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安的《滕王閣序》在中國古典文章中處於什麼水平?

天下快評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文采飛揚,滿腹經綸。其代表作《滕王閣序》,對仗工整、旁徵博引,用詞華麗,一氣呵成,在中國古典文章中能稱得上千古力作。如果王勃寫這篇文章真如書中註釋所說,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話,那麼,我認為他的才思敏捷不輸“七步之才”的曹子建。很遺憾的是,王勃早年英逝,並沒有留下太多的作品,假如他能活到李白、杜甫那樣的年紀,或許會為大唐的文學氣象增光不少。中國古典優秀文章不在少數,莊子的散文、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漢賦暫且不論,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諸葛亮的《出師表》,賈誼的《過秦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東坡的《赤壁賦》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文章,而且其中都不乏千古名句。不過,我個人認為,相比之下,《滕王閣序》的寫作難度要比以上這些文章大的多,因為它涉及到的歷史典故太多,而又體現不出任何的牽強附會,抒情感悟恰到好處,意境高遠又沒有消極的因素。所以,我認為這篇文章在中國古典文章中能算得上壓軸之作。



業餘讀書者


王勃的千古名篇,在文學史上影響巨大,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1.令人神往,才高八斗,鶴立雞群,傳奇色彩濃厚。

王勃寫《滕王閣序》也是如此,少年一鳴驚人。這樣的傳奇色彩讓王勃和《滕王閣序》都被突出凸現出來,而更被廣為流傳了。這屬於傳播學範疇,王勃相當於唐朝的網紅,而這篇《滕王閣序》就相當於少年網紅最經典的作品。少年能夠寫出這麼樣的精品,世人人都舉目驚歎之鶴立雞群的傳奇。

2.絕筆的收藏價值。

據傳,王勃寫完這篇後,去看他父親,在回來的路上掉海里淹死了。《滕王閣序》算是王勃的絕筆。這樣一個大唐聞名的才子,突然離開,讓他的這篇作品更加被世人看重,而傳播度又加大了。體現出來更大的收藏價值。世人對《滕王閣序》這篇妙文還有一種痛惜之情,以後不會再有“絕唱”,增加了他的收藏價值和重新認識價值。

3.承前啟後的文學價值。

漢末興起,盛行於南北朝的駢文,在隋唐時期依然盛行。而《滕王閣序》可以看做是駢文向古典散文靠攏的標誌。《滕王閣序》是文采、色彩、名聲和影響力最大的一篇,所以,可以看做是文體過渡的標誌,是當時眾多名篇的代表。古典散文逐步興起,才有了後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和曾鞏的唐宋八大家優秀古典散文的誕生和繁榮。

4.開啟了直抒胸臆,自我表達淋漓盡致的表達方式之先河。

《滕王閣序》以記事為由,酣暢淋漓地把個人的情感和思想表達得準確到位,淋漓盡致,不扭捏、不矯揉、直抒胸臆、一氣呵成。是自我表達的最好典範,代表著文學的政治性向功用性的合理轉變。

5.節奏明快,抑揚頓挫,節奏感與音樂美達到了極致。

他的節奏感同時是和情感抒發緊密結合的。隨著景色變化,作者情緒的起伏,令人沉浸其中,陶醉無比,彷彿聽著一曲曲節奏明快的音樂,有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











吳剛作文


初唐文壇,有“四傑”崛起: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他們皆以詩文兼長齊名海內。其中王勃更以“開闢翰苑,掃蕩文場”的氣魄,“每有一文,海內驚瞻”,一掃當時文壇“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的綺碎之風,顯示出了“萬象更新的初唐英姿”。

不僅如此,王勃在在駢文方面更是技高一籌。他的駢文傑出代表是《滕王閣序》,無論在思想內容方面,還是在藝術特色方面都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華,於典麗之間見真情,在整齊之中顯變化,都代表了唐朝駢文創作的最高成就。

1、當才華橫溢的王勃遇上滕王閣,千古佳作應運而生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隋唐之文的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王通一生講學著書,死後被門人諡之為“文中子”。初唐著名詩人王績是他的叔祖。由於家學淵源的深厚和天資的聰穎,使他很早就顯露出才華,“六歲能屬文,清才俊發,構思無滯”。十四歲舉幽素科,授朗散郎,沛王聞其名,召為府修撰。二十七歲時渡海省親,溺水驚悸而死。

