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實意還是暗藏陰謀?

梁小勿猜


劉備審時度勢眼光獨特,其次諸葛亮是唯一 沒有其他選擇。諸葛亮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半點愧對先帝。可惜蜀國兵力太弱經濟又差,資本本來就不夠,何況還有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沒能實現統一。


東昇旭日照九州


託孤是英明之舉

劉備能戎馬一生,一身布衣,到做到皇帝。識人用人御人之術,豈敢小看?

古人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託孤,骨子裡就是希望諸葛亮放開手腳去幹。也是最英明的選擇。

1800年的古樹,現在還長在我家鄉的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內,它們可以證明。經常去武侯墓,從古到今,歷代皇帝都給諸葛亮封侯拜相,作為臣子的學習榜樣,諸葛亮的墓,從古到今也沒人去挖過,沒人去盜過。能做到如此者,非常之難。

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多人說勞民傷財,如果蜀國不打,早都亡國了。俗話說:忘戰者危,好戰者亡!但另外一個佐證了劉備託孤的英明之處,諸葛亮老人家54歲死在今天陝西寶雞五丈原,埋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中,活活累死的,操心死的。也落得千古良相的美名!

最後蜀國滅國劉嬋投降做的一個,安度餘生也不容易。樂不思蜀!

這是兩個人的明智之舉。



鼻孔不朝天


三國裡的劉備看似忠厚老實,對諸葛亮十分放心,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但實際上他真的對諸葛亮是全無保留的信任嗎?其實並不是,他還是在很多地方都對諸葛亮處處提防。

最典型的能看出劉備心眼多的例子就是,他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歷來對劉備臨死前與諸葛亮說遺言時的想法有兩種觀點。一是劉備真心的想讓賢,就是他覺得自己兒子確實不成器,劉備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希望如果自己兒子將來做不出成績的話,諸葛亮能夠自己取代他當蜀國的皇帝,劉這樣說是發自肺腑的,全部都是內心的真話,並沒有半句虛情假意或虛與委蛇在裡面。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劉備此人十分疼愛劉禪,當然想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他其實是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說諸葛在回答上稍微有一些錯誤或露出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時,就會讓他人頭落地,同時也為了逼迫他表態,讓他保證即使劉備死後也一定會對自己兒子劉禪無比的忠誠。

其實根據書中描寫的劉備那時的託孤狀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是以一個經歷了戎馬半生看透了一切的老人的身份來說的,那時候他的心是十分的淳樸素淨,只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給諸葛亮和旁邊的兒子以及蜀漢的大臣們聽。

在很久以前,劉備確實曾經考慮過要防止諸葛亮一家獨大,所以他通過在諸葛亮的旁邊安插一個人來監視他。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嚴。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想法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說他對李嚴十分尊重,李說幹啥就幹啥,從來不和他對唱反調。但是孔明也有自己的逆鱗,那就是北伐。如果李嚴一旦違反了北伐的政策的時候,諸葛亮就會不顧劉備的面子,強行對其動手。

那既然劉備對他這麼不放心,為什麼不在他旁邊安插一個更強大的阻礙呢?其實劉備也明白,現在蜀國已經完全離不開諸葛亮了,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要想讓蜀國能夠在另外兩個國家的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發展下去,必須依靠諸葛亮的才智。他這麼做無非是想避免蜀國遭到更大的內耗而已,但是他還是對孔明有所提防,所以給李嚴安排這麼一個四不像的職位。

李嚴被諸葛亮殺了之後,劉備就考慮再三。他覺得如今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這一條道路了,所以說他把一柄尚方寶劍交給了諸葛亮手上,讓自己的兒子劉禪認他為亞父。雖然說劉備在以前曾對諸葛亮有所猜忌,但臨死的時候對諸葛的確是無條件的信任,或者說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意思是說我現在已經沒有能力了,我的兒子本事也不行,我把蜀國的未來全部都交給你,你是願意忠心輔佐我兒子也好,或者願意取而代之也好,我都沒有任何意見,也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萬萬不可能在他託孤的時候在四周埋伏刀斧手的。如果說他要設計殺諸葛亮的話,那前面一直做戲有什麼意思呢?剛做完戲就把對方殺了豈不是多此一舉呢?

