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記憶:首富集體“翻車”,名企陸續“爆雷”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轉眼之間,2019年已經慢慢落下帷幕。不過,回首過去的一年,收穫鮮花和掌聲的,可謂是寥寥無幾。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首富和名企,歷經一年的時光,或多或少的會感到黯然失意。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在2019年“翻車”的名企以及大佬。

2019年度記憶:首富集體“翻車”,名企陸續“爆雷”

一、首富變首負

在2019年,翻車的首富多達十餘位。河北首富楊卓舒、山西首富姚俊良、河南首富朱文臣、雲南首富趙興龍父子、寧波首富熊續強、新光集團的周曉光等,均上演了首富變首負。這些首富“隕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人負債累累,有人淪為階下囚,有人成為老賴……不過,究其原因,他們都或多或少有個共同點。


那就是這些首富都變得“不務正業”,不顧一切的跨界擴張,從而導致半生心血毀於一旦。新光集團的周曉光,曾是浙江女首富。白手起家的她,創業史甚至被改變成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激勵了無數的創業者。然而,在企業的運營上,周曉光一頭扎進了地產行業,進行瘋狂擴張,從而導致企業背上了高負債。

2019年度記憶:首富集體“翻車”,名企陸續“爆雷”

在2019年4月,曾經風光無限的新光控股和3家子公司,向法院申請了破產重整。據悉,目前新光集團仍有300餘億元的有息負債。而作為企業的實控人,周曉光不僅離開了企業,還被處以10年市場禁入。

從富豪榜跌落的,除了各省市的首富,曾問鼎過中國首富的企業家,也有點“窘迫”。前中國首富李河君,靠著一手創辦的漢能集團,一躍成為了中國首富。然而,好景不長。剛問鼎首富寶座不久,李河君就遇上了做空機構。僅僅一場演講的時間,漢能的市值就蒸發了千億,李河君也成為了跌的最快的中國首富。

2019年度記憶:首富集體“翻車”,名企陸續“爆雷”

雖然企業蒸發了大量的市值,但是,李河君仍充滿了信心。在5年前,甚至立下了這般豪言:要在2020年讓漢能實現銷售一萬億,市值兩萬億,盈利一千億。然而,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2019年,漢能爆發了大面積欠薪事件,數百名討薪者甚至圍堵漢能北京總部,拉起橫幅討薪。

資金有限的漢能,為了回籠資金,甚至打算折價出售金沙江金安橋水電站。這個水電站,曾耗費漢能200億建設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私營水電站。李河君極為看好這個項目,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稱:“現在金安橋水電站每天的淨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而且水電價格目前被人為壓低了,如果水、火電同價的話,金安橋效益還能翻一番,每年有50-60億元”。而如此賺錢的“印鈔機”,如今卻因為企業運營問題,要拍賣51%的股權。

二、名企陸續“爆雷”

在2019年,債務違約、業績腰斬、白馬失蹄等詞語,基本不間斷的出現。而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上市公司的“雷聲”,一波接著一波。至於上市公司的“爆雷”原因,其實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近一半A股上市企業“爆雷”的原因,都是源於債務違約。

2019年度記憶:首富集體“翻車”,名企陸續“爆雷”

根據中央結算公司統計監測部的數據,2019年以來新增違約債券158只,涉及債券規模1216.9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8.46%和5.13%。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債務違約的規模有多麼龐大。

在過去一年裡,因債務違約倒下的企業,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有些甚至是公認的白馬股。比如說,東旭光電、康得新、貴人鳥,均沒有逃脫債務違約的怪圈。

三、投資者變得謹慎

不管是首富,還是名企的“失意”,其實都是源於“缺錢”。那些首富在運營的時候,盲目地投資在無法駕馭、不能快速回本的領域。在現金充足的情況下,可以等待回本的時候。但是,一旦資金跟不上,就會造成連鎖效應。就拿周曉光來說,新光的第一支債券是為了補上房地產投資的窟窿,而後的11支都是為了還上之前的貸款。

正是源於這樣的賺錢方式,無法產生足夠利潤的新光集團,才逐漸走向了沒落。其實,新光還能擁有另一個結局,那就是擁有足夠的資金加持,讓企業運轉下去,終究會回本。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企業投資的項目,可以發現這些項目本身都是頗具潛力的好項目。不過,這些項目需要的投資數額巨大。

2019年度記憶:首富集體“翻車”,名企陸續“爆雷”

此外,項目的回報週期長,在一定程度上,會牽制主營業務的發展。曾有媒體做過統計:2019年爆雷的每10個上市公司裡,大概有7個在此前五年間做過類似轉型、併購、重組的相關方案,並最終被這些極度佔用現金流但又無法產生足夠利潤的方案推向倒閉的深淵。

由此可見,企業遇上窘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資金緊缺,從而讓押寶的企項目成為企業的“包袱”。對於企業來說,運營一個佔用大量資金的項目,普遍會採用各種方式進行融資。然而,在當前情況下,很多投資者都變得謹小慎微。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在短貸和長投之間,投資者普遍會傾向於前者。

因為選擇長投的話,等待的時間較長。而未來則充滿了變數,如今火熱的項目,未來未必會吃香。所以,投資者鮮少會等待企業家押寶的未來產業變現了。為了讓手中的錢,獲得最大化的收益,投資者會變得謹慎,不會輕易出手投資。至於銀行借貸也有一定的門檻,如果企業沒有達到要求,也無法從銀行中“借”到錢來緩解資金壓力。

如此一來,資金管理欠缺的企業,在足夠的沒有“回血”的能力下,一旦資金鍊出現問題,那些高槓杆搭起來的債務高塔,則會在一夕之間轟然倒塌。如果各行各業的企業,依然採用這種方式發展企業。那麼,這樣的“衰落”,依然會活躍於資本市場中。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將你的觀點,分享在評論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