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緩解!報復性消費升溫

  “我要吃垮海底撈!”

  新冠疫情肆虐一個多月了,原本七天的春節假期被無限延長。雖然近期,各行業開始逐漸安排復工進程,但也只是肉體從家裡禁錮變成家裡+公司雙重禁錮。家裡至少還能撒歡,公司/企業上班還得帶著口罩,不敢隨意和人說話,不能一起吃飯,甚至不敢叫外賣。

  更令人崩潰的是,餐飲行業的復工遙遙無期。眼下這局面,餐飲企業只剩下半條命了,強大如西貝的老闆也被迫網上“哭窮”換來銀行的貸款支持。即使開工,也只是開放外賣,堂食的開放還不知道何時。

  即便是外賣,由於很多人擔心外賣小哥接觸過多外部人員,點外賣的人群也比以前剋制很多。以前唾手可得的炸雞、奶茶、羊肉串,現在都成了困在家裡的人一段美好的回憶了。

  先說個身邊的小故事。

  我的朋友小Z,剛從遼寧錦州回北京。他們家在北京開舞蹈培訓學校,眼下,大中小學全部停課,孩子都在家上網課,壓根不可能聚集性地統一開課,舞蹈學校目前只能無限制擱淺,坐等疫情結束,學校開課。這期間,房租照交,老師基本工資和社保也少不了,收入完全為零。所以過年後整整四周,他們兩口子乾脆待在老家,不回來,因為回來也沒啥用。

  然而,天天呆家裡,真快瘋了。外邊遍地的錦州燒烤店,那也不開啊!想想還是回北京,先主動隔離14天吧。

  我在電話裡問他,那你們倆現在收入來源是啥?學校停了,每個月的支出,每天早上睡醒了就得頭疼這事。現在只能雙方父母支援點,加上自己炒炒股票,做做小波段啥的,賺點錢取出來吃頓肉。等學校房租到期,如果疫情還沒結束,還得剁掉一大部分股票去續租。

  我又問他,那等疫情結束了,是不是得瘋狂報復性消費一把,把悶在家裡這麼多時間的憋屈釋放出來?

  他貌似被煙嗆了一口:“我現在兜比臉還乾淨,我報復誰啊?社會啊?”

  我無語。

  他接著說:“一個人就一張嘴一個胃,連續吃五頓海底撈,也就把之前的彌補回來,而且我保證你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再也不想吃,還得去買馬應龍。而且你一年就那麼點空閒日子,放了這麼長的假,復工復產之後不得加班加點補回來,去不了的旅遊,以後更是沒時間去了。我現在想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學校撐下去,真要報復的話,那也是報復性賺錢。這一個多月,家裡現金都快光了!”

  現在,“報復性消費”成了個時髦詞。微博上,論壇裡,一旦說到“疫情結束後想幹的第一件事”,排名第一的就是“吃火鍋”。“報復性消費”這個詞語出現的頻率極高。宅到發瘋的宅男宅女,街逛不了,電影看不成,聚會取消了,馬爾代夫三亞都去不了,就連奶茶都喝不上,這還怎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了?

  所以,一旦疫情真的結束,大概率,各種消費都會引來一段紅火期。

  那位揚言要吃垮海底撈的小同志,估計先得排隊,因為別人也是這麼想的;電影院暫時估計是開不了業,但一旦開業,估計會比以前更滿;原本只是想去三亞的,說不定去趟馬代……

  與其說是“報復性消費”,倒不如說是“補償性消費”,補償一下自己壓抑了這麼久的需求。但,真吃一週火鍋,怕是要報復性消費痔瘡膏了。想去馬代的,也得老闆不喊你加班才行。

