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冷門知識及自我檢查胃腸疾病

1、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在消化過程中包括機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形式。

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將複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吞嚥,胃腸肌肉的活動,將大塊的食物變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並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種消化過程叫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胃腸冷門知識及自我檢查胃腸疾病

2、食物不耐受

1905年,從事環境醫學的英國醫師發現,許多疾病包括痛風、溼疹和絞痛病等都和食物有關,在去除有問題的食物之後,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人們最初認識到的食物不耐受。

目前研究認為,食物不耐受是一種複雜的變態反應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對進入體內的某些食物產生的過度保護性免疫反應,它可引起全身各系統的慢性症狀。由於其導致的症狀都比較隱蔽,所以我們通常很難意識到它的存在。
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率很高,據統計,約有一半以上的人會對某種或某幾種食物不耐受。也許你會驚訝於這個數字,但其實很好理解,食物不耐受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越是常吃的食物越有可能引起症狀。所以,除非不吃不喝,否則每個人都存在發生食物不耐受的可能。
嬰兒與兒童的發生率比成人高。多數食物不耐受患者表現為胃腸道症狀和皮膚症狀,但不僅限於此,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種食物產生不耐受時,可能出現極不相同的症狀。

英國營養學實驗室對2567個懷疑有食物不耐受的人進行了檢測分析,發現食物不耐受可以導致全身各系統產生慢性症狀,其中消化道症狀佔44%,皮膚症狀佔16%,神經系統症狀佔12%,呼吸系統症狀佔10%,肌肉骨骼症狀佔7%。

食物不耐受的相關疾病或症狀如下:


胃腸冷門知識及自我檢查胃腸疾病

常見的不耐受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小麥、玉米、堅果、大豆、和貝類等。目前最多可作出對蔬菜、肉類及水果的多達90餘種物質的食物檢測,這種檢測能讓我們追求健康生活的標準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通常做的食物不耐受14項檢測包括: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螃蟹、雞蛋、蘑菇、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和小麥。此組合是根據大量臨床流行病學統計數據得出的結果。


3.什麼是嗝爾病?

燒心反酸的症狀很多人都有過,人們大多認為這是飲食不當造成的,不太在意。但當這些症狀頻繁出現,或伴隨其他症狀時,就可能是一種病理現象了,臨床上稱之為“胃食管反流病”,因其英文縮寫為“GERD”,所以也稱“嗝爾病”。

嗝爾病是由於胃內容物異常反流到食管所引起的黏膜損傷和慢性症候群。由於胃液反流可造成食管黏膜組織損害,嚴重者可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潰瘍或食管狹窄甚至癌變。當反流物進入呼吸道時,還可導致吸入性肺炎、哮喘等疾病。

嗝爾病可以有許多原因引起。如: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出現障礙;胃排空延緩;食管本身蠕動功能下降,不能迅速清除反流物;胃的一部分異常地突入胸腔,形成裂孔疝,天然的抗反流屏障遭受破壞等。除胃食管反流病外,反酸燒心症狀可出現在正常人身上,也可出現在潰瘍病人身上。但正常人出現該症狀時,每次持續時間大多不超過5分鐘,全天不會超過1小時。潰瘍病的反酸燒心症狀多在空腹時出現,進食後可緩解。而胃食管反流病人的反酸、燒心、反胃、噯氣及胸骨後疼痛,症狀多在飽食、飯後出現。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出現如咽部異常感覺、胸悶憋氣等不典型症狀,有時容易造成誤診。


胃腸冷門知識及自我檢查胃腸疾病

4.怎樣自我檢查胃腸病?

消化道疾病很多,但往往由於症狀不明顯,容易被人忽視。然而如有一些典型症狀,則可據此而進行自我檢查。

(1)進食時有胸骨後受阻、停頓、疼痛感,且時輕時重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2)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噯氣但不返酸,胃口不好,體重逐漸減輕,面色輕度蒼白或發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

(3)飯後上中腹痛,或有噁心、嘔吐、積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季發作,疼痛可能有節律性,如受涼、生氣,吃了刺激性食物可誘發,可能是胃潰瘍。

(4)常在飯後2小時開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點東西可以緩解,常有返酸現象。在秋冬易發,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節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憩室。

(5)飯後腹部脹痛,常有噁心、嘔吐,偶可嘔血,過去有胃病史近來加重,或過去無胃病史近期才發,且伴有貧血、消瘦、不思飲食、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則考慮為胃癌。

(6)突然發作的上腹劇烈疼痛,可能有飲食不潔或受涼史,坐臥不安,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上中腹有硬塊但不能摸、可在1~2小時後自行緩解,可能是胃痙攣。肚子板硬不能碰者可能是潰瘍病急性穿孔。

(7)行走或跑步時一側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後緩解,局部或有包塊,不痛時包塊消失,這可能是結腸痙攣或肝脾曲綜合徵。

(8)吃東西不當心或受了涼後發生腹痛、腹瀉,可伴有嘔吐、畏寒發熱,可能是急性腸胃炎、急性痢疾。

(9)飯後立即腹瀉,吃一頓瀉一次、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心就發作,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為水樣,便秘時粘液較多,有時腹脹有便意而上廁所又無大便,數年並未見消瘦,則慢性過敏性腸炎可能性大。

(10)腹部隱痛或脹痛,以左側為多,過去可能有便秘,近來經常腹痛,大便常帶粘液和膿血;或過去大便正常,現在經常腹瀉,消瘦明顯,面色蒼白,要考慮直腸或結腸癌的可能。

胃腸冷門知識及自我檢查胃腸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