的航母,包括美國的155艘航母,大多數都是由普通商船改造而成,技術難度與今天有天壤之別。

北洋軍閥時期,就連張作霖的東北海軍中,都有一艘用商船改造的水上飛機母艦——鎮海號。而今天用商船改造航空母艦毫無意義,即使真的改造而成,也不過是精確制導武器的靶子而已。

美軍航母

最後,中國追求的,從始至終都是使用自己的能力,真正完全掌握航母的研發、建造,並最終形成戰鬥力。而從無到有擁有建設現代化的航母的體系,無疑是最難的,也必須需要舉國之力。

實際上,如果不追求獨立自主擁有航母,哪怕是今天也並沒有那麼難。比如,泰國就擁有一艘小型航母,我們的近鄰,南亞次大陸的霸主——印度,甚至擁有不止一艘航母。

然而,這些買來的航空母艦實際上對於國家及軍隊的實力並沒有根本上的提升。平常訓練還好,一旦遭遇戰爭,後勤、保養、武器等一系列受制於人的局面必將成為戰爭的阿喀琉斯之踵。由於外部原因被人卡脖子,這自然不可能為中國所容忍。

印度航母

同時,由於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崛起從始至終的警惕和打壓,中國想獲得外部幫助一直極為艱難。早已被拆成空殼的瓦良格號,進入中國都幾經波折。許多建造航母過程中西方成熟的商品和技術,中國卻連購買的資格都沒有,一切只能從頭再來,重新研發。而這,無疑也極大地增加了航母建造的難度。


鳶飛九天2018


首先回顧一下航空母艦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三代。

第一代航空母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發揮了較大的潛力,各種潛艇戰法隨之而出。為了發揮飛機特有的偵察潛艇的優勢,英國一名軍官對運煤船進行了改造:拆除運煤船上面的一切物體,打造一個移動大平臺。當時的技術不發達,這也算不上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那個時候,飛機不是直接從航母上起飛,而是採用水上飛機,飛機起飛前先被用吊車放在水面,戰鬥結束後再降落在水面上,吊車再將飛機吊回航母之上。此種操作,戰力低下,飛機也容易磕碰。航母的憂傷,一眼就看的出,各國總結一站期間航母的缺點,積極開發新的航空母艦。



1918年,英國將一首正在建造的客輪改裝成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改裝過程中,拆除客船上的煙囪,並將煙囪從側面伸出船外。1922年,美國借鑑英國的設計,成功的將一艘運煤船改造為航空母艦。



在英美兩國海軍的不懈努力之下,第一代航空母艦的已經算正式成型。



第二代航空母艦

第二代航空母艦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搭載作戰飛機二設計,真正意義上我們所理解的航母。1922年,日本第一艘完完全全自己設計製造的航母誕生。它改變英美的設計,一個小型的塔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共上面帶有三角艦桅。在島式建築的後面,有三個可同時向外側放的煙囪。1923年,日本海試之後,發現航母甲板太小,不利於飛機的起降,又改回歐美的設計。英國人,看到日本的設計之後,很快推出自己的設計:在巨大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上, 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被配置在艦體的右舷。此後,這種設計被各國抄襲,沿用至今。



讓航母文明天下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幾乎全殲美國大兵。這之後的第三天,為了突破英國人的封鎖,日本航母擊沉了號稱永不沉的戰艦。此後,戰列艦的位置被航母取代,航母成交綜合國力的象徵。



第三代航空母艦

1946年,美國成功研發一種噴氣式戰鬥機,併成功在羅斯福號航母上成功起落。這種飛機體積龐大,載彈量多,性能是螺旋槳飛機的N倍。英國不甘落後,在60年代初研製成功“ 鷗” 陸上垂直/ 短距起降飛機後, 又於1975年研製成功由“鶴” 派生的“海鶴”垂直/ 短距起降艦載機,並將它裝備於戰後新建的第一艘輕型骯空母艦— “無敵”號。1982年,馬島海戰爆發,英國航母、潛艇齊聚馬島,潛艇乖乖的在水下游幾圈就回家了。但,航母卻對戰爭起到了關鍵行扭轉,成功的控制了制空權。



將航母推向高潮的是:1961年,美國研製成功9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羨煞旁人。



能造航母的國家:

美國: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航母建設的領頭羊。美國擁有世界上性能最強的電磁彈射航母。現如今,美國有大約十幾艘的航母分佈在世界各地。



蘇聯:冷戰時期,蘇聯是美國的頭號敵人。蘇聯人不熱衷航母的建設,在俄羅斯大力大戰核潛疼。航母的生產基地放在烏克蘭。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潛疼的設計、製造,但航母建造技術顯然低於美國。



英法:俗話說,受死的駱駝比馬大。二戰之後,英法不甘於淪為二流強國。美國有的,我們也要有。英法,在戰後也具有航母的設計建造能力,但英法沒有掌握航母的最新建造技術,如電磁彈射器。



日本:二戰後,由於憲法的限制,日本不能開發進攻性武器,但日本是一個狡猾的狐狸,美國對它看管的也不是很嚴格。日本經常打一些擦邊球,比如直升機航母。


沒有一個國家不想航母,但為何就幾個國家有呢?

