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祕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要說地下暗河、小天坑,甚或漂流、探險,最值得稱道的,應是貢川鄉龍眼村所擁有。


沒錯,就是龍眼!上天偏愛貢川,賜予秀美清波河、千年古石橋、多姿情人灣還不夠,再賜予秘境龍眼。這裡的瑤寨,清澈的龍眼河搖曳著醉人的浪花穿越而過,不但滋潤著沿岸的村莊,也造就了青山翠竹的美景、神秘奇特的溶洞暗流,還形成了難得一見的高山天坑,可以說是紅水河畔的“小地質公園”。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龍眼河上游的光巖。何丹陽 攝

“龍眼”,因蜿蜒遊動的河流、因兩個相連深邃的山洞、因山間一汪碧綠的天坑……這些諸多神似的自然現象而得名嗎?顯然,這無關緊要,它的生機靈動、美妙神秘足以羨煞人了。


龍眼河發源於平果縣鳳梧鎮,在甘河村穿透一座山,形成一枚中寬邊窄的巨大“銅錢”——光巖,然後一頭潛入地下,直至大化境內龍眼村上眼屯的“敢藍”噴湧而出,便如桀驁不順的神龍,翻滾跳躍,延綿3千米,奔騰扎進“敢林洞”,約1千米後在隴華天坑再度現身,隨即鑽巖進山,從已經淹沒水底的“敢馬洞”融入紅水河。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方洞(左)和敢林洞(右)。黃格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枯水期的敢林洞口。黃格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方洞口。黃格 攝


一段河流,從出水洞、水壩、進水洞,到熔岩、天坑、暗河,五公里內連成一串獨特的地質奇觀。

先前,龍眼人認為它是一條“吃人的河”,有“過河是人,過不了河是鬼”的說法。當年,區區30米寬的小河,豐水期激流跌宕,銀花飛濺,聲蕩幽谷。大化水電站和龍眼水電站大壩截流發電後,紅水河水位上升數十米,龍眼河流勢趨緩,只有雨季暴漲,才略顯神威,亦不可小覷。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豐水期的龍眼河。何丹陽 攝

到龍眼村,一眼便可望見一上一下的敢方洞和敢林洞。它們內外相通,從敢林洞經過幾百米暗河,左上拐200多米出敢方洞口,順水前行100來米則是隴華天坑。三者成“Y”型,暗河是連線。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林洞內倒影。黃格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林洞內層巖疊彩奇觀。黃格 攝

敢林洞口略呈五邊形,頂高出鈍角,洞頂岩石成穹狀。以洞頂角尖為中心,兩側岩層對稱,層疊一致並向中間隆起。可以推測,億萬年前造山運動時,這裡原本水平的岩層受到兩邊不同板塊擠壓,巨大力量在此碰撞,岩層波狀彎曲,形成背斜態的皺褶。這種皺褶,易產生包氣帶,即含氣體的岩層,給岩石垮塌創造了條件。龍眼河呼嘯而來,巨大的流動力和弱鹼性水的侵蝕作用,巧遇岩層易斷裂的皺褶和包氣帶,岩石緩慢塌陷,歷經千萬年便成了今天的敢林洞。“敢林”壯話諧音,意“有水的洞”。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豐水期龍眼河涌入敢林洞。何丹陽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從敢林洞向外看。黃格 攝

進入敢林洞,需要勇氣。雨季洪水到來時,水面佔據洞寬絕大部分,人只能沿著石壁邊亂石爬行。激流沖刷石頭,狂濤洶湧,水花飛射,洞底巨石起伏凹凸不斷形成水瀑漩渦,兇險不可測,同時漆黑中轟鳴聲不絕於耳迴盪,令人毛骨悚然。洞兩側層巖疊彩,或如千層餅切面,或平行卷入水下,十分壯觀。如果有燈光照明,眼前的一幕會讓人想起好萊塢大片《史前巨鱷》之類的場景。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龍眼水電站。黃格 攝

我們“五一”假期閒暇時進洞,恰是枯水期,龍眼水電站截流,下游在洞口處一段較高河床暴露出石板和亂石堆,可以步行往洞內約500米,到平靜的水面開始乘皮艇划向隴華天坑。黑暗中撐渡,不時驚起蝙蝠,依稀可見溶洞形貌,鐘乳石懸垂或依附石壁,蔚為壯觀。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方洞內石景。黃格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方洞內“壁畫”。黃格 攝

上邊的敢方洞,洞口呈方形,高約150米,寬約100米,四周白色石壁如刀削般整齊,向山體深處逐漸收窄,猶如地獄之門。“敢方”,亦壯話諧音,意“鬼洞”。想來人們望著這個巨大的山洞,洞口如此方正平整,肯定是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致,神仙下不來,那定然是“鬼”造出來的。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方洞口石柱。黃格 攝

洞名令人發怵,然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卻讓人驚歎。進入洞內,先下一個小斜波,近石壁受雨水沖刷,居然形成高差30多米的小梯田,石埂裡土壤酥鬆肥沃,弱光下一株株無名草本植物綿軟嫩綠。上高處之中,一圓形石柱挺立,如生命之根,朝外一邊長著青樹綠藤。再下坡直至開闊處,鐘乳石形態各異,一串籃球大小的“石珍珠”,從十幾米高處往下吊,驚呆所有訪客。還有橫七豎八的巨型石塊,稜角分明,錯綜層疊,可見這是一個塌陷型溶洞,每一塊看似新生的石頭,從洞頂塌下躺在這裡已不知多少萬年。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洞內景觀。何丹陽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方洞裡的“梯田”。何丹陽 攝

“Y”型下端,也是暗河向內,從三角形的洞口出去,便是石山圍住的一個稜形碧潭,這就是隴華天坑。天坑寬約50米,長約200米,四周是高几十米的懸崖峭壁。峭壁之上,青山綠樹,向四周起伏延伸開去。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俯視隴華天坑。何丹陽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隴華天坑。黃格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從隴華天坑通往紅水河邊敢馬洞的入口。黃格 攝

正值枯水期的天坑,一井翡翠,山樹倒影水中,幽靜如鏡。船漿激起的漣漪向幾十米外四壁擴散,只聞漿聲、呼吸聲,時而有蟲鳴鳥叫聲,真是世外天地。如果上到山上,看陽光從不同角度射入潭中,水汽升騰,五彩斑斕,美輪美奐。天坑四周植被茂密,種類繁多,人跡罕至。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敢林洞出口。黃格 攝

從天坑另一頭出去,又是巖洞,幾十米後水石相接,和紅水河邊的敢馬洞連為一體了。並非“山窮水盡”,而是另一番山水風光了。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枯水期的龍眼河。黃格 攝


大化︱秘境龍眼,深閨佳境人未識

龍眼河邊風光。黃格 攝

龍眼還有龍眼洞,洞中石筍石柱林立,清嘉慶元年仲春黃桂題有“瘴地靈巖”四個大字,後人在其旁相繼題詩詞10餘首,形成“詩壁”。龍眼田園如畫,竹木青秀,峰巒奇異,景色優美。


龍眼福地,深閨佳境人未識。(黃格 何丹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