“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則通;於術無所滯,於辭無所瑕。幼有鈞衡之略,獨負舟航之用。年十有四,時譽斯歸。太常伯劉公巡行風俗,見而異之曰:‘此神童也”。——《王子安集序

王勃在人生的歷程中,只度過了二十七個春秋,可謂短暫。在中國文學史上,他的名字卻永垂千古,他留下的一篇篇華章卻熠熠生輝。當人們在誦讀“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城闕輔三秦,風煙邊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怎能不歎服這位少年俊才的聰明睿智!尤其是他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更是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且說這滕王閣,為唐朝帝子滕王李元嬰(唐高祖李淵之子,封為滕王)所建。永徽中,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便在這贛江之濱修建了這座巍巍高閣,人稱滕王閣。唐高宗時的都督兼刺閻公重新修葺,並在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宴請當地的文人學士、社會名流在閣中舉行盛大宴會。王勃正好前去交趾省父,路過此地,有幸參加宴會並賦詩作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路過的小青年,在名士薈萃、冠蓋雲集的盛宴上,沒有絲毫的畏懼拘謹,“對客操瓢,頓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皆驚”。這是何等的豪壯,何等的瀟灑,何等的風光!

對這篇宏文佳作,不少人為之傾倒折服,就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也對其推崇備至,這位“文章鉅公”在他所寫的《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有瑰瑋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他還讚譽說:“亦欲往一觀而讀之。工既訖功,公以眾飲,而以書命愈日:‘子其為我記之。’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其後的諸多散文選本,包括《古文觀止》這樣的的重要文集,都把《滕王閣序》作為典範之作選入。以韓愈在文壇上的名聲和地位,尚且如此推崇其人其文,以名列其次為榮,更何況他人。

2、以賦寄情,即便韶華早逝王勃的才華也隨《滕王閣序》流傳千古

王勃一生雖然韶華早逝,生命短促,但其生活道路卻也十分坎坷艱辛,由此產生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是跌宕起伏。而這在《滕王閣序》中是有充分表現,王勃用凝練、典雅的文筆記敘了描寫了滕王閣的這次宴會以及周邊的美景,接著自然地生髮開來開始借題發揮,將文章上升到人生、歷史和社會的高度,發出高妙的感慨和議論,使其成為一篇發人深省的、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學作品。

如前所述,王勃以其超凡脫俗的才氣,年僅十四歲即對策及第,如一顆新星炫引世人矚目。而他自己也自負甚高,鋒芒畢露不畏權貴世俗,以為“拾青紫於俯仰,取公卿於朝夕”,“其有邀時譽,忘廉恥,徇苟得,設向背於朝廷,立縱橫於勢利。舉三寸之舌,屈辱豪門;奉咫尺之書,逡巡下席。皆自謂材足以動俗,智足以濟時。鐘鼎輝其顧盼,冠蓋生其藉甚。豈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恥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窮而不為也”

正因如此,他在任沛王府修撰時,便因遊戲文字獲罪權貴而被罷官去職。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

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且交構。”斥出府。勃既廢,客劍南,嘗登葛憒山曠望,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倚才陵藉,為僚吏共嫉。

就在他出任虢州參軍時,又因殺官奴被判死刑,後遇大赦而倖免於死。可是他的父親福疇,卻受到牽連,

由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

剛剛嶄露才華的王勃,接連受到殘酷的人生打擊和政治迫害,“雄略頓於窮困”,“高材屈於卑勢”,“徒志遠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這怎能不使他憂憤難抑,情緒低落呢?在《滕王閣序》中,他更慨嘆“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時運不齊,命運多舛”……。懷才不遇,政治失意,仕途受阻,我心難平!在苦苦地掙扎與冥索中,他將這種失落的原因歸結到“盈虛”、“有數”的宿命觀上;在困頓迷茫中,他無可奈何地以“君子安貧,達人知命”來寬慰自己,以求得暫時的心理平衡。此時此刻,他甚至還“遙望長安於日下”、“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寄希望於高宗皇帝,寄希望於名人的提攜薦舉,幻想再次步入仕途,躋身於朝廷。

