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下阿蒙”如何逆襲成為江東四大都督之一?

梁小勿猜


呂蒙,小時候被人看不起,後來雖然通過個人的不屑努力建立了軍功,名聲越叫越響,官也越做越大,可是一幫文人欺負他沒有文化,還是嘲弄他,認為他不過只會舞槍弄棒,不識大體,不懂禮節,沒有前途。主公也認為他是個將才但是缺乏遠見和必要的才略,經常勸他讀書學習,可是他看不慣文人只會耍嘴皮子,於是他和文人們互相看不過。

人生的轉機就在一瞬之間,有時候只需要一個伯樂或者一件刺激你神經的事情,契機很重要,很多最終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因為抓住了機會才實現了人生的改變。呂蒙在軍中建功立業,官職越來越大,責任也越來越重,因此作為主公的孫權對他的期望就越來越大,考察之後認為他可以作為東吳數一數二獨擋一方的帥才。後來,呂蒙通過各個方面的苦學還有突出的才能與成就,最終成為青史留名的江東四俊之一。

軍功卓越。沒有能耐是當不了名人的,更何況是這一國數一數二的人物。呂蒙最初給人的印象就是戰功卓越。小時候就敢殺人,跟隨親戚一路討伐,閱歷豐富。孫權當政之後,他不管是打擊賊寇,平定叛亂還是與曹劉周旋都應對自如。因此,他不僅安定了江東之地,還擴張了領土,打敗了佔據長江上游的關羽。

國士之風。終於搞出點名堂了還不夠,得讓人認可,還得讓那些質疑你的人無話可說,最好還能跟他們成為朋友,這無疑是最好的辦法。魯肅當年瞧不起只會打仗的呂蒙,呂蒙在聽了孫權的話後大徹大悟,見識逐漸變廣,最後能夠凌駕於很多所謂名士之上。

主公偏愛。孫權勸學是很經典的故事,呂蒙經過孫權的指點努力學習最後成為了文武雙全的人才。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孫權誰也不指點偏偏要指點呂蒙呢?所以可以看出,呂蒙的成功,孫權喜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在人生路上,能夠獲得老闆的提攜和賞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看出,孫權經過對屬下的考察,不論是治理軍隊還是才學認識,都足以堪當重任,所以他覺得呂蒙是一個可造之才,所以才願意提拔他,有意讓他接替前任的攤子。

對於草根逆襲的經歷,一般人都會羨慕,都會眼紅。而現代人管這樣的人叫錦鯉、天選之子,他們感覺自己運氣不夠,卻也沒有想過就算有運氣,也是給有準備的人。

呂蒙其實也是一個愛才之人,東吳後期很多將領都是他極力舉薦從而平步青雲得到賞識,最終和他一樣成為國家的棟樑。比如陸遜,就是通過和他一起謀劃奪取荊州而聞名,從而成為了孫權跟前的紅人,促進了孫劉的聯盟和三國鼎立的局面。

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呂蒙也是,雖然他起點比較低,但是他沒有放棄努力,面對旁人的質疑和嘲笑,他依舊默默無聞的努力,用行動和改變來證明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最後以一場華麗的蛻變來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歡呼。


中書門下平章事摳密使


呂蒙(西元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從孫策手下一名小兵,當到吳國大都督;從一介武夫,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是三國傳奇性的人物之一。

英雄出少年

呂蒙自幼家貧,在十五六歲時南渡長江依靠為孫策征討山越族的姐夫鄧當,雖被發現,仍堅持上場作戰。面對知情盛怒的母親,呂蒙說:“假如我立從軍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遂得到母親的原諒。後來,呂蒙先後得到孫策、孫權的重用,並跟隨孫權征討江南各地,履建戰功。

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幼年沒讀書,書札和奏章常用口述的,於是孫權對他說:“你現在是獨當一面的時候,最好能增加學問以拓視野。”呂蒙說:“軍中事情繁忙,恐沒時間讀書。”孫權便說:“你說軍務忙,難道會比我忙嗎?我小時候讀過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執政以來看諸家兵書和三史,覺得獲益良多。你很聰明,讀書一定會有收穫,為何不讀呢?最好快把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讀一讀。”於是呂蒙便發奮讀書,幾年下來讀書的量超過許多學者,戰略思想及戰術的應用也有很顯著的成就。