而且諸葛亮十分的聰慧,只要一點蛛絲馬跡都可以讓他看出很多端倪。如果說諸葛亮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將來他怎樣面對劉禪呢?他還能夠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嗎?或許本來他心裡有這個打算一直當忠臣,但知道最後件事後反而心生二心,心想我如此忠心耿耿,你卻佈局想殺我,那我就如你所願,讓我諸葛氏來當蜀國的皇帝。那劉備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個人覺得,當時的蜀漢和諸葛亮,已經誰也離不開誰了,。而且劉備分析諸葛亮是那種十分講究名譽的人。他不會冒著被天下人唾罵的風險來改朝換代。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十分的忠誠,沒有辜負他的信任,他一直以來的鞠躬盡瘁,一直北伐,最終心血耗盡,病死在五丈原這個地方。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奉獻給了劉備、奉獻給了蜀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阿輝看歷史


對於《三國演義》有所瞭解的一般都會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大事,也就是劉備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還把所有的權證都交到諸葛亮的手中。劉備曾經就三顧茅廬情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打下江山,如今又再次將兒子也交給他,難道他就如此信任他,不怕他謀反嗎?。


第一,劉備具有看人的才能, 俗話說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劉備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由於在亂世前半生中先後和公孫贊、董卓、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漢獻帝等人相處。 所以經歷了很多,也就磨練出來了識人、用人的眼光。 劉備的各個鋪作:劉、關、張、趙、諸葛等都是在戰爭中相識的。 在這些人之中,諸葛亮 是劉備的最重要的功臣,小編覺得,要是劉備連自己一直以來最重用的人都不能相信了,那麼他的國土早就不屬於自己了。


二,劉備集團中內政型人才缺乏 劉備集團在早期只有麋竺、孫乾等聊聊幾個文臣,極度缺乏戰略型謀士和內政型人才。 所以劉備寧遠得罪劉表也要在荊州大量招攬人才,諸葛亮就是這一時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出山的。 而且諸葛亮的確完美解決了劉備戰略和內政問題。 在託孤一事上除了諸葛亮,其他備選方案都風險極大。


三,諸葛亮在蜀地沒有根基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經過戰亂,諸葛氏居家難逃荊州,雖然在荊州和荊襄氏族關係錯綜複雜,但在蜀地卻是水上浮萍,沒有多少根基。 同期託孤的法正是劉備一個備選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時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僅這一點就不能讓劉備放心。


四,劉備根基尚在 劉備、曹操、孫權作為三國開國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馬氏能篡曹,是因為曹氏忠臣在前後幾次事件中被清洗殆盡,曹氏幾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劉備雖然戰敗身死,但核心班底沒有受損,完全能撐起蜀中割據的局面。


五,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對於蜀漢有著一種奇怪的喜好,對於劉備的定位也是忠厚溫和,禮賢下士。而劉備往往很出色的完成了這樣一個角色的表演,對於收買人心是運用嫻熟的了。在三讓徐州中,劉備力辭徐州牧的職位,不肯接受陶謙的讓位,最終在‘萬般無奈’下才‘勉強’接受。在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到許都後,劉備嚴厲批評了糜芳的建議,‘慷慨’的放徐庶離開,讓徐庶感動的一塌糊塗,即便是進了曹營也是一言不發。在長坂坡裡,趙雲為救阿斗殺的七進七出,劉備便當著趙雲的面將孩子摔在地上,說道“為了你,差點害我損失一員大將”。


六,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漢朝的開國將領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呢,那些事件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國家安定,邊境無事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在蜀漢後期,朝中無人,因此劉備是不可能去殺諸葛亮的,除非他想將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拱手送與魏、吳。因此小編覺得,那些所謂的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是不可能的事。

諸葛亮的拒絕真的是十分機智的,也突出了他的才高行厚。最終劉備將兒子和王朝交給諸葛亮手中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小編覺得,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的。


木札


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是摻了水分的真心實意,為何這樣說呢?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是這樣描述的:“先主病篤,託孤於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實際上劉備白帝城託孤是託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李嚴何人?與諸葛亮不同,李嚴是東州集團的代表,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李嚴是不屬於一個派系的,劉備的這一安排雖說有拉籠東州集團的意思,但同時估計還有掣肘諸葛亮的想法在裡面。託孤於兩人,而不託孤於諸葛亮一人,說明劉備對諸葛亮還是不太放心的,所以說是摻了水分的。

那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到底是不是真心實意呢?也是有的,我們首先來看看劉備臨終之前蜀漢的狀況,經過夷陵之敗,蜀漢元氣大傷。那些劉備曾經頗為倚重的謀臣武將,比如法正、劉巴、關張黃馬等都一一死去,剩下的還有點兒威望的,除了諸葛亮,就只剩趙雲、魏延了。魏延常年跟隨劉備出征,深受劉備器重,但魏延畢竟只是個行軍打仗的將領並不適合託孤,趙雲一樣。能夠擔任託孤大任的也就只剩下諸葛亮了。

更何況劉備也深知劉備集團作為外來者,蜀地人心浮動,必須要一個有治國能力的大臣穩固內部統治,遍觀蜀漢陣營,諸葛亮無疑是最合適的。所以說,劉備是隻能託孤於諸葛亮,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又想託孤於諸葛亮,但又不放心諸葛亮。於是,劉備為了以防萬一,做了兩件事:

  • 第一件便是前文提到的“摻水分”的方案;

  • 第二件便是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得那通話,什麼劉禪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話誰能信啊,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捨得拱手讓人,這明顯是激諸葛亮忠心於後主劉禪麼。

因而說,劉備白帝城託孤並沒有暗藏陰謀,只是對諸葛亮有點兒不放心罷了。


混沌聊史


我認為是暗藏陰謀。

當時孔明並不在劉備身邊,而是在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劉備真心託付,並不需要刻意把孔明調回自己身邊,只需要留下一道聖旨即可。

他之所以多了這道程序,只是為了試探孔明是否真的那麼忠誠,劉備在面見諸葛亮之前,很有可能在附近已經埋藏好了殺手,只要讓他發現諸葛亮動機不純,馬上就會下令讓這些殺手幹掉諸葛亮。

《三國志》中記錄過這對君臣之間有過特殊的溝通,劉備說孔明的才能已經足以安邦定國了,但是卻拿孔明和曹丕對比。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曹丕是怎樣的人物,那可是謀權篡位的大人物啊!曹操還在世時,雖說架空了皇帝,但是卻並沒有謀害皇帝。

可是曹丕卻比他父親更加狠心,直接殺死了漢獻帝,自己上位。在劉備眼中,自己也是漢室宗族,而蜀國也就等於是漢室皇朝的延續。

咱們再來看看劉備臨死前的安排,他讓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但是卻並沒有讓李嚴凡事聽諸葛亮的話,而是給他們分別安排了任務。諸葛亮在中央掌握朝政,李嚴就負責率領軍隊抵禦東吳和魏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嚴的手裡同樣掌握著軍政大權,他之所以這麼安排,極有可能是想要李嚴制衡孔明。要知道孔明的生活非常清廉,兩袖清風,滿心為蜀漢皇室,幾乎稱得上完美之人。

再看看李嚴,雖說能力也有,但是此人卻特別注重物質享受,和其他大臣之間經常發生口角。兩位大臣的風格相差如此之遠,自然也存在了某些意見,他這麼安排,自然不用擔心兩位大臣合謀奪取江山。

除了這一點之外,也可以從另一件事情當中分析劉備。劉封在十六歲那年過繼給了劉備,然後跟著劉備轉戰於各個戰場之間,立下了諸多戰功。在拿下了益州之後,劉封被封為了很高的官職,也可以說是一個少年英雄了。既然已經成了劉備的兒子,按理也是可以繼承劉備江山的,劉備也曾經問過臣子們的看法,可是那些老油條都不敢回答。

劉封最終被劉備定了兩項罪名而殺死,其一是孟達叛變,其二是關公在丟失荊州的時候沒有及時相助。

實際上孟達的叛變和劉封之間並沒有多大關係,劉封最多隻能算失職,完全達不到砍頭的罪名。至於救援公關一事,當時劉備自己都沒有派人救援,卻把責任推到劉封身上。

而且劉封手上的兵力並不多,還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一旦出兵援助關係,說不定不但不能成功,反而連自己也搭進去。

幾件事情加在一起,說明劉備在繼承人的人選上早就思考過了。而且自己兄弟的意思也非常明白了,再加上孔明的勸說,所以才會在劉封的犯錯程度遠不到砍頭的情況下砍了他。

諸葛亮對蜀漢的威脅程度並不亞於劉封,所以劉備在託孤事件上應該並不是真心的。他口口聲聲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卻又把兵權給了李嚴,很顯然是給諸葛亮添堵的。




生活大話家


首先說結論,是真心的。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來看。


大家都讀過他的出師表,通篇內容都是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指出不得不北伐的理由,並勸解劉禪親賢遠小,不要忘記劉備同志的遺志。我相信,如果不是諸葛亮真心為劉備、劉禪,為蜀漢朝廷著想,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


同樣,劉備如果不是真心實意將蜀漢基業託付給諸葛亮,並告誡劉禪和其他人全力配合諸葛丞相,那麼蜀漢根本不肯能以一州之地抗衡“天下十分有其九”的曹魏,以及態度曖昧,很可能背後再捅你一刀的“孫十萬”孫權,這點,一生戎馬的劉備比誰都清楚。

當時的諸葛亮集行政、軍事、人事大權於一身,“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可謂是蜀漢的“無冕之王”。說實話,歷史上任何一個在“主幼國疑”的情況下擁有這麼大權力的人,無一不篡位,無一不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他沒有,他為國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只為完成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和他的共同心願——興復漢室。