誠然,一個兩次遭受命運打擊和折磨的青年,思想上沒有一點波折和消極的的成分也是不現實、不真實的。然而,王勃畢竟是豁達有為之士。他雖身處逆境,卻胸懷大志,光明磊落,他的情緒並沒有停滯在落拓悲哀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他的一腔熱血豪情,終於衝破淡淡的哀怨噴灑出來。這正是他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精神的最有力的說明。面對現實,他能保持“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高潔情操,並且明確表示:不效阮籍的“窮途之哭”,不改初衷,懷抱報國之願:“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他這種凌雲之志,昂揚之氣,千百年來,激勵、鞭策著多少士人歷盡艱辛,一往直前。作為一位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能有如此博大的情懷和高尚的節操,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3、駢文之冠冕——《滕王閣序》,脫離“宮廷文學”的桎梏,拓展駢文藝術之境界

從內容來看,作者通過磅礴的氣勢,華美的辭藻,盡情渲染了宴會的盛況、滕王閣的壯麗和登閣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時,將作者自己才高自負的兀傲情緒和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抑鬱心情與景物交織在一起,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積極進取人。

但更重要的是《滕王閣序》“當垂不朽”是在文體上的價值,作為一首用駢體寫成的詩序

,它一概前人“堆砌詞藻,意少詞多”的風氣,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堪稱典範之作。

1、“宮廷文學”——駢文

駢文簡單來說就是格律文體,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語對偶、聲韻平仄、音律和諧、注重詞藻,講究用典等等。因為駢文有對仗方面的要求,作家們確實很容易把大量精力傾注在詞句的安排上,從而滑向偏重形式、捨本逐末之路。以南北朝駢文創作為例,雖然此時駢文發展達到高潮,但是由於缺乏深邃的思想、真摯的感情、高遠的志趣,導致有些駢文徒有華麗的外表,內容空洞。又因駢文多用於朝廷的誥命,以及賀表、祭文等,故而被稱為“宮廷文學”。

2、天下第一駢——《滕王閣序》

有種種形式上的束縛,要寫得優美、自如是十分不易的。

但本文能純熟地駕馭駢文的種種形式技巧,文章奔放流暢而又有平易自然之感,在駢體文的形式方面有許多新的發展,如對仗更加工整、講究聲律協調、典故運用貼切等。

首先,對偶的運用變化多樣。對偶即雙句成對,這是修飾手法之一,但卻是駢文的基本形式特點。本文對偶有以下變化:

一、上下相對,這是最常用的對偶,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雄州霧列,俊採星馳”、“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等等;

二、隔句相對。這一類又叫扇面對,因為上下句不工整,是交叉對,即一三、二四句相對。比如文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也有的上下句看似整齊,字數一樣,實非對偶,也是一三、二四相對的,比如“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這與上面所說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三、當句相對。它也叫句中對,即一句之中前後部分相對,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中的“襟三江”對“帶五湖”,前後均動賓結構,這一句又與下一個當句對“控蠻荊而引甌越”形成上下對。

四、詞語相對。前後兩句的相同位置,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連詞、介詞也與連詞、介詞相對。如“楊意不逢,撫凌雲而 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對“鍾期”,人名對人名;“不”對“既”,副詞對副詞;“逢”對“遇”,“撫”對“奏”,動詞對動詞;“凌雲”對“流水”,名詞對名詞;“而”對“以”,連詞對連詞;“自”與“何”相對 ,代詞對;“惜”對“慚”,動詞對。

其次,典故運用頻繁多樣。駢文用典不象散文那樣偶一為之,而是頻繁運用,本文時而昂揚激切,時而抑塞低迴的感情,其中的起伏波瀾,多憑藉大量的歷史典故加以表現,巧思妙策,驅遣自如。本文用典形式有:

一、明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含義互相映襯,表達了自怨自嘆的感情。

二、暗用。

“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前後兩句語意出自《論語》中的“君子固窮”和《易經》中的“樂天知命故不憂”,後四句出自馬援、稽康兩個歷史人物的名言,但字面上並不標明,十分自然熨貼地表達了自慰自勉的意思。