建立功業

建安13年,討黃祖時,呂蒙能勇猛殺敵,乘勝追擊攻下江夏。同年,呂蒙又參與赤壁之戰,戰曹仁時,能力排眾議大破敵軍,又以妙計奪其戰馬,所謂智勇雙全,呂蒙當之無愧。

建安16年呂蒙守備濡須,使濡須塢成為吳國前線最重要的防守據點。建安19年爭奪皖城,呂蒙親自捶擊戰鼓,不到兩個時辰就把皖城攻下了。兩場戰爭,一守一攻,呂蒙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足見當時的呂蒙已不下一般的謀士了。

智破關公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裡重要的戰略,赤壁之戰後,荊州所有權的問題使得吳、蜀關係緊張。建安十九年,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即寫信向劉備索還荊州,然而劉備卻說:“等我把涼州拿下後再把荊州還你”孫權大怒,後來曹軍進兵漢中,劉備擔心失去益州,向孫權求和,於是兩軍劃分界線,暫時休兵。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亡,呂蒙接替魯肅的兵馬駐守陸口。呂蒙認為雖然徐州守兵很少,要攻克很容易,但是魏軍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派軍來到,即使用七、八萬大軍防守還是很危險。因此,還是奪取荊州,佔長江全境,對往後的發展才有利,於是孫權被說服,命他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兵征討襄陽、樊城,但是在公安和南郡仍有很多守兵,呂蒙聲稱病重,請孫權召他回建業養病,並且讓關羽得知這個消息,關羽果然逐漸把兵力往樊城調去。呂蒙在往建業的路途上經過蕪湖時,駐紮在該地的陸遜去探望他,呂蒙認為陸遜有擔負重任的才能與深遠的思慮,加上還未出名,不是關羽所擔憂的人物,於是向孫權推薦陸遜接替自己的職務,並觀察出兵荊州的契機。

陸遜接替呂蒙後,就寫信對關羽奉承一番,還請他多多關照。關羽看了信,更加減少荊州的防備,於是陸遜寫信通知孫權和呂蒙出兵。

呂蒙到了尋陽,把精兵藏在大船中,駛船的人穿著白衣扮成商人,快速行駛到江邊的哨站,把哨兵全部俘虜,即為“呂子明白衣渡江”。解決哨兵之後,呂蒙的軍隊先來到公安,安撫慰問關羽將士的家屬,接濟醫藥、糧食、衣物等物資,並下令軍人不可索取任何人民的財物,有個士兵拿了一個民家的斗笠覆蓋鎧甲,即被呂蒙治罪處死。

關羽回軍途中,多次派人打聽城裡的情況,呂蒙厚待使者,使者回去之後,與士兵私下交換訊息,士兵得知家人平安後喪失鬥志,紛紛逃回家。關羽雖有“善待卒伍”之稱,此時的情況卻難以控制,最後敗走麥城,被孫權軍擒殺。

為人不計仇不居功

呂蒙少時年輕時性情火爆,不讀書傳,隨著知識的增長,待人處事上有顯著的進步。以前,呂蒙每要上陳大事,常不用筆墨起草即便口占為疏。所以在領部曲事時常被江夏太守蔡遺所輕蔑,但呂蒙終無恨意。及至豫章太守顧邵身故,孫權問呂蒙該用誰人替任,呂蒙便推薦蔡遺奉職可為佳吏,孫權笑稱呂蒙似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在他告老還家時,祁奚不以私仇為忌,推舉其仇家解狐出任,便從其言任用蔡遺。

呂蒙也很會替別人著想。有一段時期,呂蒙與吳將成當、宋定、徐顧的屯所為鄰近,三將死後,他們的子弟均尚幼弱,孫權便以三將之兵盡數歸併給呂蒙。呂蒙卻不肯接受,向孫權說徐顧等三人生前皆勤勞國事,他們的子弟雖小,但不可就此廢了他們的掌兵權。呂蒙為表達這訊息,連連上書三次,孫權才聽取他的意見。呂蒙大喜,於是又為三將子弟擇聘老師,輔導他們,他為同僚操心的程度就是這樣的高。

