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思考:幹手機會讓殘留在手上的細菌顆粒四處飛濺嗎?

Covid-19新冠病毒的防護知識普及使得人類變成了一個洗手痴迷的物種。但你是否知道,洗完手後的幹手過程也很重要,因為潮溼的皮膚可為微生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洗完手後不馬上幹手也會增加傳播細菌的可能性。


疫情之下的思考:幹手機會讓殘留在手上的細菌顆粒四處飛濺嗎?

因此,當全球面對可能改變社會的疫情爆發時,似乎值得認真研究一下電動幹手器。它究竟是如製造商所言:比紙巾更衛生呢,還是如某些人懷疑的那樣:它會導致手上未洗淨的細菌呈噴射四濺呢?

早在1924年,報紙的廣告中就提到幹手機有“防止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的功能。最近,戴森(Dyson)的Airblade幹手機承諾(威脅)“刮擦擋風玻璃上的手中的水”,吹噓自己的HEPA(高效阻隔顆粒的英文簡稱)空氣過濾器能像N95口罩一樣過濾直徑僅為0.3微米的微粒。

198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較溫和的老式幹手機能將細菌吹到3英尺半的距離外,但這也可能吹到使用者的衣服上。2018的另外一項研究結果則更令人不安,這項研究發現“潛在的病原體細胞”可以“分散在整個建築物和幹手器裡最後隨著風沉積在手裡。”這項研究對比了有過濾裝置和沒有過濾裝置的幹手機,結果顯示有過濾裝置的幹手機能減少潛在致病菌的數量,但並不能完全消除風險。 2015年也有一項研究表明,任何干手機都不如紙巾來得更衛生。


疫情之下的思考:幹手機會讓殘留在手上的細菌顆粒四處飛濺嗎?

2012年美國醫學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s(梅奧診所學報)上發表了一項歷時四年的研究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從衛生的觀點來看,紙巾優於電動空氣乾燥器”,應將其用於“衛生至關重要的場所,例如醫院和診所。

那麼幹手機是否可以傳播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呢?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彼得·塞特洛(Peter Setlow)認為,人們不應使用幹手機。

幹手器行業對此持反對意見是可以理解的。反對者說,某些將幹手器定為疾病媒介的研究是由曾為紙巾製造商擔任顧問的研究人員進行的。戴森資助過的一項去年4月發表的研究表明,用戴森的Airblade幹手機晾乾的手比用紙巾晾乾的細菌要少。

有理由對那項研究多一點懷疑。在那項研究中,受試者“緩慢地”將手從機器中移入移出1分鐘,正常幹手過程不會這麼長。戴森在其產品說明書中說,只需12秒鐘就能令人滿意地乾燥雙手。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僅研究乾燥後殘留在手上的細菌,而沒有檢測強風是否將細菌微粒吹到使用者衣服上。

在美國,紙巾每年的消耗量在是數十億美元,幹手機在全球的銷量也僅不到8億美元。顯然沒有一家公司希望他們的產品被認為更有可能使人生病。但奇怪的是,戴森認為:儘管其他品牌的幹手機可能會傳播疾病,但戴森不會。

幹手機確實具有不可否認的優勢。與擦手紙不同,幹手機只會耗電而不會像紙巾那樣浪費樹木等,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價格會大大降低。而在公共廁所中紙巾的年成本很容易超過一千美元,而幹手器所需的電費僅為其中的五分之一。

但是,當流行病學家計算死亡率時,是不會去關注紙巾的價格的。

疫情盛行的今天,我們必須非常認真地洗手,幹手也是如此。

今天的幹手機的吹起能力已經到了噴氣發動機級水平,如果手沒有清洗乾淨的話,幹手機只會讓細菌飛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