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草書是書法中的絕域,許多人將草書視為畏途,歷史上草書大家相對較少,連宋代最傑出的行書書法家米芾都在主要止步於行書,在草書上建樹甚微,可見草書之難。


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宋)米芾《中秋詩帖》


草書之難,除辨識難以外,章法難是最重要的障礙。關於草書的章法,歷代有許多論述,如孫過庭“草以使轉為形質,以點畫為性情”,懷素“吾觀夏雲多奇峰”,以及索靖的《草書勢》,武帝蕭衍的《草書狀》,等等,讀起來往往不知所云。《書譜》中稱:“草以使轉為形質,以點畫為性情,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唐)孫過庭《書譜》(局部)

一、字勢忌平正

草書講究“勢”,這個“勢”,是動態的,“草如奔”嘛!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筆法,其實是悟到了草書的動勢。動勢體現在字的結構上,就是“不正”。許多人習慣了楷書的端正,覺得草書也應該是端正的,這是最大誤區。如果將單個草書字畫中心線,則不一定垂直,而且,還要東倒西歪,不能總是一個姿勢。這叫斜勢求正態。


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晉)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十七帖》中基本每個字都有傾斜的勢態

二、大小宜錯落

楷書大小差別不大,字與字如兄弟;草書大小差別很大,字與字如父子。草書大字甚至是小字的兩三倍,有的字,其中的一筆就是其它字的好幾倍。這叫錯落成自然。


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唐)懷素《論書帖》局部

《論書帖》中字的大小參差不齊

三、字距莫均等

寫楷書時,字與字距離大體相等;行書有所變化,但變化不大;而草書字距差別往往比較明顯。有的兩字或三字擠在一起,形成一個小集體,這叫字組;有的兩字相隔很遠,而又遙相呼應。三三兩兩,錯錯落落,扶老攜幼,形成無規律的節律。這叫韻律起波瀾。


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晉)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姨母帖》這個局部中上部字距較大,下部字距較小

四、行氣當擺動

草書不僅單字結構不正,從整行來說,也並非以中軸線為基準,把每個字擺齊。“字如算子,非書法也”,而是要隨著字勢,沿中軸線無規律地左右搖擺,甚至有的字整體已經偏離中軸線,只要全行視覺上感覺還是一行就行,這樣就形成一種自然的天趣。這叫字散神不散。


牢記五點,草書章法並不難

▲(明)王鐸《跋米芾行書三札》局部

可以看出,王鐸一行中有些字甚至脫離了中軸線同時,

不同行中的字也基本沒有平齊,縫隙錯開了

五、隔行需換氣

除首尾兩字外,其它的字最好別齊平了,當然也不能如砌磚,把縫隙死板地對應錯開,規律性不能太強了。這叫錯縫呈天趣。

有了這五句話,再注意到筆畫輕重的變化、用墨枯潤的結合,草書想不長進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