為國舉才唯才是用

呂蒙在用人方面,就一個將領而言也算相當優秀。東吳猛將甘寧為人粗獷豪邁好強,任性妄為,甚至連孫權的命令也經常違背,堪稱三國第一火爆浪子,而呂蒙總是規勸孫權容忍並厚待甘寧,後來甘寧果然為吳立下大功。

還有一次,甘寧和淩統到呂蒙家參加宴會。甘寧是淩統的殺父仇人,因此淩統就趁酒酣耳熱之際起身舞劍,想借機殺死甘寧。甘寧當然看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端倪,也不甘示弱地起身舞雙戟。呂蒙見情勢不對,就說:“甘寧舞得不錯啦,但是沒有我靈巧。”於是操刀持盾,阻擋在兩人中間,化解糾紛。

若以千里馬比喻甘寧,呂蒙正是他的伯樂。若不是呂蒙多次的容忍與推薦,甘寧的下場恐怕會跟有才能卻經常冒犯孫權的虞翻一樣,遭到冷落與誣陷。其他如在荊州之役、夷陵之戰立下大功的陸遜,以及呂蒙死前推薦接替自己鎮守江陵的朱然,都是孫權執政時期的中流砥柱。足見呂蒙為國舉才的用心與無私。

晚年堅貞自守

呂蒙是由孫權親自提拔的將領,兩人年齡相仿,呂蒙母親曾說“至尊待汝如骨肉”,可看出其感情親如兄弟。呂蒙成功奪取荊州,立下大功,孫權封之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以身疾請辭,孫權不許,然而正式封爵還沒有下來,呂蒙忽然病發,孫權因此廢寢忘食,不但以重金招募能治癒呂蒙的人,還命道士為他祈福,自己也每天偷偷觀察呂蒙的病情,如果見他情況稍微好轉,孫權的心情也跟著變好。然而,這一切仍改變不了命運,呂蒙最後還是病亡在宮殿中,享年四十二歲,一個傳奇自此畫上句號。

呂蒙將死之際,將其畢生所得的金寶享賜盡付於府藏,令家人在他命絕之日皆上還至尊,喪事務要簡約。孫權聞知此事,悲痛更甚。於是呂蒙兒子呂霸襲其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呂霸死後,其兄呂琮襲侯。琮死後,其弟呂睦嗣任。

後人評價

孫權後來對陸遜評論呂蒙時說道:“子明年輕時,我認為他只是果敢堅毅而已,等到他學問增長,運籌策略極為出奇,可說是僅次周瑜,只是言談議論時的英姿煥發比不上而已。”

陳壽也評論道:“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這段評論,也許就是陳壽將他與周瑜、魯肅並列在同傳的理由。







緬懷未逝的青春


魏、蜀、吳三國中,說到蜀漢的將領,大多都會想到“五虎上將”;說到曹魏的將領,大多都會想到“五子良將”;但一說到東吳,大家首先想到的,並不是那些先鋒猛將,而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顯得更有意思;五虎、五子,都是同時期並列的名將;但四大都督不同,他們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傳承;第一代大都督周瑜,在病重的時候,向孫權推舉了魯肅接替自己的位置;魯肅死後,又由呂蒙接替魯肅的位置;之後呂蒙又推薦了陸遜;所以!四大都督,與五虎、五子不同,五虎、五子的巔峰期,大抵都在同一時期,他們的表演,經常會出現在同一個舞臺;而四大都督,他們都擁有各自的大舞臺,擁有各自的巔峰時代;都曾獨自在東吳的大舞臺上,奉獻過自己最精彩的表演;

