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冬季地球處於太陽的近日點,卻很寒冷;夏季地球處於太陽的遠日點,反而很熱?

手機用戶83045313566


既然分別叫近日點和遠日點,一定是到太陽的距離有差別,可實際上相差不大,相較於地球距太陽約1.5億公里影響不大。四季變換是由於陽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點的推移。

與直觀印象相反,當地球運行到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是夏季,近日點的時候是冬季,南半球相反,剛好對應近日點遠日點。地球繞太陽運行是近似的圓形軌道,近日點距離太陽1.471億公里,遠日點1.52億公里,也就相差500萬公里,距離的影響並不是很大,距離地球一兩千萬公里的金星,外空間的溫度並不比地球周圍高多少,金星的高溫主要是由於溫室效應的崩潰。地球四季的形成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關係,自轉軸比較穩定,使得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陽光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迴歸線之間推移,直射的陽光相較於斜射的陽光更加分散,地面單位面積上獲得的能量更高,對地面的加熱左右比較明顯,地面又將熱量反射到大氣中,大氣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阻留了這部分熱量,使大氣升溫。

歷史上地球也不是一直距離地球這麼遠,現代的科學分析是地球在逐漸遠離太陽,只不過很緩慢,每年可能也就幾公分,然而在地球49億年的歷史中,由於月球的影響,地球對月球引力鎖定,月球也在消耗地球運行的角動能,理論上地球角動量的減少會使地球逐漸接近太陽,但是由於太陽也由於太陽風在逐漸地喪失質量,而地球不斷地吸引隕石、小行星撞擊,還吸收太陽能量,質量在增加,多種因素作用下地球逐漸遠離太陽,據科學家分析,在恐龍時代,地球每天自轉只有18小時,而且地球距離太陽比現在近一些,現在每年偏移15公分左右,然而從恐龍時代到現在,地球的溫度變化並沒有大到生物不能接受。

目前影響地球溫度的因素主要是陽光直射點,而在太陽系的演化歷史中,未來某個時刻會由於太陽外層物質的膨脹而導致太陽風更加劇烈,對地球的加熱作用更明顯,大概十幾億年後地球就不再適合生物居住了。


來看世界呀


我小時候天真的認為,夏天是由於地球距離太陽近引起的,冬天是由於地球距離太陽遠引起的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地理老師告訴我澳大利亞的季節和中國截然相反,中國處於夏天的時候澳大利亞正好是冬天,反過來中國冬天的時候澳大利亞正好是夏天,當時我很疑惑,因為按照我的宇宙觀,地球上所有國家應該“環球同此涼熱”才對,畢竟所有國家都在地球上,中國夏天的時候其他國家也應該是夏天啊。

針對我的這個疑問,老師讓我回家找找地球儀上的地球有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然後我就發現了地球儀上的地球是在斜著轉的,換句話說地軸並沒有垂直於地球軌道面。


地軸傾斜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不同區域受到的太陽光強度不同,通俗來說就是太陽光直射和斜射的區別,當太陽光直射某一區域的時候就是夏天,斜射的時候就是其他季節。


地球每年的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距離差是500萬公里,然而這個數字只是看起來很大而已,和地日之間1.5億公里的平均距離相比,實在是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近日點和遠日點基本不會改變地球氣候。


目前真正影響地球氣候的,只有太陽活動和人類文明自身的活動,前者可以通過太陽風來影響,後者可以通過溫室氣體來影響,但總體而言地球氣候還是比較穩定的。

恆星物理學家們認為,太陽光度每隔1.1億年就會增加1%左右,最多再有10億年,地球海洋就會被太陽蒸發殆盡


宇宙觀察記錄


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乍一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經不住推敲,用高中的地理知識就可以解決。

根據開普勒三定律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跡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之上。每年的七月初地球會運動到遠日點也就是橢圓軌道的長軸處,而在每年的一月初地球會運動到近日點橢圓軌道的短軸處。對於我們北半球來說,處在遠日點是夏天,近日點是冬天;而對於南半球來說正相反,遠日點是冬天,近日點是夏天。


