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每年正月十五左右中國各地均有不同的社火表演。在古代最早這種表演是為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相當於祭祀的一種。社火的由來說法不一,表演也是各具特色,根據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社火大致是又那幾部分組成的?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社火中的抽旱菸

舞龍 舞獅

社火中的重中之重,但凡有點規模的社火必須要有舞龍和舞獅。也是社火中的點睛之筆。人們以舞龍和舞獅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隨著鼓點的高低起伏,龍或獅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人們以這樣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舞獅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舞龍

劃旱船

旱船是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或慶祝等,陝西、山西、河北境內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漢族民間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它裝飾物,把這隻或者十幾只船裝飾得豔麗不凡。 "旱船",自然是陸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隻船的。乘船者所表現的多是姑娘、媳婦,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劃旱船

芯子

芯子是社火大家庭中的孩子,沒有芯子的社火是不完整的,芯子的扮演者大多數也都是孩子這種古老的中國民間傳統雜耍技藝,是把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鐵芯上呈現驚險優美的造型。一般一個芯表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

芯子分抬芯和背芯,抬芯是將有裝扮成劇中人物的孩子的鐵架,置於方桌之上,由幾個人抬著走;背芯是由一身強力壯者肩扛鐵架行走,肩扛者也裝扮成劇中人模樣,最多時鐵架幾百斤重。近年來,芯子多將鐵架固定在拖拉機、汽車上,表演大型芯子,最多有十幾人,表演內容也更加豐富。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芯子

踩高蹺

每個團體總少不了逗比的存在,踩高蹺就是這個團體中的逗比,時不時做出各種怪異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表演者一般為男性,扮演一些滑稽之類的角色。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踩高蹺

扭秧歌

老大媽般的存在,無論你看或是不看,我就在那裡,你能拿我怎樣?當然了扮演者一般為你的媽,我的媽和他的媽。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 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陝北地區"鬧秧歌"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北宋已有陝北秧歌舞,原為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扭秧歌

鑼鼓隊

在鑼鼓喧天的的聲音中,一場社火拉開帷幕,頂樑柱的地位,任誰也是無法撼動的。沒有了他們誰還能撐起一場社火。

鑼鼓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特有的樂器之一。是社火節奏的支柱。而社火中的表演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性,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有了鑼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強社火表演的節奏感,烘托和渲染社火的氣氛。

社火,中國版cosplay,讓你知道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

鑼鼓隊

如今,社火中的多項表演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希望我們的孩子,我們孩子的孩子,在遙遠的以後,還能感受到社火所帶來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