三、正用。“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心”用東漢隱士孟嘗不被重用的典故說明自己的坎坷境遇。

四、反用。“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用阮籍窮途慟哭的典故,卻是反其意而用之。前後兩句一正一反,正好兼包了自怨和自慰自勉兩層意思,表現了作者既失望,又懷希望的複雜心情。

再者,高妙絕倫的寫景。本文作者以瑰麗多彩的文筆,把秋日風光表現得流美飛動。本文寫景的特色是表現為:

一、彩色的濃淡變化。“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兩句,這是總寫秋景,十分概括,但有鮮明的形象,前人謂“寫盡九月之景”。作者抓住了秋日景物的特徵,並有意運用色彩上的濃淡對比手法。前一句寫秋水的澄碧清寒,色彩輕淡。後一句寫秋山的暮色沉沉,色彩濃重。“清”、“凝”、“紫”字,均能體現出山水的質感。

二、角度的俯仰變化。

為突現滕王閣的超拔絕世氣勢,作者用誇飾筆法作了描寫:“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前兩句仰視,所以用“聳”,後兩句俯視角度,所以用“臨”,一方面給人以高入雲霄之感,另一方面給人以如不見地之幻。一仰一俯,如電影中自上往下的一個搖鏡頭。這種視覺角度的有意對比,對錶現建築物的高峻十分恰當。

三、層次的遠近變化

。“披繡闥,俯雕甍”兩句就使景物由近向遠,逐漸延伸,具有分明的層次。“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四句,寫樓閣的周圍景物,背山臨水,這是閣外近景。“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閶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視野更為開闊,景深更為遼遠,是非曲直景中景。“雲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四句是寫遠景,水天浩渺,極具空間的深度感。

四、感覺的聲音變化。上面的“雲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四句寫遠景,尚在視覺範圍之內,這是寫色,因此,似乎無法再寫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又由實及虛,突破視覺的限制,藉助於聽覺,使我們的神經觸角由眼前的“漁舟唱晚”和“雁陣驚寒”延伸到畫面以外,直到“彭蠡之濱”、“衡陽之浦”,這樣不僅寫色,而且寫聲

;不僅寫眼前之景,而且寫想象之景,從而造成了悠遠無窮的意境。以上色彩、角度、層次、感覺的種種變化,有機地組合了一幅氣勢恢弘,色彩明麗,層次分明,疏曠清空的畫圖。

王勃《滕王閣序》能從駢體文多冗晦堆砌的窠臼中脫俗出來,揚其所長,揚長避短,使駢體文趨於明快暢達,實屬不易。不僅如此,他還曾與文壇上的“知音”、“知己”薛元超、楊炯、盧照鄰等人,發起對上官儀為代表的以“綜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的抵制和批判。

這正是王勃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所作的不可磨滅的功績。

結語:

《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全文采取用獨特的藝術視角,運用格律嚴整的駢偶句式,把自然界的美景,人世間的真情,社會中的變遷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在跌宕起伏的文勢中感天地之無限,懷思古之幽情,在曲曲折折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鬱勃的氣概和理性的力量。


疫情什麼時候過去呀


論證王勃《滕王閣序》的創作水平,不能脫離中國古代文學中文體文風的改革背景來討論。理解了韓愈、柳宗元為什麼要發動“古文運動”,就能明白王勃的《滕王閣序》為什麼那麼驚歎世人了!

儘管是“散文”好,還是“駢文”好,文學家們從南北朝開始,就吵個不停。但是,王勃的這篇駢文體的《滕王閣序》,就連“古文運動”的領袖、極力反對駢文的韓愈都讚歎有加。可以說,《滕王閣序》是學界公認的“駢文”的巔峰之作。

“韓柳古文運動”反對的“駢文”究竟為什麼不好?