呂蒙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跟著他姐夫鄧當一起在孫策手底下做事,屬於孫家的嫡系人馬。孫權上位以後,自然是倍加重視。因為嫡系永遠都比外來的好,當時江東到處都是外人軍馬,就包括陸遜本人都是外來豪族的領袖人物。所以孫權一直想栽培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大都督,而呂蒙顯然就是這樣的人。呂蒙這人,在周瑜和魯肅擔任大都督的時候,就很受器重。早年呂蒙還是個只會單純帶兵打仗的勇夫,後來經過魯肅的提醒,開始發奮學習,後來魯肅和他交流的時候,不禁感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呂蒙真正做的一件大事,那就是摒棄了魯肅的和談政策,對關羽的荊州發起了進攻。整個計劃當中,陸遜屬於出主意的,剩下的具體操辦基本上都是呂蒙在做了,所以呂蒙的統兵能力是沒問題的。他拿下荊州以後,還誅殺了關羽,這一戰實在是打的有些酣暢淋漓了,最後興奮過度加上身上有病就病死了。呂蒙一生的功績,在於拿下了荊州全境,為吳國擴充了領土,給東吳找到了對外擴張的基石,給了孫權統一天下的夢想;可惜,呂蒙還沒來得及邀功,就暴斃而亡了,老天爺並不給他進一步展示才華的機會。孫權直言,呂蒙奇謀異略僅次於周瑜,言談議論才氣英發不及周瑜;在取勝關羽的問題上,呂蒙做得比魯肅要好;魯肅表面上說關羽不足為忌,實際上並不能辦到,只是說說大話而已。

用一句簡短的話形容東吳四大都督:周瑜:文武全才,膽識過人,氣量宏大;魯肅:長於戰略,豪爽大氣,政治嗅覺敏銳;呂蒙:勇猛將才,一將之智有餘,一帥之才不足;陸遜:低調沉穩,出相入將,社稷之臣。所以,關於“吳下阿蒙”怎麼成為四大都督之一這個問題,大家應該已經略有明白了吧。



杜楽生


呂蒙是三國後期吳國的將領,官至大都督,相當於現在的軍區總司令,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但年輕時的呂蒙卻因沒有文化被人嘲笑為“吳下阿蒙”,這個被人瞧不起的呂阿蒙是怎樣逆襲成大都督的呢?


1、家境貧寒,立志從軍

呂蒙出身貧寒,每天飢一頓飽一頓,日子過的非常艱苦。十五六歲的時候,他覺得種田沒有出路,一輩子都只能過苦日子。就去投奔在孫策帳下擔任軍官的姐夫鄧當。

鄧當帶兵作戰時,呂蒙就偷偷跟著去,鄧當發現後非常生氣,就告訴了呂蒙的母親。呂蒙跟母親說,實在不想過苦日子了,參軍打仗說不定能建功立業,呂母只好答應。

後來鄧當在戰爭中犧牲,在張昭的推薦下,呂蒙接任了鄧當的職位,正式開始了軍隊生涯。

2、初入軍營,屢建戰功

呂蒙接任姐夫鄧當的職位不久,孫策就遇刺身亡了。孫權上任後整頓軍隊,合併一些小的隊伍,呂蒙聽說後,覺得部隊整合後自己更加沒有機會獲得戰功了。他去找地方賒賬買來了布匹,給部下製作了軍服,加緊訓練。孫權檢閱部隊時,見到呂蒙的部下後,認為他治軍有方,不但沒有整合他的部下,還給他增加了兵員。

204年呂蒙奉命征討山越,解決了困擾東吳近百年的憂患,被孫權封為平北都尉。

208年呂蒙和甘寧討伐黃祖,佔領了江夏地區,被任命為橫野中郎將。

經過幾次戰役,呂蒙已經在吳國身居要職,擺脫了困擾童年的貧困。


3、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呂蒙官越做越大,謀略已經跟不上他的官職。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居要職,不能不學習。呂蒙推脫說自己沒時間,孫權說你能有我忙嗎,我一有時間就讀書。自此,呂蒙每日都抽空讀書。有一次,魯肅拜訪呂蒙,呂蒙語出驚人,讓魯肅大吃一驚說,你已經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呂蒙回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後來,呂蒙獻計,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活捉了蜀漢名將關羽。

總結:

呂蒙從兵卒做起,到接任姐夫官職,再到吳國大都督。在此期間,呂蒙一直都在提高自己。從瘦弱的少年到勇冠三軍的將軍;從大字不識一個的武夫,到獻計擒關羽。這些無不展現呂蒙的進步,這也是呂蒙成功的主要原因。

其實呂蒙的成功對今天的我們同樣有啟迪,想要成功就是要持續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不然終究會被淘汰。呂蒙起初只是為了改善生活,不過苦日子,很早就達到了這個目標。他並沒有停滯不前,依然讀史書,練武藝提升自己,終成吳國大都督。


