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繹(三):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單稱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歷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后、三恪,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后”,以為封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后,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

成語釋繹(三):二王三恪

古代禮制,以不斷人後,不絕人祀為最高的“仁”!

對於前後朝之間,由於爭鬥、暴力等原因,導致前朝被推翻的,因雙方積怨甚深,會發生後朝之君,為穩定江山社稷,會不顧仁義,對前朝皇族進行荼毒的情形。如元朝統治者,對於金之皇族趕盡殺絕,根本不行“二王三恪”。我甚至懷疑蒙元異族腥羶之輩,根本不懂什麼是“二王三恪”之禮!

成語釋繹(三):二王三恪

如果是前後朝相鬥,後朝以實力取勝,前朝屈服投降,此時只有遇到雄才大略之主,才會對前朝遺貴不相加害,甚至加以御封。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楊侑為酅國公,封北周後裔為介國公,此即為二王后。而後梁立國後,則封唐宗室李嵸為萊國公,與隋朝後裔酅國公楊仁矩為二王后,而加上後周宇文氏子孫介國公則為三恪。

成語釋繹(三):二王三恪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後朝政權得之於前朝,則相當於前朝於後朝有恩。此時後朝君主會對前朝加封,出現“二王”,甚至於“三恪”。上古行禪讓制,堯禪於舜,舜禪於禹。於是舜對於堯族,禹對於舜族行“二王三恪”制。趙匡胤於陳橋驛黃袍加身,坐了皇位。天下得之於周,於是老趙對周世宗之宗室也行“二王三恪”制,予以加封,以祀宗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