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很厲害的人?

莫離喪句集


你好,知乎大V採銅在《精進》這本書了講述瞭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小魚這裡總結5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學會管理時間,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

我們知道,所謂管理時間,最終管理的只是自己而已。同樣是一天24小時,如何度過這一天,不是根據時間來定的,而是根據自己的安排,這期間需要的是自律的態度。

當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那些長半衰期的事情。何謂長半衰期?在講這個概念之前,先說一下什麼是收益值?

衡量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標準有兩個:即收益值和半衰期。

收益值,指所做這件事對“我”的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而收益半衰期,就是指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

像我們最常說的讀書、鍛鍊、學一門技術,都是屬於長半衰期的事情。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想要奮起的女性,她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就知道學習肯定是好的,於是加入了很多打卡圈子,在加入了眾多的打卡圈子並完成打卡之後,她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點,就是做時間管理。

如今已經出了一本書,叫《學習力》,她是Angie。

02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打破“直接傳遞模式”學習,嘗試“建構式”學習。

採銅說,一般人的學習都是“直接傳遞模式”,即認為學習就是簡單、線性的“接收-傳遞”的過程,學習的目標只是用靜態的只是把頭腦裝滿。

而現在我們急需的是學會“建構式”學習,簡單來說,就是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

而且,要學會通過解碼的方式,深入學習。比如,我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思考:

(1)它說了什麼,給了我什麼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知識)

(2)它是什麼?給了我什麼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容是怎麼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03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被“隱性假設”迷住雙眼。

記得大學的時候,我有一陣子很不開心,喜歡的是新聞專業,結果錄取的是機械專業,兩個專業千差萬別,一下子對前途沒了信心。

其實當時我的想法,就是陷入了“隱性假設”,在“專業不喜歡”這個藉口下,還隱藏著這幾個觀念,即愛好與專業要統一、專業決定職業選擇和課程學習決定專業技能。

表面看來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他們不過是不同形式的偏見,並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些觀點是對的。

如果能意識到這些假設的不可靠,釐清這些假設的不合理成分,就可以中斷這些假設給自己思維造成的束縛,從原先的無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來,發現新的改變狀況的途徑,進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選項。

假設你喜歡的專業是動畫,那麼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發佈動畫作品積累經驗,可以從非專業出身的動畫人經歷中獲得啟示,還可以直接從作品入手實現“做中學”。

這樣一來就可以找到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被眼前的選擇所限定。所以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可能選項”並進行嘗試。

04 放棄對“興趣”的執念,懂得因為努力而熱愛。

採銅建議要學會因為努力而熱愛,這才是每一個成年人該領悟的道理。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

(2)提升提升“浸潤”的深度,儘量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裡面,不只用冰冷的理論,而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3)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比如看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裡面的主角,多問問自己怎麼辦,然後跟書裡的答案進行對比。

05 敢於與眾不同,不會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

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曾經說過:“戰略的意義就在於讓你遠離競爭,戰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對個人而言同樣如此,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那麼為什麼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呢?

採銅表示,獨特性就是你最好的競爭力。不要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要敢於做一些“酷的事”。

當你把所有的已知、現有的條件,和思想融合到一起,並形成自己的風格,那麼這件事情也就具有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