由此可以知道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冷暖變化,跟距離太陽遠近沒有決定性的關係。這塊我需要解釋一下,這裡說的沒有決定性關係指得是近日點和遠日點差別很小,距離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如果說把地球放在水星的位置和冥王星的位置,那麼此時距離太陽的遠近就是溫度的決定性因素。

地球位於近日點距離太陽1.471億千米,地球位遠日點離太陽1.52億千米,也就是說地球在距離太陽最近和最遠的時候相差500萬公里,這個距離與1.5億公里相比並不大。

而主要影響地球溫度的是太陽高度,這是一個專業名詞指得是太陽的入射角度。當太陽的高度角為90°時,這個時候太陽的輻射強度是最最大的,當太陽斜射地面時,太陽輻射強度就小。這個表現出來的就是地球上冷熱變化和四季交替,簡單的理解就是地球上的四季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就會接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溫度就高一點。
圖:太陽直射點處在南迴歸線十二月份,南半球為夏季,北半球為冬季



科學黑洞


問題中所說的應該是北半球的氣候特點,而南半球恰恰相反,近日點很熱遠日點很冷。

那麼對於北半球來說,比如說我過,為何近日點很冷遠日點反而很熱呢?不應該距離太陽越近越熱嗎?

如果其他條件都相同,當然是距離太陽越近越熱,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對於地球來說,影響天氣冷熱的主要因素絕不是距離太陽的遠近,而是太陽光照射的傾斜角(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說海拔)。

地球距離太陽平均1.5億公里,遠日點距離1.52億公里,近日點1.47億公里,相差500萬公里,500萬公里看起來很遠,但與1.5億公里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近似認為近日點遠日點沒有區別!

但是遠日點近日點太陽光照射地球的傾斜角相差太大了,上圖:

對於遠日點的北半球來說,由於太陽垂直照射在南迴歸線上,整個北半球的太陽光傾斜角都很小,傾斜角越小意味著越趨於平行地面照射,而在北極點上,太陽光平行照射等於接受不到任何太陽光(理論上分析)。再看下圖:

越是趨於垂直照射地面,同等面積接受到的太陽光越多,當然會越熱。斜射的地面接受到太陽光就比較少,所以自然會冷!


宇宙探索


為什麼冬季地球處於太陽的近日點,卻很寒冷;夏季地球處於太陽的遠日點,反而很熱?

距離太陽近不是更熱麼?為什麼近日點時北半球反而在冬季呢?其實這個知識點在初中地理中就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也許有太多的朋友遺忘了這個由來,咱就當來回到一次中學課堂吧!

北半球季節更替示意圖,遠日點是夏季,而近日點則是冬季,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反常現象呢?也許我們得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遠日點和近日點對地球獲得太陽能有影響嗎?

毫無疑問,這肯定是有的,那麼影響有多大呢?

遠日點距離為:15210千米

近日點距離為:14710千米

兩者相差為500萬千米,那麼兩者輻射值相差多少呢?以太陽輻射中心為球面的兩個輻射值相差約為10%左右,準確的說,近日點時候比遠日點多獲得10%的太陽能!

但很明顯,以上結論是反例,因為近日點時候北半球更冷了!

二、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既然近日點與遠日點的輻射無法作為參考值,那麼我們來看看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四季是由於地球與黃道面存在一個23.5度的夾角所造成,因為當地球公轉到不同角度的時候太陽直射在地球上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都知道中午的太陽比較毒,而傍晚的太陽則紅彤彤的,似乎力不從心,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這只是其中之一,真正的原因有兩個:

1、太陽的直射與斜射

影響地球獲得輻射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陽光照射的角度,那麼不同角度影響有多大呢,直射條件下,陽光照射橫截面積與地面獲得輻射的比例是1:1的,那麼在23.5度的北迴歸線上地面獲得陽光照射為直射時多少呢?

