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學《易經》還是不要學通的好,學通了等於廢人

我們在講《反經》之前,提起卦象,是說明人類文化在最原始的時代,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就有這些圖像、重疊的圖案。這種圖案就已經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原理:宇宙間的事沒有絕對的,而且根據時間、空間換位,隨時都在變,都在反對,只是我們的古人,對於反面的東西不大肯講,少數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

南懷瑾:學《易經》還是不要學通的好,學通了等於廢人


只有老子提出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沒有絕對的,這雖然是中國文化一個很高深的慧學修養,但也導致中華民族一個很壞的結果。(這也是正反的相對。)

因為把人生的道理徹底看通,也就不想動了。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輕人對於《易經》、唯識學這些東西不要深入。我告訴他們,學通了這些東西,對於人生就不要看了。萬一要學,只可學成半吊子,千萬不要學通,學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無窮,而且覺得自己很偉大,自以為懂得很多。如果學通了,就沒有味道了。

南懷瑾:學《易經》還是不要學通的好,學通了等於廢人


所以學《易經》還是不學通的好,學通了等於廢人,一件事情還沒有動就知道了結果,還幹嘛去做!譬如預先知道下樓可能跌一跤,那下這個樓就太沒道理了。

《易經》上對人生宇宙,只用四個現象概括:吉、兇、悔、吝,沒有第五個。吉是好。兇是壞。悔是半壞、不太壞、倒黴。吝是閉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傳》有句話,“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告訴我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盡在其中了。

南懷瑾:學《易經》還是不要學通的好,學通了等於廢人


人生只有吉凶兩個原則。悔吝是偏於兇的。那麼吉凶哪裡來?事情的好壞哪裡來?由行動當中來的,不動當然沒有好壞,在動的當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這個規則,如鄉下人的老話,蓋房子三年忙,請客一天忙,討個老婆一輩子忙,任何一動,好的成分只有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