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火的發現,對於遠古的人類來說意義非凡。那時,灌木野草叢生,野獸出沒,人們用火趕走了野獸,燒熟了食物,冶煉出了太行鐵器,用火加太行之土,製出了用以生活的陶器,刀耕火種得到了賴以生存的糧食……在遠古神話中,人們將這歸功於火的管理者重、黎、吳回弟兄三個,為紀念他們修築了很多火神廟。常莊火神廟是人民路上唯一的文物保護單位,古老的建築與眾多的歷史傳說,使火神廟顯得神秘和多彩。火神廟整體佈局古樸自然,結構為緊湊的明清代建築式樣。大殿、拜殿、龍頭碑層次分明,二代古楊、碑良好,古經幢、石鼎、石獅、戲臺將古廟襯托得分外莊嚴肅穆。在這喧鬧的市區,給人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深沉之感。


焦作火神廟

2014年新店村火神廟廟會 來源來源於焦作日報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1、新店村火神廟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王褚鄉新店村火神廟位於解放區普濟路(原西環路)新店村口向北30米路西,大門坐西朝東,門楣上大書“火神廟”三個字,門前有兩尊一人多高的石獅子。全國各地興建有許多火神廟,距離新店村比較近的東有山陽區恩村鄉常莊村火神廟,西有新區陽廟鎮沈鹿宿村火神廟。

走進火神廟大門,穿過門洞,首先看到右手邊豎立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七通舊石碑,風侵雨蝕,斑駁發白,字跡模糊,大意是記載修建某某大殿,落款時間還很清晰,都是康熙年間。對面左邊是伙房,再往前走,進入院內,場地寬闊,便於舉行各種集體活動。抬頭向北望去,就是坐北朝南的火神大殿,高高的臺基很是顯眼,大殿為三間,這是火神廟的主體建築真君寶殿,面闊三間,單簷懸山頂,頂部覆蓋黃綠色琉璃瓦,脊中置寶葫蘆,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來到殿內,大殿正中供奉著火神塑像,火神又叫火神真君,火神廟香火鼎盛,十分靈驗。這裡有一個小時候聽奶奶講過的新店村家喻戶曉的古老傳說:有一年的農曆正月初八,火神廟會,要搭戲臺,廟裡沒有葦蓆,主事人到一個販賣葦蓆的大財主家借葦蓆。但這個財主非常吝嗇,愛財如命,他哪裡肯借。財主剛把來人攆走,家中便煙霧四起,財主這才知道得罪了火神,便馬上將葦蓆送到火神廟,很快也就火滅煙消,老百姓們說那是火神嚇那財主的。從此以後,方圓幾公里到火神廟進香的善男信女更是熙熙攘攘,絡繹不絕了。另外大殿內左、右邊還供奉著手裡拿著刀、劍的武將。

火神廟的主體建築是真君寶殿,殿前有寬寬的拜臺,拜臺南邊東西兩側有兩座配殿:東配殿為藥王孫真殿,三間,供奉藥王孫思邈;西配殿為祖師殿,三間,供奉著伍瘟神。原來整個火神廟佔地約4畝,上世紀90年代,為支持市政規劃建設普濟路,廟宇面積縮小了四分之三,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空間,隨後分別在院內西南角建起了玉帝殿,東北角建起了送子奶奶、閻君、三仙姑殿,西北角建起了釋迦牟尼殿,雖然諸神居住面積比之前小了許多,但總算是“有家可歸”了。由於規劃比較合理,現在的廟宇看起來更加顯得佈局嚴謹、錯落有致、小巧玲瓏。我來到西廂房的北頭,這裡靠西院牆一排豎立著十六通比較具有文物價值的古石碑,地上還橫七豎八地躺著幾通石碑,都是年代久遠、行將破碎,我彎下腰仔細辨認,很想尋找到大廟拆遷時曾經見過的落款北魏時期的那通石碑,當時那通石碑的大意是記載建廟起因的,遺憾的是沒有找到。現在這些古碑均是康熙、道光、嘉慶年間的。

在抗日戰爭年代,火神廟也為革命出過一分力。1945年,焦作第一次解放時,老二團(歸屬成立於博愛寨卜昌的九縱)的“灰八路”作戰勇敢,戰鬥力強,當時指揮部、戰時醫院、大夥房就駐紮在火神廟,多數人操山西口音,新店村裡很多人還幫助他們做飯、抬傷員,由於武器落後,攻打碉堡時損失不小。在社會主義大建設時代,火神廟出的力就更大了,大躍進時,火神廟還很完整,山門坐北朝南,門前有一對一人多高的鐵獅子,我推斷應該與現在廟門前的石獅子大小相仿,為了大辦鋼鐵,鐵獅子投身進了熊熊的高爐。


2、焦作沈鹿宿火神廟,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陽廟鎮沈鹿宿村南街,創建於明末清初,重修集中於康乾盛世,殿內碑刻記載重修於"康熙十三年",距今約四百年的歷史了。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為火神生日,屆時,遠近群眾都來火神廟為火神慶祝生日,熱鬧非凡。每年正月初八為相傳多年的領羊會,四面八方的群眾前來趕廟會,場面熱鬧非凡。廟內雕樑畫棟,神像栩栩如生,還保留有清朝大學士紀曉嵐的書法。在革命戰爭年代,火神廟作為黨支部指揮所,也為革命出了一份力。

