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時為什麼不建都許昌?

用戶4474642174


為什麼不選許昌呢?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了,首先從西漢開始洛陽就是以陪都的形式存在,而東漢時期更是把洛陽定為首都!董卓進京之後天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為了躲避十八路諸侯的討也為了更好的控制漢獻帝於是一把火把經營了四百年的洛陽燒了,遷長安(因為董卓的根基在涼州也就是甘肅陝西一代)!而最後王允和呂布殺了董卓,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又帶領剩餘的西涼軍功入長安趕走了呂布,殺了王允。殺了王允以後沒多久二人又開始內鬥,漢獻帝和百官討回了洛陽。而由於此時的洛陽已經殘破不堪無奈之下只能發佈勤王令,調(確切的說是請求)各路諸侯勤王!但是隻有曹操來了,於是曹操一半威脅,一半利誘讓漢獻帝去自己的大本營許昌!漢獻帝也沒得選擇,畢竟當時在洛陽吃飯都成問題!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沒多久曹操就開始通過屯田的方式恢復北方的經濟。此時洛陽城也自然就開始重建了,等到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鄴城(安陽)而漢獻帝在許昌,同時先後派于禁,徐晃等人在洛陽駐過軍,可見此時的洛陽城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公元220年的曹丕篡漢,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洛陽雖然沒有了當年的大漢雄風但應該也恢復了七八成了,所以洛陽完全恢復了做為國都的資格!

相當許昌的地位卻下降了,曹丕稱帝劉備和孫權必然會不答應,戰爭隨時會爆發。而許昌的地理位置並不好,首先周圍都是平原易攻難守。其次許昌往南就是南陽,南陽在往南就是荊州,而此時大部分荊州都在孫權手裡,一旦孫權進攻許昌就暴露在孫權的兵刃之下,太危險了!而曹丕稱帝時實際上有四個城市可供曹丕定都,便是長安,洛陽,許昌和鄴城!長安裡漢中太近,許昌離荊州太近,很明顯曹丕要是定都這兩個地方就等同於天子守國門,固然有血性,但是也很危險。至於鄴城離中原太遠,萬一蜀,吳開犯不方便指揮和調兵,而洛陽離兩處邊境不遠不近,既方便調兵,又不受威脅自然是最合適做都城的了。事實也證明每次蜀吳兩國領兵來犯,曹魏都能馬上做出應對措施,必要只時皇帝也可以御駕親征,何樂而不為呢!


武當山沖虛道長


東漢原來的都城就是洛陽 ,許昌沒有帝都氣象鄴城更小 ,洛陽有帝都基礎。


7080後ZYK


許昌缺乏地理優勢,缺乏建都的經驗,但是魏國的洛陽,長安是歷史名城,有著悠久的建都歷史,所以就不選許昌了!


讀史能明鑑


曹丕篡漢的時候,選擇洛陽為國都,而不是漢獻帝的時的許都。主要是因為:
首先,在形式上,曹丕是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以正統自居。而當時洛陽從光武帝劉秀開始一直到董卓之亂髮生,近兩百年的歷史中一直是東漢的都城。而許都只是因為董卓之亂中洛陽遭到破壞,不適宜再做都城,被曹操選中做暫時寄居的臨時國都。在當時的人們心理上仍然認為洛陽是東漢的都城。曹丕選擇洛陽為都城,也是為了表明是繼承了漢王朝的都城,來突顯曹魏的正統地位。

其次,從當時的形勢看,雖然曹丕通過禪讓實現了漢王朝向曹魏的轉變。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還是有很多人心向漢朝,從之前的曹魏老臣荀彧、發動叛亂的魏諷可以看出在曹魏政權中親漢的勢力絕對不容忽視。而這些在曹魏的親漢勢力,又以臨時的國都許昌居多。洛陽由於之前董卓等軍閥的洗劫,特別是董卓“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親漢勢力已經微乎其微。所以,曹丕選擇洛陽,而不是許昌,就是要避開親漢勢力。

第三,洛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軍事上有險可守,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帝皇之宅”“王者之裡”。特別是經過東漢兩百年的經營,雖然殘破,但其獨特的地理優勢、長期的積累,都是僅有二三十年發展的許都不可相比的。特別從董卓遷都長安到曹丕稱帝期間又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洛陽也正在逐漸恢復具備成為都城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