1)錢:這是最關鍵的。各國國防大致開支:1.美國,5827億美元;2.中國,1517億美元;3.印度,535億美元;4.沙特阿拉伯,509億美元;5.俄羅斯,491億美元;6.日本,464億美元;7.英國,437億美元;8.德國,399億美元;9.法國,323億美元。



一艘大行航母需要多少錢?美國福特號航母造價在120億美元。這還不算是上戰列艦、預警機、武器彈藥。上面幾個國家的軍費,也就美國可以大興土木建造航母,其它國家1到2個,艱難的維持著。



2)工業基礎。航母是一個國家頂級的工業產品,這麼核心的產品,你想買也是買不到的。



印度這個國家,很早購買了英國的航母,隨後俄羅斯又送了一艘航母給印度。據說在海試的時候,鍋爐炸了,找俄羅斯來維修,被坑很多錢。印度,雄心勃勃的要國產航母,日復一日的過去了,航母至今還沒有海試。



制約我國航母發展的可能是以下幾點:

1)動力。核動力航母相對於常規航母具有天然的優勢。核動力航母可以長期的航行在大海上,你需要添加燃油。只要堆不壞,武器彈藥充足,我就是一個不沉的移動領土。



法國是一個有想法的國家,正規核動力航母玩不過美國,將核潛艇上的堆用在航母上。雖然可以長期的在海上續航,但航母的速度明顯低於美國核航母。



2)彈射器。不管是電磁彈射器還是蒸汽彈射器,都是未來航母的標配。但這個產品玩轉的只有美國一個國家,我國的航母還是老式的。



3)艦載機。目前我國的艦載機只有一種,未來還需大力發展。



航母的建造不等於你有錢就有人給你建造,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能力建造大型戰艦?又有幾個國家願意把核心機密與工業技術交給你?美英也是在幾十年的探索下,才建造瞭如今的航母。上個世紀,能打破美國技術封鎖的是蘇聯。本世紀毫無疑問,打破美國技術封鎖的將是中國。


熟讀軍事歷史的博士


其實不光是航母,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也很多,現在一艘都沒有,二戰時期的巡洋艦也很多,造的也很快,現在也很少,而且造的也慢,二戰時期一些海軍強國能有幾百艘驅逐艦,現在幾十艘就算是非常厲害的,可以說,海軍的艦艇數量減少,總噸位下降,研發生產週期變長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

首先當然是技術的要求不同了,二戰時期的軍艦比現在簡陋太多,就拿航母為例,二戰時期是可以把一艘巡洋艦改造為一艘航母的,而且二戰時期還有很多用商船船體制造的護航航母,和現在的專業航母是決然不同的。過去的航母,甲板都是橡木製造的,艦橋簡陋到可有可無,甚至艦體都不是全封閉的,艦載機也非常簡單,就是最傳統的輕型螺旋槳飛機。

而現在呢?現在的航母要搭載的是全重30噸的重型艦載機,需要使用彈射器,需要設置較大的艦橋佈置大量的電子設備和雷達,軍艦內部還要設置彈藥升降機、大型垂直升降機,還要對飛行甲板的材料和艦體的材料精挑細選,生產工藝非常複雜,涉及到的學科更加廣泛,可以這麼說,研製一艘航母,需要動用全國上下所有的軍事院校、科研中心、工業企業,這毫不誇張。

還有一個原因也造成了二戰的航母偏多,那就是二戰爆發後各國感受到巨大的戰爭壓力,全部國力朝著軍事集中,工業產能全部轉化為戰爭機器,以美國為例,在二戰爆發的時候,也無非才不到10艘航母,但是二戰打了幾年之後就有幾十艘了,急速的擴張,就是為了打贏這次大戰。我們現在世界大國之間比較和平,假如爆發什麼全球性大戰,到那個時候,估計工業產能全開的話,部分大國一年生產個10艘航母怕也不是什麼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