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之辯。文筆之辯著眼點在於有韻與否。有韻的韻文作品叫“文”,無韻的散文作品叫“筆”。文筆分裂後,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

唐代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的興起,固然離不開政治改革的觸發,但也與文章發展的內部規律密切相關。駢文發端於先秦,形成於魏晉,至南北朝大盛。作為一種美文學,駢文十分重視對偶、聲律、用典和辭采,重視美感。

唐代前期,駢文還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樣式,大量的章、奏、表、啟、書等,都是用駢文寫作。從貞觀初年到開元末的110多年間,如今可以看到的策文都是駢體。

然而,由於過於追求對偶的工,其四六句的形式限制了內容的充分表達;過於追求用典的繁,不少篇章晦澀難懂;過於追求辭藻的華麗,內容空虛浮泛。

因而,從初唐開始,就不斷有人對駢文提出批評。如楊炯指斥其“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提出要繼承“漢魏風骨”。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韓愈、柳宗元提出了更為明確的、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古文理論,指斥“駢四儷六,錦心繡口”的駢文。

《滕王閣序》為什麼讓韓愈都讚歎不已?

駢文浮靡的文風,受到了“韓愈古文運動”的大加撻伐。那麼,為什麼同是駢文的《滕王閣序》,韓愈就贊為“滕王閣序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呢?

一言以蔽之,是王勃用駢文這一文體,反對六朝駢文浮靡輕豔的文風,在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的“束縛”下,依然寫出了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

內容上,王勃在擴展了六朝驕文所能表現的境界。

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一變六朝駢文那種粉飾豔麗的文風,轉而抒寫真情,拓展了驕文的藝術境界。

《滕王閣序》是王勃在滕王閣宴上的即席之作,全文寄託著作者建功立業的抱負,又表現了理想不能實現的感傷。敘事,處處洋溢著對良辰美景、壯麗山川的無限熱愛。寫景,既無宋玉悲秋的頹廢、也無阮籍途窮的懊惱。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獨具一格的清新風格,使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

王勃少年得志,可是他“恃才傲物”的性格使得現實中處處碰壁,理想成為泡影。於是,他感嘆:

“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貧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失,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寥寥數語,就把難以名狀的矛盾心情披露無遺。雖然在無情的現實面前他無可奈何,但是他仍以安貧、知命的君子之心寬慰自己,唱出了“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胸懷,格調轉懷才不遇的鬱悶,轉為窮且益堅的悲壯。可見,《滕王閣序》通篇已脫盡了六朝驕文的平庸氣。

形式上,王勃繼承了六朝文學的精華,在形式上加以散文化,使驕文達到了內容與形式

的美的統一。

驕文發展到唐初,在藝術形式上(韻律、對仗、詞藻)已有了較多的講究,這自然會對文

章的表情達意有較多的束縛。不過,這種注重形式美的文體在王勃的手中,卻是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滕王閣序》的記事、寫景、抒情層次分明,情景交融,自然天成。作者以生花妙筆恰當地運用了詞藻、音韻、典故,使記事不落俗套。

比如,在寫景上,王勃充分地發揮了驕文的特長,用華麗的詞藻、和諧的韻律描寫優美的風光。比如:

“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僅用十六字,就描繪出了滕王閣富麗雄偉的萬千姿態。

“虹霄雨霏,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盆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無窮景緻,令人遐想不已,不愧為千古絕唱。

再如,在用典上,王勃雖然用了不少典故,但是對仗沒有鋪排的弊病,詞語沒有斧鑿的痕跡,充分顯示了王勃藝術創作的深厚功力。從“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到“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二十句用了二十個典故,卻並不顯得繁褥造作。作者借古喻今,含蓄委婉的抒發種種情懷,使讀者在聯想中追尋、品味和深思那些複雜的文外之意。

綜上所述,王勃的《滕王閣序》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代表了駢文的最高成就。

回答完畢。


我是wen子哼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wen子哼哼



在有人稱李太白無病呻吟,不過爾爾以後。又有人說冠絕全唐的《滕王閣序》虛有其表,沒有靈魂!!!!!!!

真想懟那些人一句:多大的臉啊!

如果問我從小到大最喜歡的一篇古文是什麼?

答案絕對是《滕王閣序》!

那時候太喜歡這篇序文,後來知道王子安在寫完這文不久就溺水而亡,傷心了好久,真正說起來,王子安是我年少時候的男神,特別愛他。

當然,關於《滕王閣序》到底是他幾歲寫的,有很多種說法,但無論這文成於他短短一生中的那個時間裡,都毋庸置疑的證明了他的“初唐四傑”之首的實力!

可惜天縱英才,英年早逝!

