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課堂:金融世界觀,王的信用

關於中國金融市場的負面報道咱們都聽得很多,“樂視陷入信用大坑”、“e租寶龐氏騙局”、“銀行理財大坑”……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咱們中國的金融市場真是亂象叢生。

為什麼不搞點“拿來主義”,把歐美髮達的金融市場的產品和監管照葫蘆畫瓢,放到中國市場上來呢?

每次我聽到這種說法,就特別想告訴他們,所有的金融市場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形成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歷史制度根源,這種根源不同,你是不能完全“拿來”的。比如說,歐洲的金融市場產生於一個“小國林立、分封而治”的大背景。而中國的金融市場,是從一箇中央集權的帝國內部演化出來的。這兩種市場基因不同,移植沒有那麼簡單。今天我們先講中國的金融市場的制度根源,講完以後你就會理解剛才提到的金融現象。

金融課堂:金融世界觀,王的信用

一、中央集權與國有經濟——中國金融制度的根源

中國早期的金融是很發達的,在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比如說秦朝時有統一的貨幣;漢朝的時候商業信用特別發達;到了唐朝,這種貨幣經濟發展到高峰,出現了完整的商業匯票體系——飛錢,也出現了銀行的雛形——櫃坊;宋朝則更是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比歐洲早了400-500年。

為什麼在早期的時候,我們就有這麼發達的貨幣金融體系呢?這和我們“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和“官山海”的國有經濟體制是密切相連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建立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在這個制度下,皇帝是“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全國很容易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貨幣統一了,市場也統一了,中間沒有阻礙了。在這樣一個統一的市場和貨幣體系之下,貨幣金融體系才能發展起來,所以秦始皇的這個舉措對後世的貨幣金融體系影響深遠。

另外一個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官山海”政策。我們知道漢武帝窮兵黷武,所以上臺後中央財政感到捉襟見肘了。桑弘羊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把鹽、鐵這種利潤最豐厚的行業,全部收歸國有,實現國營專賣。這個金融舉措,替漢武帝籌集到了大量的經費,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控制,也控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後世的皇帝都發現,原來這種國營經濟的控制方式,才是真正能夠加強中央財政力量的金融舉措,到後來,除了鹽鐵以外,什麼茶葉、絲綢等幾乎所有重要的經濟物資都被收歸了國有,成為了我們國家幾千年綿延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金融制度。

金融課堂:金融世界觀,王的信用

整體而言,中華帝國的金融是圍繞著中央財政,自上而下的一個貨幣經濟體系,我們就可以直接把它稱為“中央貨幣財政體系”。這種體系,在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資金聚集能力很低的情況下,它是具有強大動員能力的,這也就是我們早期的貨幣經濟為什麼特別發達的原因。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這也是一把雙刃劍。 到明清以後,這種制度的弊端就開始顯露了。最大的弊端是什麼呢?由於整個體系裡面,只有一個人有權威和絕對信用,那就是皇帝。所以歷史上,我們只看到有官家的、皇家的信用,沒有民間的信用,所以民間信用的意識就培養不起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山西的票號,山西的票號在明清年代已經發展得特別龐大,連慈禧都要向他們借錢。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外資洋行的進入,山西票號很快就衰落下去了,為什麼?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山西票號這樣的機構,畢竟是民間的金融機構,它還是缺乏一種強大的資金籌集能力。而且老百姓對他們也不夠信任,萬一換一個地方官給你抄個家,或者朝代更迭,你的所有財產就沒有了。所以山西票號整體來講,它的籌資能力比較弱,這和我們民間信用薄弱有很大關係。

二、歷史照進現實:官辦金融

所以這種雙刃劍一樣的中央貨幣財政體系,就是我們中國金融市場的制度根源。

歷史都是延續的,我們現在的金融市場,看上去和古代的貨幣金融體系有很大的不一樣,但其實根子還是很像,它還是中央貨幣財政體系的翻版,就是國家一直要把金融資源捏在自己手裡,替國家來“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現在在市場上看到的幾乎所有的金融制度,都是自上而下,為中央財政目標而實施的“頂層設計”。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A 股市場的設立,它設立的目標是替國有企業解困。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變得很困難,大量的國有企業都快破產了,把國有銀行也快拖垮了,所以國家這時急需替國有企業輸血,找到新的融資渠道。A 股市場就是在這麼一個大背景下設立的,所以為了替國有企業融資、輸血,早期就設了很多歧視性的條款,比如配額制,就是為了把這種上市籌資的名額分配給各個地方的國企,各個部委的國企。還有不準流通的法人股,相當於同股不同價,意味著讓老百姓用更高的價格買流通股,讓國企來圈錢。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為國有企業解困”這個目標。後來 A 股市場雖然經歷了多次改革,但是直到現在,市場上還是有很多計劃的痕跡、一些歧視性的條款,所以市場上留下了很多權力尋租的空間,因此常常會出現官商勾結,內幕消息亂飛的怪現狀,其實這是跟我們中央貨幣財政體系的制度根源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除了 A 股市場,還有很多這種現象。比如為什麼我們的銀行的利率會那麼低呢?其實是因為國家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國家就要把老百姓這些儲戶的錢,用較低的價格吸納進來,然後讓廉價資金流入那些國家重點扶持的行業,所以銀行一方面壓低居民的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對中小型民營企業,讓它們拿不到貸款,或者即使能拿到貸款,也拿到的是一個極高的貸款利率,這樣就形成一個巨大的“利息剪刀差”,然後吸取資金,扶持那些國家要扶持的行業。

這其實和咱們歷史上發生的情況一樣,這種中央控制大量資源的方式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好處:因為國家控制了這些資金以後,會把大量資金投向能源、電力等基礎建設。在發展中國家裡面,我們中國的工業體系是特別完整的。這個基礎是從50年代以後慢慢地打下的,我們50年代以來的重工業基礎,以及90年代以後全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和中央能控制大量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是有很大關係的。

金融課堂:金融世界觀,王的信用

但是,後果也和歷史很相似:由於中央控制了所有資金,控制了大量資源,所以只有官方的信用,沒有民間的信用,民間信用就極度脆弱,整個社會就缺乏信用意識。國家壟斷了金融資源後,老百姓的理財需求被壓抑得很厲害,最後只能在各種灰色地帶冒泡。比如90年代的時候,各種“非法集資”案件。前兩年的互聯網理財、P2P,為什麼一點就著呢? 還有市場上為什麼有那麼多資產泡沫,見啥炒啥,石頭、香菸、郵票……這一切的現象,看上去是獨立的事件,但是背後的制度根源都是一個,就是從秦漢以來的“中央貨幣財政體系”。

所以我們會說,不管是古代發達的貨幣經濟,還是到現在的一個落後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演化這種事情,特別像一個人的基因,優點和缺點都刻在你的基因裡。我們“中央貨幣財政體系”的制度根源,替我們創造過很多機會,但是也給我們製造了很多麻煩。我們現在進行的金融改革,就像改造基因一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一開始說,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

今日概要:

1. 國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資源,經濟生活國有化,便於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

2. 這種制度的缺點是民間信用脆弱。民間投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造成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很多亂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