冬至時北迴歸線正午太陽照射角度為43°08',此時大約只有夏至時陽光照射強度的1/2.15,約一半不到一點,假如修正太陽近日點補償一下,大約最多能到夏至時的1/2!

但這僅僅是考慮了真空條件下的陽光照射強度變化,而地球還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

2、穿透大氣層的厚度不一樣

冬至和夏至陽光角度差異極大,那麼穿越大氣層的厚度會增加多少呢?當然冬至正午斜射並沒有上圖那麼誇張,只是示意說明陽光穿越大氣層的距離將大大增加,在北迴歸線冬至日大約要比夏至時距離增加約1.4-1.5倍!

整體上如上圖,同樣截面積的兩個光斑,在北半球夏至時緯度不一樣的區域投影面積差可不是一星半點,而是數倍大小,但總的輻射能是一樣的,更大的面積意味著單位面積輻射能更小!

三、近日點時北半球冬天,南半球是夏天

因為地軸傾斜,因此在公轉不同位置時太陽直射角度是不一樣的,而北半球在近日點時是冬天,但此時的南半球則剛好是夏天,理論上來看,南半球的夏天由於被北半球的夏天更靠近太陽一些,因此南半球夏天時獲得的太陽輻射要比北半球夏天要稍高!

整個四季中,最舒服的還是春秋季,因為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南北雨露均霑!但如果沒有地軸傾斜的話,北極圈與南極圈的範圍還要擴大,因為春秋季高緯度地區還是很冷的,假如沒有夏季來均衡一下,也許俄羅斯大部分地區都是和居住!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幾乎沒有人能夠正確解答。

地球近日點(冬季)溫度反而更低的直接原因是,此時地球處在最寒冷的公轉軌道上。也就是說,太陽輻射的場能不是同心圓狀,而是偏心的橢圓狀;地球繞行的公轉軌道上的溫度就是不一樣的。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地球繞行的公轉軌道上的內、外兩側的溫差也是很大的。即是,我們每天感覺晚上的溫度明顯比白天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軌道的外側溫度本來就很低,而地球自身的陰影是一個次要的原因。其直接證據是,如果公轉軌道的內外兩側沒有這樣的溫差,太陽就會通過繞射而照亮整個地球。如果這樣,晚上的光線就會像我們白天呆在房子裡的感覺一樣窗明几淨。

就像一列火車途徑青島(春)—海南(夏)—昆明(秋)—哈爾濱(東)一樣,這些站點的溫度是不一樣的,雖然火車(相當於地球)每節車廂溫度也不同、雖然火車溫度也與太陽照射緊密相關,但這些站點(二十四節氣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這列“火車(地球)”每年運行一趟,每次經過二十四個站點,週而復始。



沙沙狐狐


行星圍繞恆星公轉軌道是橢圓,而這個橢圓,其實偏心率小得很,近似可以按照正圓處理了,所以可見,季節的變換,跟距離的遠近關係並不是很大。


可能很多人一看到近日點遠日點的就以為近日點遠日點和太陽之間距離的差值很大,實際上,在近日點時,地球和太陽的距離1.47億公里,而在遠日點的時候,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1.52億公里,這個差距只有500萬公里,可見並不大,至少跟日地平均距離1.5億公里比起來的話,影響係數連5%都不到,可見距離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小的。

既然這樣,那麼地球上分明的一年四季,到底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主要還是跟地軸是傾斜的有關,如果地軸沒有傾斜的話,可以說地球上幾乎就是沒有一年四季的。每年的1月3日左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最近,大概是1.47億公里,而每年的7月4日左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最遠,大概1.52億公里。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北半球,近日點時地球是冬季,而遠日點的時候,地球是夏季,按道理說地球跟太陽越近的時候,溫度就應該越高,這個時候應該就是夏季,但是為什麼是冬季呢?