總是忍不住去設想,若是他能夠多活十幾二十年,又將留下多少曠古爍今的佳作!

————————————————————————

迴歸正題,關於《滕王閣序》。

沒有爭議的是,這篇駢文對偶工整,或於一句中自稱對偶,當句可對,十分巧妙。

比如“襟三江、帶五湖”,“龍光、牛鬥”,“鶴汀鳧渚、桂殿蘭宮”,“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舳”,“落霞、孤鶩”,“天高地迥、興盡悲來”,通篇盡然,隨手一抓,都能夠巧妙對應。可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

也沒有爭議的是,這篇駢文辭藻華麗,通篇用典。

華麗容易輕浮,用典容易賣弄。而王勃卻用的恰到好處,稱得上典雅工巧!

整篇文章可以說是“辭采華美,句式錯落,起伏跌宕,自然流轉,讓人賞心悅目”。

一篇駢文,能做到以上,已經是一篇優秀的駢文。偏偏,王勃是個奇才,他註定是不會恪守於死板的工整、無根的浮華,於是這篇《滕王閣序》,在他筆下,有了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這便是這邊駢文的內在力量所在,它內裡有著王勃獨特的性格和靈魂力量,深深地烙印上了王勃的個人標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如果說前三段是對景色的描寫,讓人心馳神往,四五段便是作者自己情懷的抒發。

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看不到這四五段,這麼明顯的懷古論今和對人生際遇的感慨,竟然被忽視過去了!!!!!

竟然說這篇駢文缺乏感情,MDZZ!感謝某些人激發了我的zh之魂!

迴歸正題。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結合那時候的背景,作者本人是懷才不遇的,可是偏偏,在不得志的苦悶之後,他卻能夠明朗的面對現狀,仍然懷揣希望,立志報國!這是王勃的志向,也是身為年輕人該有的不服輸和不認命!

神俊無前,駢文之絕,一文冠絕全唐,《滕王閣序》當之無愧。

那些說這篇文空有其表,華而不實的朋友們,大概是沒有看過司馬相如的賦,也大概從來沒有學會“謙虛”兩個字怎麼寫。

全文帶了粉絲濾鏡,但是,我真的太喜歡了木有辦法啊!全唐我最愛他,單單《滕王閣序》摘抄多次。

嗯!冠絕全唐,不外如是!


勤勞的馬蜂


為了更好的說明《滕王閣序》的文學價值,我們最好先看一下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一首。詩如下: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痴點流傳賦,不覺前人畏後生。

詩的形式是“戲”說,開玩笑意思。詩的內容,是批評當時的人,不能瞭解庾信的文章價值,隨意點評庾信的作品,而這些“後生”們的“高論”,如果讓庾信本人看見了,也要連連搖頭,叫苦不迭,直說“怕了、怕了”!

詩裡也說明,庾信的“文章”,就是是指他的“賦”。我們這裡先拋開杜甫對“後人”的批評不說,通過此詩,只說說杜甫是怎麼欣賞“賦”以及“文章”的。在杜甫看來,好的文章,也就是“老成”的文章,主要不在文章的形式(外表),而在它的“意”,也就是“思想”,作者能做到任“意”馳騁,那他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健筆凌雲”。

現在,我們再來看王勃的《滕王閣序》。從形式上來說,這篇文章是“賦”體,“賦”體講鋪排。鋪排的方式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即事即物式的,如本文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以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句;一種是用典式的,如文中“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以及“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等等。這兩種鋪排的方式,第一種最能看出任“意”馳騁的功力,因為即事即物的鋪排,需要更多的創造力,也更能表現出作者的才華;第二種用典式的鋪排,雖然也可借古人、古事澆胸中塊壘,也能表“意”,但畢竟是“借”了古人、古事的“光”,作者的創造力就打了折扣(典故創新的除外)。

客觀的說,王勃的《滕王閣序》,用典雖很多,但創新不多,用典,不是本文的精華;而最見功力的即事即物式的鋪排,往往而佳,估計這一點兒,也正是當時都督閻公所首肯的地方。

在筆者看來,本文之所以流傳千古,並不是它的形式(外表),而恰恰是杜甫說的“意”!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意”之縱橫的部分,是文章“天高地迥——興盡悲來”之後,這一部分,把“失路”之人的種種“意”層層頓挫表達出來,也足見王勃的才華!

