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蘇軾這一生好朋友很多,但要說起與他關係最親密的,自然就是弟弟蘇轍了,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年齡相差也不大,說是親兄弟,亦是知己好友,在如此親密的人面前,他可以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蘇轍,不用偽裝落寞委屈,亦不用考慮太多,因為那個人永遠懂你,永遠支持你。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因為彼此懂得,所以哪怕蘇軾經常被貶,總與蘇轍相距甚遠,但兩人之間的書信卻是從未斷過,蘇軾但凡碰上什麼事,或是看見某處風景有感,都會想起這個弟弟,於是常作詩詞給子由,抒發心中的歡喜與落寞。兩人你來我往之間,留下了許多傳誦千年的經典詩詞,比如那首最為著名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還有今天要說的這首《沁園春》。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那一年是熙寧七年,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蘇軾自請調往密州任職,何故?只因此時的弟弟蘇轍在濟南為官,蘇軾因與弟弟相隔太遠而備受思念的煎熬,於是為了離蘇轍更近一點,被允許改任密州知州。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吧,但都不重要了,至少蘇轍是影響他這個決定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蘇軾離開杭州時,時任杭州知州的友人楊元素曾在西湖上為其餞別,兩人依依不捨,楊元素更是"墮淚羊公卻姓楊",但為了寬慰楊元素,蘇軾還寫了那首《南鄉子》,說"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這時的蘇軾是何等的豁達樂觀,安慰友人衣錦還鄉的同時何不是寬慰自己呢?但真正的愁緒又有誰說呢?所以當他踏上前往密州的旅途之時,心情是極為複雜矛盾的,畢竟他始終處於"王安石變法"的矛盾之中,並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在朝廷立足。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有天早上,蘇軾早起趕路,看見周邊的風景,突然觸景生情,心裡的那份愁緒驟然炸出,急需訴說,那這個傾聽的對象應是誰呢?自然是親密無間的弟弟蘇轍了,於是馬上提筆,一首《沁園春》寄給子由。那寬慰友人的大道理都不在了,只有一個最真實的蘇軾完完整整的展示在弟弟面前,無所顧忌,心中思緒全都化作這一首詞,直抒胸臆,那些壯志未酬的苦悶與不幸的人生遭遇,那滿腹的委屈全都在這一刻得到釋放,而那些或大或小的感慨,估計也只有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弟才會知道吧!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迴歸到《沁園春》這首詞本身,蘇軾在早行的路上,究竟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又表達了一些什麼樣的感慨呢?

行人甚少的旅館只有一盞青燈亮著,荒野雞鳴叫醒了沉睡中的人,詩人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了。早上的月亮漸漸收起了白娟般的光芒,微亮的早晨,晨霜一片明亮;山上的雲如同展開的錦緞,到處可見的露水和這個早上十分貼切。蘇軾既說是早行,可見出發時間之早,月亮還未下山,此時行人甚少,又是深秋時節,天氣微涼,露水寒霜點綴著這個早晨,又有那孤館的青燈襯托,將寒涼的早上襯托的更加悽清了,也難怪蘇軾會在這樣的早上產生如此多的愁緒,畢竟環境總是最能激發起人的情感的。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人世間旅程總是沒個盡頭的,有限的是這辛苦而勞碌的人生,本就處在不順的境遇之中,只能有短暫的歡愉時刻。於是詩人獨自嘆息,騎在馬上久久無語,許多往事就這樣突然湧進了心裡。

當年的兄弟兩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同時客居在京都,就像陸機、陸雲兄弟,剛到京都的時候還都是少年。靠著滿腹才華、文思敏捷、腹有詩書,自以為能夠輔佐皇帝讓他成為如同堯舜一般的賢明君主,那時真是自信滿滿,根本不覺得有何難處。然而能否被重用與時勢有關,是出世還是入世都要自己慢慢權衡,但要不問世事,閒看花開花落又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呢?如今唯一的幸事不過是兄弟兩都身體健康,若要悠閒的度過一生,姑且在杯中尋醉以慰平生。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詩人在自己勞碌而不順的前半生裡,陡然想起了年少輕狂時期的自己,那時和弟弟一起剛來到京城,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明白世事艱難,只有一腔熱血和理想,以為憑藉自己的才華就能橫掃朝堂,輔佐聖明君主,但直到入仕後才明白,這個世間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朝廷彎彎繞繞,哪是兩個剛做官的少年能明白的呢?時勢如此,又不懂得變通,直白的少年一開始就遭受了挫折,挫折之後是成長,開始懂得思考做官真正的意義。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累的時候或許想要放棄走仕途之路,寧願甩手做掌櫃,只到處走走停停,看風景品美食,如蘇軾《臨江仙》裡所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不易,為何?心中尚有理想未曾實現,哪能如想象般灑脫呢?然而人到中年,許多事情已經是這樣了,縱然心中愁苦,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總要在生命中尋找到足以慰藉自己的事情,畢竟"似此區區長鮮歡",所以蘇軾認為,與弟弟身體健康,就已經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了,終年悠閒,把酒賦詩,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蘇軾赴密州,早行,觸景生情給蘇轍寫了首《沁園春》,直抒胸臆

蘇軾縱然滿腔哀愁,但生性豁達樂觀,所以哪怕是向弟弟傾訴,也依舊能在結尾寄予美好的祝願與理想。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一樣,年輕時總是一腔豪氣,不畏世事艱難,總以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就一番大業,殊不知,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做到的,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中,我們被磨平了稜角,也失去了曾經的意氣風發。

但我們應該相信的是,有些事情並不是我們能力不夠,只是太多外在因素會阻擋住我們的腳步,所以縱然失敗,也不要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蘇轍這樣的弟弟亦或是朋友,當抑鬱苦悶無處宣洩時,他將是我們最好的傾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