知涯說歷史


呂蒙是個窮孩子,沒錢上學,所以是個文盲。但是他膽子很大,脾氣暴躁,有人欺負他年紀小,被他一刀砍翻在地,恰巧被孫策看中了。孫策死後,孫權即位。呂蒙將腦袋系在褲腰帶上,衝鋒陷陣,攻打黃祖,參與赤壁之戰,智救甘寧之後孫權,苦口婆心地開始勸他學習。“你以後是要幹大事的人,要多讀書知道嗎?農民的孩子大多是實心眼。呂蒙非常忠厚,對上司孫權言聽計從,因此他開始抓緊時間讀書。之後某一天,魯肅與呂蒙共同商討國家大事。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見解獨到,講得魯肅一愣一愣,最後拍著他的肩膀,“我以前以為你是個只會揮刀殺人的莽夫,沒想到學識如此淵博。再也不是那吳下阿蒙了!”呂蒙很聰明,進步非常快,孫權稱讚他為“國士”。

魯肅病死後,呂蒙接任大都督。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吳下阿蒙"指的是吳縣沒有學識的呂蒙!他的逆襲與東吳政權的BOSS孫權的諄諄教誨和用心載培是分不開的!

"土別三日,當寡目相看"就出自逆襲成功為江東四大都督之一的呂蒙!

初中課文中有出自《資治通鑑》中"孫權勸學"一文,講的是呂蒙逆襲的開始,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孫權發現呂蒙是個好奴才,值得培養,就找了個恰當的機會私聊起來。

孫權對呂蒙說:“阿蒙,你現在手握權柄,以後前途不可限量,但是你的學識還須加強,不可以不學習,不讀書啊!”

呂蒙急忙辯護說:"為臣不是不讀書,而是軍中的事情太多,太忙,沒有閒時間啊!"

孫權說:“我難道要你整天坐辦公室,研究儒家經典,以後去當老師嗎?我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歷史就夠了,從歷史中多學點治國安邦之策!如果說沒有時間,你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抽時間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

呂蒙聰明,當下意會,孫BOSS這是要重用自己,提點自己的良苦用心啊!呂蒙雙膝跪拜:"臣遵旨,一定以陛下為榜樣,好好學習,把工作幹好!"自此,呂蒙便開始刻苦求學。

後來,魯肅路過尋陽,喝著茶,跟呂蒙談論國家大事,不由大吃一驚,說:“兄弟,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呂蒙。”呂蒙笑說:“士別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發現得未免太遲!”

魯肅遂拜見呂蒙的孃親,結交成為好友,然後告辭。

眾所周知,後來的呂蒙逆襲成功為江東的不可或缺的英傑棟樑,殺了關羽,輔佐孫權謀霸業!

所以說,職場中跟對老闆是逆襲的一個必要前提條件!


東秋妮


呂蒙(178年-219年,一說180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然而“蒙疾發”(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主要事蹟: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偷襲戰之一。這是呂蒙和陸遜共同策劃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

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託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接著,關羽將荊州守軍調網前線攻曹。呂蒙率江東軍士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取得成功。

前線的關羽又被曹仁、徐晃等曹將打個大敗。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關羽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還有,所謂“白衣”——是說未穿軍裝甲冑,身著便服的意思。否則一大幫人都穿著白衣服同時出現,會引起民眾乃至官員的注意和警惕。

呂蒙讀書

孫權勸學《資治通鑑》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歷史評價:魯肅曰:「呂子明(呂蒙字),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

魯肅曰:「吾謂大弟(呂蒙)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裴注引江表傳》

孫權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裴注引江表傳》

孫權曰:「子明(呂蒙字)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周瑜字),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魯肅字)。」《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

陳壽評曰:「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孫元晏: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徵行去志難回。不探虎穴求身達,爭得人間富貴來。——《吳•呂蒙》

洪邁: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聽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容齋隨筆》

毛澤東:呂蒙如不折節讀書,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當東吳統帥?我們解放軍許多將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讀《呂蒙傳》。——《緬懷毛澤東》


隧道挖泥巴


呂蒙(西元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從孫策手下一名小兵,當到吳國大都督;從一介武夫,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是三國傳奇性的人物之一。