其實是因為陽光的傾斜角不一樣罷了,不只我們有不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一天之中,早晨和傍晚的時候,氣溫相對低一些,而正中午的時候,氣溫則是一天之中最高的,其實這就是因為陽光的傾斜角不一樣導致的,在早晨和傍晚的時候,陽光是傾斜照入地面的,這樣單位面積上陽光的功率是不一樣的,而正中午的時候,陽光正射地面,這個時候單位面積上陽光的功率就達到了最大了,所以就最熱。

同樣的道理,一年之中,當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的時候,太陽光的直射點在南半球,這個時候那麼南半球就是夏天了,而對於身處北半球的我們,就是寒冷的冬天了。地球是圍繞太陽以橢圓的軌道運轉的,但是由於地球的地軸本身與黃道面有一個夾角,所以就意味著地球是歪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所以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時刻,地球上某一特定地區的某個時間,陽光的傾角也是不盡相同的,總而言之,當陽光更接近於垂直入射的時候,天氣就更熱。另外,日照時間也是影響氣溫的一個因素,但是綜合看來,陽光傾斜角的影響是主流,也正是因為這樣,地球上才有分明的一年四季。


鏡像科普


今天是2019年12月5號,地球離近日點不遠了。

我在澳大利亞悉尼回答這個問題。今明兩天悉尼將迎來一波熱浪,最高溫度將達到35℃!

悉尼這幾天這麼熱,主要是因為地球再向近日點靠近,太陽是個大火球,離得越近越烤的慌。照這個趨勢,等到一月份地球運行到近日點,絕對可以烤地瓜了。


其實我壓根沒去過澳大利亞,此刻在北緯四十度附近剛剛小地震了一下的唐山,正值冬季。

編瞎話的目的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存在一個明顯前提錯誤,那就是對於整個地球來說根本沒有夏季,南北半球季節是相反的。我們由於長期處在北半球,形成一定思維定式,會習慣性認為近日點的一月份全球都是冬天。

地球處於近日點和遠日點不是產生季節交替的原因,四季變化的產生是因為地球的球體形狀和黃赤交角的存在。

關於黃赤交角和四季變化的關係很多回答都有了,這個就不多說了。


下面來說說近日點和遠日點。為了說明,把第一張圖重新粘貼過來。

這張圖為了說明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問題,進行了誇張,雖說近日點和遠日點絕對值相差了500萬公里,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十多倍。但和地球太陽之間的距離比起來還是很微小的,近日點和遠日點距離差值只有地日平均距離的0.035。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只有0.017,差距遠遠小於上圖。

經過不精確的測量,上圖這個近日點和遠日點比為:5.5比8.5,大大的誇張了。如果按地球軌道偏心率來算, 應該是5.5比5.7。畫出來是下面這個樣子。

是一個非常圓的橢圓。


知識與見聞


這需要了解地球四季交替的原因了。首先來說,地球溫度的變化與近日點與遠日點關係不大,地球與太陽的近日點距離大約為1.471億千米,遠日點距離大約為1.52億千米,這兩者相差不大,整個地球運行軌道可近似看做正圓,那冷熱變化和什麼有關呢?太陽的直射點!

四季的形成

地球上的熱量主要是來自於太陽輻射,因此地球上四季交替變化的原因就和太陽輻射位置有關係,簡單來說,當太陽長時間照射地球上的某一區域,這個區域的溫度會逐漸升高,此時這個區域就處於夏季時節,而遠離直射點的區域就處於冬季時節。

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且地球自轉平面(赤道平面)與公轉平面(黃道平面)有一個23°26′的夾角,被稱作黃赤交角,這就造成太陽的直射點位置在地球上是逐漸變化的。

首先來說,只有地球的溫帶才有明顯的四季交替變化,對於北半球的人類來說,每年的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地球北緯23°26′區域,此時這個區域屬於夏季,而南緯23°26′由於遠離太陽直射氣溫寒冷,所以屬於冬季,對於北半球來說6月22日就是夏至日,隨著地球位置的改變,太陽的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整個夏季範圍也在逐漸向南移動,當12月22日前後,太陽的直射位置到達南緯23°26′時,這個區域就處於夏季,同樣,北緯23°26′處於冬季,對於北半球來說,12月22日就是冬至日,當太陽直射到赤道位置時,南北維23°26′則處於春秋季節,對應的日期就是春分與秋分。由於太陽直射點的這種往復迴歸運動,南北維23°26′分別被稱為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