  情感上的推斷,總歸需要數據的支撐。2003的非典,對於很多人而言只存在於記憶中了,當時非典並沒有過多影響中國經濟崛起的趨勢,所以,認為是“報復性消費”,帶來了災情後經濟增速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貝恩公司在對比中國SARS、日本地震和核洩漏、韓國MERS疫情三個災害性事件前後,國內社會零售額同比增速的歷史數據時發現,中國的SARS、日本地震和核洩漏之後,社會銷售額只是恢復到正常水平。而韓國由於MERS疫情好轉之後2個月恰逢中秋節,因此有了四個月的消費旺季。

  

疫情緩解!報復性消費升溫

  

疫情緩解!報復性消費升溫

  

疫情緩解!報復性消費升溫

  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報復性消費,只是一個短期的、局部的行為,很難影響中長期走勢。

  而且,我們要看到兩點:

  1、2003年的GDP增速要遠大於2020年。2003年時,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期,即便在2季度受到非典的影響,全年GDP增速也高達9.1%。而現在,GDP增速在6%左右,今年一季度,即使按照比較樂觀的預測,也將滑落至4.5%左右的水平。

  2、疫情影響最大的主要是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也就是說,第三產業佔比越大,經濟受疫情影響越大。2003年當時由於拉動GDP的主要依賴投資,第二產業佔比較大,而第三產業佔比只有42%,而第二產業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就已經恢復,相比較而言,第三產業經歷了6個月左右才恢復,因此當時SARS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也只佔0.5%左右。而現在,2019年第三產業佔比高達54%。

  

疫情緩解!報復性消費升溫

  從消費者需求端來看,所謂的消費抑制,分為“不能消費”和“不願消費”兩種情況。前者是暫時性的,只是受到了時空限制才會暫時性的被壓制,這主要是可選消費類,尤其是餐飲娛樂服裝化妝品旅遊等。這部分需求,是有恢復性的餘地,但長期來看,也只是恢復正常增速。而後者,則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沒錢、沒時間

  沒錢很好理解,快撐不下去的大老闆小老闆,每天睜眼都是損失;服務業的員工,也面臨著隨時丟掉工作的局面,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活下去,消費,乃至報復性消費,都是後話。而一旦復工,無論是企業主還是員工,大都面臨著加班加點搶進度,把失去的時間和業務彌補回來,沒上課的孩子們可能也將面臨暑假大幅縮水。想去旅遊?沒空啊!老闆不批假啊!

  窩在家沒法消費,復工了沒空消費,這也是所有第三產業都將面臨的問題。

  從企業供應角度來看,如果生產的是剛需類產品,例如口罩、手套、冷凍水餃、方便麵等,疫情期間,消耗掉的是存貨,而供應則受制於復工進度以及原材料漲價等外部因素。如果提供的是非剛需類產品或者服務,疫情結束後,則面臨著存貨出清帶來的價格戰。媒體已經報道,海瀾之家、寶島眼鏡等,都在低價出清產品,以獲得寶貴的現金流。哪怕是銷量暴漲,但價格同樣暴跌,從總量上來看,也算不算報復性反彈吧。

  2003年時,當時並沒有大規模隔離在家,雖然生產生活受到一定抑制,但總體而言相對自由。而且當時並沒有現在如此多的在線網購、娛樂、教育平臺,沒有淘寶,沒有京東,沒有愛奇藝,沒有學而思,線下消費為主,因為壓抑後有恢復的需要。現在雖然被限制在家,但網購已經極度發達,電影院的需求更替為線上觀影,孩子也可以在家上網課。整體來看,這部分“在線”業務因為本次疫情得到了“報復性消費”,但總的需求,並沒有被憑空創造出來,有的,只是改變和轉移。因此,如果企業是個線下的實體生意,這部分需求,被生生切走一塊,且再也回不來了,前提是,這個企業還能熬過這個疫情期。

  因此,即使有“報復性消費”的存在,受益的,也只有那些活下來的。死掉的企業已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疫情帶來相關行業的加速出清,留下來的,一定是經營管理和現金流管理都極其出色的頭部企業,以及被疫情催生出機會的“在線”類業務。從投資角度而言,這些企業,也將是未來的投資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