英雄出少年

呂蒙自幼家貧,在十五六歲時南渡長江依靠為孫策征討山越族的姐夫鄧當,雖被發現,仍堅持上場作戰。面對知情盛怒的母親,呂蒙說:“假如我立從軍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遂得到母親的原諒。後來,呂蒙先後得到孫策、孫權的重用,並跟隨孫權征討江南各地,履建戰功。

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幼年沒讀書,書札和奏章常用口述的,於是孫權對他說:“你現在是獨當一面的時候,最好能增加學問以拓視野。”呂蒙說:“軍中事情繁忙,恐沒時間讀書。”孫權便說:“你說軍務忙,難道會比我忙嗎?我小時候讀過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執政以來看諸家兵書和三史,覺得獲益良多。你很聰明,讀書一定會有收穫,為何不讀呢?最好快把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讀一讀。”於是呂蒙便發奮讀書,幾年下來讀書的量超過許多學者,戰略思想及戰術的應用也有很顯著的成就。

建立功業

建安13年,討黃祖時,呂蒙能勇猛殺敵,乘勝追擊攻下江夏。同年,呂蒙又參與赤壁之戰,戰曹仁時,能力排眾議大破敵軍,又以妙計奪其戰馬,所謂智勇雙全,呂蒙當之無愧。

建安16年呂蒙守備濡須,使濡須塢成為吳國前線最重要的防守據點。建安19年爭奪皖城,呂蒙親自捶擊戰鼓,不到兩個時辰就把皖城攻下了。兩場戰爭,一守一攻,呂蒙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足見當時的呂蒙已不下一般的謀士了。

智破關公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裡重要的戰略,赤壁之戰後,荊州所有權的問題使得吳、蜀關係緊張。建安十九年,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即寫信向劉備索還荊州,然而劉備卻說:“等我把涼州拿下後再把荊州還你”孫權大怒,後來曹軍進兵漢中,劉備擔心失去益州,向孫權求和,於是兩軍劃分界線,暫時休兵。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亡,呂蒙接替魯肅的兵馬駐守陸口。呂蒙認為雖然徐州守兵很少,要攻克很容易,但是魏軍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派軍來到,即使用七、八萬大軍防守還是很危險。因此,還是奪取荊州,佔長江全境,對往後的發展才有利,於是孫權被說服,命他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兵征討襄陽、樊城,但是在公安和南郡仍有很多守兵,呂蒙聲稱病重,請孫權召他回建業養病,並且讓關羽得知這個消息,關羽果然逐漸把兵力往樊城調去。呂蒙在往建業的路途上經過蕪湖時,駐紮在該地的陸遜去探望他,呂蒙認為陸遜有擔負重任的才能與深遠的思慮,加上還未出名,不是關羽所擔憂的人物,於是向孫權推薦陸遜接替自己的職務,並觀察出兵荊州的契機。

陸遜接替呂蒙後,就寫信對關羽奉承一番,還請他多多關照。關羽看了信,更加減少荊州的防備,於是陸遜寫信通知孫權和呂蒙出兵。

呂蒙到了尋陽,把精兵藏在大船中,駛船的人穿著白衣扮成商人,快速行駛到江邊的哨站,把哨兵全部俘虜,即為“呂子明白衣渡江”。解決哨兵之後,呂蒙的軍隊先來到公安,安撫慰問關羽將士的家屬,接濟醫藥、糧食、衣物等物資,並下令軍人不可索取任何人民的財物,有個士兵拿了一個民家的斗笠覆蓋鎧甲,即被呂蒙治罪處死。

關羽回軍途中,多次派人打聽城裡的情況,呂蒙厚待使者,使者回去之後,與士兵私下交換訊息,士兵得知家人平安後喪失鬥志,紛紛逃回家。關羽雖有“善待卒伍”之稱,此時的情況卻難以控制,最後敗走麥城,被孫權軍擒殺。