現存有大殿、拜殿、山門以及孫真殿、瘟神殿等。為娛神娛人,創建戲樓,並多次重修。現存的戲曲碑刻記述了戲樓創建、重修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戲曲文化。尤其是 裁戲 蓄資重修戲樓,成為鄉民社會鮮有的籌資途徑和方式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3、常莊火神廟位於焦作市山陽區人民路與長恩路交匯處西南。火神廟擴建於清康熙五十年仲冬,即公元1712年,當時由一莊之主趙之仁、李福董等領頭,創建大殿、拜殿、配殿,置齊瞭如鍾、鼓等,泥塑了大型火神群像。自此,常莊火神廟威名遠揚,一年一度的廟會享譽百里內外,當地盛名的“常莊香”即從此時開始。火神廟佔地約三畝,論規模不算大,論形式也一般,與焦作眾多火神廟幾乎一樣,但其傳說、造型與其他火神廟又有所不同,且與史書及報刊資料,如《史記》有諸多相符之處。

  火神原起東方,居於中原,其孫樊,是為昆吾,封地在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東南部,以原懷慶府、衛輝府為中心的地區,火神即活動於此,焦作就處在這個中心,火神的傳說、火神的故事、火神所建的豐功偉業就從這裡興起而流傳於世。在焦作一代流傳的民間傳說中,火神爺弟兄仨,艾曲老大,郭店老二,常莊老三,三眼六臂造型相似的火神塑像,在傳說中被分成了弟兄仨。據《國語·楚語下》記載,火神爺確實有弟兄仨,老大叫“重”,老二叫“黎”,老三叫“吳回”。重、黎在年輕時,曾協助黃帝管理天下大事,又在其祖父顓頊帝時期,奉其祖父之旨意,幹出了轟轟烈烈的大事。重用手把天高高托起,黎用手按住大地,拼命地往下按,斷絕了天地間的通路,從此重成了司天的大神,黎成了司地的大神。在帝嚳時期“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也稱祝融為火神,其因即來源於此。重、黎卒後由其三弟吳回繼任火正祝融。因其弟兄仨的卓越功勞,古書《白虎通》舉薦祝融為三皇之一。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有五種說法,此說法為其中之一。

  常莊火神廟的廟會為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二,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是當地有名的廟會之一。這天,多數年份往往從年後開始,有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的天氣。據此人們說:老三年輕,性傲暴躁,脾氣不好。此種天氣狀況、此種性格及面部表情暴怒的塑像,三者在此得到了統一,內在聯繫在此達到了顯現。

焦作是火神祝融的主要活動地區,三眼六臂為黃河以北火神塑像的基本特徵。鑑於火神祝融的巨大貢獻,人們將弟兄仨各自不同的特點、非凡的本事聚在一起,化為一身來敬祀。常莊火神廟的塑像在這一方面更有代表性及特殊性,是焦作火神文化在此領域的精華。大殿中那高大完美的火神塑像都有著特定的含義。

三眼六臂,是火神祝融的化身,隱喻重、黎、吳回弟兄三個。圓眼三眼,怒容滿面,是重、黎“絕地天通”之時,全力往上託天、拼命往下按地瞬間迸發的表情。木作尺,此稱量天尺,是管天之神“重”管理天用的法寶,此物具有“神尺一展三千丈,庹量九天在瞬間”的神功,為常莊火神塑像所獨有。火葫蘆、神器,為太行所產,功能繁多,經千年神化而成,是遠古時人們用以貯火、放火、威力無窮的寶貝,是火神身份的象徵。火圈,此處稱乾坤圈,此物產於太行山系雲臺山中,為地下紅石經九九八十一次的精煉,吸天地精華而成,有萬能神功,可安天下。火葫蘆、火圈為地之產物,代表著“黎”。劍是降妖劍,傳說是太行古國——昆吾國的太行特產,由太行紅石冶煉而成,為古時四大名劍之一,削鐵如泥,鋒利無比。此劍一出可斬天下妖魔鬼怪,可鎮東西南北,可保四方平安。雙手所持笏板,此為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板,是吳回載譽入天庭,代表弟兄仨上朝時所用,是管天、鎮地、安民之奇寶。其他廟宇塑像,手中武器有火龍、火弓火箭、神斧……都代表火神祝融的威力。三眼看天下雄風鎮四方,六臂顯神威一舉定乾坤,這就是當年火神八面威風的寫照。

據考證,火神和歷史人物的聯繫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炎帝,有說是炎帝之孫祝融,也有說是羅宣者,但多數以祝融為火神的代表。比如:南嶽衡山的主峰祝融峰和近來山西省左權縣建設的祝融公園(內有祝融祠),更多祭拜火神的廟宇就直接稱火神廟,不管怎麼稱呼,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歷史上建火神廟的多半是基於對火的畏懼,因為過去的建築多半是木造,極易遭火災,建火神廟是希望得到火神庇佑,免受火災的肆虐。對抗火災,除了拜火神跟火神搞好關係之外,也有建玄天上帝廟來達到這個目的的。原名真武的玄天上帝是來自北方的神明,北方屬“水”,五行中“水”可克“火”,因此祭拜玄天上帝來對抗火災也是符合邏輯的。早年,火神信仰在焦作家喻戶曉,社火廟會活動紅火熱鬧,但涉及遠古的文字記載卻少之更少,太多的非文字資料都在樸素的廟貌、傳說與塑像造型及社火的表演形式之中。破譯常莊火神廟眾多含蓄的表象,發現的是被承載千古的秘密,解讀的是深奧的典故。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焦作火神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