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省,常態空編15萬多名,缺編7萬名,如何破解編制難題?他們想出“編制銀行”的巧辦法

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這個省,常態空編15萬多名,缺編7萬名,如何破解編制難題?他們想出“編制銀行”的巧辦法

“想進人,沒編制,優秀人才招不來;有時即便有編制,也不敢輕易用,就怕以後有頂尖人才進來時沒編制。”當前,在嚴控編制總量的背景下,如何滿足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發展需求,是一個全國性的難題。從2016年開始,安徽積極探索“編制週轉池”制度,給出了一個卓有成效的解題思路。

近年來,安徽通過對當地編制近10年的總量變化及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全省編制資源配置存在“資源不活、服務不優、投放不準”的問題。首先,總量不足、存量不活,“無編可用”與“有編不用”情況並存。全省近110萬事業編制,2012年至2017年常態空編15萬多名,按照現行標準,全省高校專任教師缺編1萬名,全省公立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缺編6萬名,餘缺相抵後仍有8萬名空編。其次,需求過大、服務不夠,“一定終身”和“資源固化”情況嚴重。全省大多數高校在2000年左右核定編制,而近20年正是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階段,很多學校在校生數增加了好幾倍,但編制一直未做相應調整。再者,供給不足、結構不優,“粗放管理”和“重管輕用”情況突出。

全省近4萬個事業機構,由於存量編制過於分散,加上編制實行分級管理,剛性收回矛盾大,收回的編制也難以全省統籌解決重點問題,動態調整的力度和成效十分有限。

這個省,常態空編15萬多名,缺編7萬名,如何破解編制難題?他們想出“編制銀行”的巧辦法

如何破題?安徽借鑑“共享經濟”的理念,以及“資產運營”和“金融存貸”的基本原理,基於編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依託全省以全省存量編制資源作為“編制銀行”的資產總規模,調劑9萬名編制作為信貸規模(保證一定量待分配週轉編制,相當於準備金,防止出現擠兌),建立“編制週轉池”,向急需行業定向定量投放(相當於貸款)。“編制銀行”模式的出現,可以在不調整單位原有編制數的情況下,實現空編資源的“多元配置、一次使用”。

編制資源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源,靶向精準投放,才能實現使用效益最大化。“編制週轉池”制度的精髓之一,就在於改變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編制供給方式,而是著眼於精準滴灌,哪裡需要投哪裡。就安徽的情況來看,“編制週轉池”裡的“一池活水”,主要流向的是醫療和教育兩大用人矛盾突出的重點領域。其中,高校週轉池規模1萬名,公立醫院週轉池規模6萬名,中小學教職工週轉池規模2萬名,相應增加上萬個高級職稱崗位,有效促進高級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

這個省,常態空編15萬多名,缺編7萬名,如何破解編制難題?他們想出“編制銀行”的巧辦法

“編制週轉池”的本質特徵是“活”,池內資源動態調整,嚴防“呆壞帳”發生。為避免再次出現傳統編制管理“一核定終身”、編制資源固化問題,安徽以三年為期對“編制週轉池”的運行情況進行績效考核。運行效益明顯且確有長期需要的,可重新核定週轉池編制規模,繼續使用週轉池編制;使用績效不高的,通過控制用編進人,逐步壓縮週轉池編制規模直至完全收回。週轉池編制能放能收,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及時有效。

“編制週轉池”設立的根本目的,在於用好編制資源,充分發揮編制對人才的激勵作用。深度優化週轉池編制管理,系統解決好編制涉及的崗位設置、職稱評聘、社保銜接、人才招聘等配套銜接問題,才能真正服務好人才成長。當然,從長遠來看,在教育、醫療等重點公益性行業,要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並且讓人才長期發展,在編制改革外,更為根本的去行政化改革也應加快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