為人不計仇不居功

呂蒙少時年輕時性情火爆,不讀書傳,隨著知識的增長,待人處事上有顯著的進步。以前,呂蒙每要上陳大事,常不用筆墨起草即便口占為疏。所以在領部曲事時常被江夏太守蔡遺所輕蔑,但呂蒙終無恨意。及至豫章太守顧邵身故,孫權問呂蒙該用誰人替任,呂蒙便推薦蔡遺奉職可為佳吏,孫權笑稱呂蒙似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在他告老還家時,祁奚不以私仇為忌,推舉其仇家解狐出任,便從其言任用蔡遺。

呂蒙也很會替別人著想。有一段時期,呂蒙與吳將成當、宋定、徐顧的屯所為鄰近,三將死後,他們的子弟均尚幼弱,孫權便以三將之兵盡數歸併給呂蒙。呂蒙卻不肯接受,向孫權說徐顧等三人生前皆勤勞國事,他們的子弟雖小,但不可就此廢了他們的掌兵權。呂蒙為表達這訊息,連連上書三次,孫權才聽取他的意見。呂蒙大喜,於是又為三將子弟擇聘老師,輔導他們,他為同僚操心的程度就是這樣的高。

為國舉才唯才是用

呂蒙在用人方面,就一個將領而言也算相當優秀。東吳猛將甘寧為人粗獷豪邁好強,任性妄為,甚至連孫權的命令也經常違背,堪稱三國第一火爆浪子,而呂蒙總是規勸孫權容忍並厚待甘寧,後來甘寧果然為吳立下大功。

還有一次,甘寧和淩統到呂蒙家參加宴會。甘寧是淩統的殺父仇人,因此淩統就趁酒酣耳熱之際起身舞劍,想借機殺死甘寧。甘寧當然看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端倪,也不甘示弱地起身舞雙戟。呂蒙見情勢不對,就說:“甘寧舞得不錯啦,但是沒有我靈巧。”於是操刀持盾,阻擋在兩人中間,化解糾紛。

若以千里馬比喻甘寧,呂蒙正是他的伯樂。若不是呂蒙多次的容忍與推薦,甘寧的下場恐怕會跟有才能卻經常冒犯孫權的虞翻一樣,遭到冷落與誣陷。其他如在荊州之役、夷陵之戰立下大功的陸遜,以及呂蒙死前推薦接替自己鎮守江陵的朱然,都是孫權執政時期的中流砥柱。足見呂蒙為國舉才的用心與無私。

晚年堅貞自守

呂蒙是由孫權親自提拔的將領,兩人年齡相仿,呂蒙母親曾說“至尊待汝如骨肉”,可看出其感情親如兄弟。呂蒙成功奪取荊州,立下大功,孫權封之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以身疾請辭,孫權不許,然而正式封爵還沒有下來,呂蒙忽然病發,孫權因此廢寢忘食,不但以重金招募能治癒呂蒙的人,還命道士為他祈福,自己也每天偷偷觀察呂蒙的病情,如果見他情況稍微好轉,孫權的心情也跟著變好。然而,這一切仍改變不了命運,呂蒙最後還是病亡在宮殿中,享年四十二歲,一個傳奇自此畫上句號。

呂蒙將死之際,將其畢生所得的金寶享賜盡付於府藏,令家人在他命絕之日皆上還至尊,喪事務要簡約。孫權聞知此事,悲痛更甚。於是呂蒙兒子呂霸襲其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呂霸死後,其兄呂琮襲侯。琮死後,其弟呂睦嗣任。

後人評價

孫權後來對陸遜評論呂蒙時說道:“子明年輕時,我認為他只是果敢堅毅而已,等到他學問增長,運籌策略極為出奇,可說是僅次周瑜,只是言談議論時的英姿煥發比不上而已。”

陳壽也評論道:“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這段評論,也許就是陳壽將他與周瑜、魯肅並列在同傳的理由。


史鑑君


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被稱為“吳下阿蒙”,雖算不上非常聰慧的他飽讀兵法,屢建奇功。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智取荊州還有濡須會戰了。劉備借荊州,九借不換,派關羽鎮守。後來,便有非常經典的奇襲戰--白衣渡。呂蒙便是主要策劃人。眾人皆知關羽驕傲,當呂蒙假裝生病由陸遜看守陸口,關羽過於輕敵,輕兵防守荊州。後被吳軍輕車直入,智取荊州。此戰也為東吳拿下重要戰略要地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