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建滔文化廣場北面遠眺

上海虹橋商務區——上海西片區的發展重點、未來長三角CBD的中心、面向全球的國際商務區,如果說它是黃金區域,那麼虹橋第五大道就是黃金中的黃金,它位於商務區最中間的核心軸線,到達虹橋交通樞紐只要5分鐘,兼具交通、商業、景觀多重優勢。Aedas受業主委託在這條黃金軸線最重要的端頭節點——建滔文化廣場——打造一處多功能商務綜合體。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項目區位分析示意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項目功能分區示意

01、設計思路概述

設計以大氣沉穩又極富層次感與變化性的折線門字型打造了極為吸睛的標誌性輪廓,並以空中商務中心以及可以俯瞰整個虹橋美景的360度屋頂花園一同將其高端商務特性展露無遺。綜合體除商業與辦公之外,集戶外展演空間、下沉式餐飲廣場、大平臺親水空間、沿河小徑於一體,將公共空間最大化並充分挖掘河景優勢,為市民提供景色宜人的休閒場所,以此輻射激活周邊地塊。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南面休閒宜人的景色

02、臨空之門

“宅以門戶為冠帶”,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用兩個輪廓規整、體量厚重的主體塔樓展現大氣沉穩之感,巧妙地通過主體塔樓的抬升交錯,將形態單一的建築變為兼具豐富層次感與變化性的標誌性折線門字型輪廓,與周邊建築區別開來。

中央開口既回應了軸線的貫通感,又以“迎往來四方之客”之義暗合園區門戶工程的概念。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臨空之門及水中倒影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沉穩大氣富有變化的建築輪廓

03、市民公共空間

作為軸線的重要廣場節點,設計在多層次的建築空間中創造出了大量公共空間,完善豐富園區整體的功能、提供城市舞臺與客廳公共效果的同時,用景觀優勢和商業空間將人流引入地塊。

建築三層與地面連通的連廊,既是漫步小徑,又是如舞臺般的大型開放式展演空間,彈性功能適應未來發展可能。北面景觀平臺設有下沉廣場,可搭乘扶梯直達底層餐飲商鋪。平臺與觀景碼頭共同形成了濱河廣場,並沿河岸設置步行道,吸引周邊市民於此休閒漫步。南面為商業廣場,溝通城市通廊,結合綠化坡道、自動扶梯,形成立體化的景觀綠化和觀景空間。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開放式的下沉廣場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立體化的公共空間

04、獨特景觀視野

設計將公共空間與辦公空間分離,底層為公共商業區,二層及以上為辦公區。在滿足公共需求的同時,也至臻至美商務辦公功能。通過建築單體的南北位置調整,為辦公區域創造出更優的視野景觀與日照。七層與八層間可環視虹橋景色的空中連橋,內部為桁架結構,為活動空間提供休閒座位的同時,也豐富了外立面的視覺效果。設計將此作為彈性功能空間,在公共休閒之餘,也是特色空中商務展覽中心。大樓頂部的空中花園,可以360度俯瞰虹橋商務區美景,將朱家浜河景盡收眼底。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可環視虹橋景色的空中連橋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內部桁架結構豐富了外立面的視覺效果

05、多元質感

建築外立面以玻璃幕牆與石材格柵為主,不僅增強建築簡潔沉穩、大氣端方之感,還通過規整有韻律感的石鰭格柵,在達到遮陽效果的同時,豐富了建築的表情,以不同時間光線下的石鰭陰影變化,賦予建築更多的質感。而中央開口則採用了玻璃幕牆,與外牆立面的厚實感形成鮮明對比,襯托出開口區域的通透輕盈,在削減建築體量帶來的壓迫感的同時,也讓辦公室內的空間和燈光系統與中央開口空間形成更多互動,使空間層次感更為豐富。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燈光下的石鰭變化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辦公空間及燈光照明

附建築模型及圖紙: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項目模型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項目立面圖展示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上海建滔文化廣場,設計以“臨空之門”為概念

項目剖面圖展示

位置:中國上海

設計及項目建築師:Aedas

業主:建滔化工集團

建築面積:49,356平方米

竣工年份:2017年

項目董事:韋業啟(Ken Wai),全球設計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