再來說說題目

不瞭解題主是哪裡人,權且當做北方人吧,每年的6月22日前後是夏至日,太陽的直射點會逐漸移動到北迴歸線,雖然此時地球處於遠日點,但是由於太陽長期直射北緯23°26′附近,造成此處溫度升高,酷暑難耐。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距離火源約近,感受到的溫度越高,推廣一下,很容易讓人認為,在近日點時,地球距離太陽更近,所以處於夏季,反之處於冬季,但是在夏季時,地球的實際位置卻是在遠日點,所以很令人匪夷所思。其實仔細想想就清楚了,雖然距離火源越近溫度越高,但是隻要位置合適,即使在稍遠的距離上,如果長時間的“被火烘烤”一樣會使物體溫度很高,而地球上夏季的形成和這個非常類似,長期一個緯度被太陽直射,這個緯度附近的氣溫就會非常高,所以就會處於夏季時節,相似的道理,在每年的冬季,地球雖然位於近日點,但是氣溫卻非常寒冷。

結語

地球上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近日點與遠日點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由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共同作用造成,這種運動效果使太陽在地球上的垂直照射區域的在南北迴歸線直接來回移動,使這個區域內出現四季交替變化的氣候類型,所以,雖然夏季時地球位於遠日點,但是題主的位置在太陽的直射區域內,再結合生活經驗,就容易產生“為什麼冬季地球處於太陽的近日點,卻很寒冷;夏季地球處於太陽的遠日點,反而很熱?”這種疑問了。

感謝瀏覽,我是漫步的小豆子,科學之旅,並肩前行,歡迎關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漫步的小豆子


這個類似的問題之前小地回答過,但是這個問題有一定的誤導性,下面且看小地的分析。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橢球體,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假想自轉軸自轉,一年四季的變換和晝夜的交替等分別與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有關。

由於通過地心並分別連接南北極點的地軸與赤道平面(地球自轉軌道面)垂直,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而赤道平面與地球的公轉軌道面(黃道面)形成了一個約為23°26′的黃赤交角,也就是說地軸與黃道面之交的交角為66°34',二者互為餘角。

正是由於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存在交角,因此太陽的直射點並不是一直在赤道上,而是在南北緯23°26′之間作週期性的往返運動。而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太陽直射點也就不同,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例,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南北兩極無極晝極夜現象;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則屬於晝短夜長且越往南晝越短夜越長,在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單就理論而言,地表溫度的變化由獲得的太陽輻射量決定。當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時,北半球獲得的熱量要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整體溫度要比南半球高,為北半球的夏季;當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半球時,南半球所獲得的熱量要比北半球多,因此整體溫度要比北半球高,為南半球的夏季。結合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不同不難得出,除了赤道附近外,地球的南北半球理論上季節是相反的(值得說明的是,南半球海洋和陸地面積佔比分別為80.9%和19.1%,溫差變化相對較小)。

而當地球公轉到遠日點時,此時正好是7月初,太陽直射點由北迴歸線向南移動了約1.29°,日地距離約為1.521億公里;而當地球公轉到近日點時,此時恰好是1月初,太陽直射點由南迴歸線向北移動了約1.29°,日地距離約為1.471億公里。由遠日點的距離減去近日點的距離可以得出二者相差0.05億公里,而這個距離差僅相當於日地平均距離149597870公里的3.342%,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之所以說這個問題存在誤導性,主要是因為沒有說到地球所處的近日點或者遠日溫度的變化是相對於北半球還是南半球。而地球作為太陽系內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其溫度的變化與近日點和遠日點關係甚微,主要還取決於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或者說是一年中太陽高度角的大小變化,比如夏季溫度高、正午溫度高。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