痴點前人,慚愧慚愧。


老馬識途183228897


《滕王閣序》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唐初文章還是承襲南朝駢文遺韻,用四六文體寫的。《滕王閣序》是駢體文的一個高峰。寫景、抒情自然融合,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寫景是為抒情,景、情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遇情緒,都能洋洋灑灑。展轉生髮,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宣染的方法。而這種鋪敘,又是在對比之中進行的。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躍起伏,迴環往復。

《滕王閣序》全文(除少數幾個字外)對偶,一氣呵成,音律跌宕,詞藻華麗,美不勝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都是千古名句。

《滕王閣序》還創造了許多成語,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勝友如雲、高朋滿座、騰蛟起鳳、鐘鳴鼎食、雲銷雨霽、天高地迥、興盡悲來”等等。

《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桃之夭夭老牛


王子安真名王勃,字子安。是初唐時期著名詩人。與楊炯,駱賓王,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擅長寫詩作序,成就位居四傑之首。他寫出來的詩氣勢渾厚,對仗有序。他所做的《騰王閣序》前序佈局精巧,獨具匠心。全序分四個部分來敘。第一部分寫他在與友餞別時的地點洪都的地理地勢,奇珍異產等。第二部分寫他在與友餞別時的季節為秋天,描繪出說洪府外秀麗秋景。第三部分寫他與友餞別時的不捨之情。第四部分由情而生出的內的感嘆。他全篇佈局緊促,虛虛實實,有遠有近。引經據典,用詞考究。寫情寫景自然舒展。既充分展出了一副優美的秋後洪府外自然風光,友人餞別時的熱鬧盛景和不捨之情。又自然而然地道出了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無限感慨之情。奠定了他在臨觀內文風的首屈一指的地位。


遊遊蜉蝣


王勃其人和文章《滕王閣序》在中國和中國文化上是什麼地位?一句話,具有極高的地位,屬於頂尖級別。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更是罕見的少年俊才,也許是他太優秀了,所以天妒英才,年紀輕輕就早早的被老天收走了,他要是再多活上十年二十年,那成就會更加光焰萬丈。

如果說也許有的人對王勃的詩才瞭解不多,那麼他那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足以讓你驚呆。他的散文《滕王閣序》又是什麼樣的地位呢?一句話:凡有選本,必定選入;課本教材,必有斯文。

《滕王閣序》的奇特太多了。隨便舉幾個吧,一是出自於一個少年之手,當時的刺史大人宴請的皆為各界名流,而王勃則是路過的少年“童子”,小毛孩。當主人假意邀請諸位作序文時,所有人都知道是客套話,都知道主人是要讓自己的快婿來彰顯一下文采,所以大家全都退讓,偏偏王勃毫不客氣,提筆就寫,初生牛犢,弄得主人尷尬不已,只好就讓他寫。

二是全文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容不得苦思冥想,猶豫修改。更讓一般人緊張心慌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字一句的寫,寫一句就專門有一個人高聲報讀一句,要換另外的作者,早就心慌面熱,汗流浹背了,而“童子”王勃卻旁若無人。

三是語驚四座,“童子”誤了人家快婿出風頭的好事,主人當然不高興了,開始聽報讀時很不服氣,說文筆平平不咋的,但是越聽越驚訝不已,越來越深為其絕妙文采折服,滿堂也是一片喝彩。

四是文章絕非一般文字遊戲,雖是現場應酬,卻是意境深遠,不僅文采斐然,而且警句迭出,深賦哲理。“君子安貧”、“老當益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處涸轍以猶歡”等等句子,無不能成為情操高尚者,有志之士的座右銘。

《滕王閣序》是標準的駢體文,全文工整,辭藻華麗,王勃是信手拈來,而文章卻領千古風騷!


非雲非鶴801


王勃的《滕王閣序》,確實為匡世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和奇才。《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內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起承轉合。

二字句用於抒情(文中有兩處:“嗟乎”“嗚呼”)。三字句、四字句用於一個話題的開始或轉折。六字句或七字句連用,為平實的敘述。

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寫出來的句子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