近幾年野史圈興起一股貶低劉備、諸葛亮的歪風,說他們虛偽狡詐,一個個都是玩弄權術和心術的高手,說當年劉備在後堂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諸葛亮但凡猶疑或者答應,必然衝出來將其斬首示眾,卻反而對曹操、曹丕、司馬懿等讚賞有加,以彰顯自己洞察歷史真相,品評歷史人物的獨特見解,殊不知自己心裡陰暗,則看誰都不像好人。

縱觀中國封建歷史,沒有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集團,會像蜀漢群臣那樣充滿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了。他們畢生為一個志向而共同努力,並且始終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我是@強哥說文史,一個用心講歷史的人,歡迎你的點贊評論,我們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強哥說文史


劉備託孤是個陽謀。是他那時能做到的最好的辦法了。

一、時代背景。

漢室從董卓起已經勢微,經過這麼多年的戰亂,先有曹操,後曹丕正式代漢,孫權也已經自立基本屬於不會再承認漢的正統性了。此時劉備最大的政治優勢已經沒有了,國家動亂了這麼多年,百姓也好、士族也好,對劉漢的滅亡已經接受,這就是封建統治階級最怕的民心已變。曹操為什麼掌實權那麼多年不敢自立為主,就是因為當時再怎麼亂,民心還是認為由劉姓當權是正統,其餘全是叛逆。可到劉備託孤時局已變,那劉備最大的政治倚仗——血統純正——已經不存在,此時他的後代被取代的風險性無限大。

二、肱骨全失。

關羽和張飛雖然與劉備不同姓且不存在血緣關係,但是是劉備集團除他以外最重要的力量,如果這兩位有一位還活著,可能劉備也不會這麼託孤,無論誰還活著都可能與諸葛亮互為制約,劉禪被取代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剩下的群臣之中,與諸葛亮地位相當的幾乎沒有,趙雲、馬超、黃忠之輩全不是劉備核心層人員,從能力和信任度上來講遠遠不及諸葛亮,讓這些人制約只會壞事。

三、託孤的兩層含義。

當老闆的沒有不玩權術的,蜀漢政權的狀況劉備非常清楚,從哪方面看諸葛亮都是唯一可託孤的人,如果不用他反而會使諸葛亮及其它朝臣寒心。那既然這樣就不如把戲做足,這樣可以讓諸葛亮一直念他的好,而且還會讓蜀及魏、吳的人看到,劉備是個多麼仁義的君主,這一直是劉備的人設。這也給諸葛亮套上了一個沉重的道德枷鎖,中國哲學信奉含蓄,有的事說得做不得,劉備雖然如此說,可是他如果真這麼幹會被天下人罵死,那時無論魏也好吳也好,都可以藉機替劉禪正名分而攻蜀。這是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就是無奈了,漢室的正統性已經被無限淡化,有曹丕代漢在先,那諸葛亮自立的政治障礙已經沒有,朝中又沒有權力、能力相當的人能夠制衡。那與其這樣,不如大大方方的把自己和大家陰暗面的想法公開的說出來,託孤的話裡真是隱含了劉備的良苦用心,也能深深的體現他的政治智慧。他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如果劉禪確實扶不起來,劉備已經早就將諸葛亮自立的政治道路預先鋪好,那諸葛亮萬一真有自立之心,就不用像曹丕一樣殺了他劉氏的子孫已決後患。諸葛亮不殺才能體現他禪代正統性。

劉備做為漢末唯一可以讓曹操視為同等對手的風雲人物,可不是那種只會玩表面文章的耍小聰明之人。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跟聰明人玩陰謀那隻會讓聰明人看不起,所以劉備就直接來個陽謀,讓諸葛亮無論如何做都不會有負擔和障礙。他在最後又漂亮的玩了一把馭人之術,諸葛亮雖能明白但也心懷感激,劉備這點上與他老祖劉邦一樣,善於駕馭人才,情商極高。


唐格林奇


白帝城託孤我認為是一個正面故事,後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肚。

三國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長坂坡救少主,關羽每出征張飛含淚相送,關張戰死劉備拼光家底報仇,最後也跟去了,看原著關羽即使死了後還帶陰兵相助諸葛亮!何等的忠義無雙!

劉備白帝城託孤也絕對是真心實意,哥幾個征戰一生,打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想找一個有能力的人完成大業,劉皇叔絕不是小氣之人,只是現在人心變了,不能理解,去歪曲他




招蚊強


如果你用帝王術去理解,那就是陰謀論。如果你用感情去理解,那也是真心實意。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他也沒得選。

我們來看下白帝城託孤的背景:

首先,劉備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光了蜀國的本錢。蜀國的鼎盛時期就是奪取漢中後劉備稱王,後來稱帝。加入能見好就收就不是帝王了。他帶去攻打吳國的大軍和物資可以說相當於舉全國之力。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其實攻打吳國時機和藉口以及實力都有。偏偏火候不對。三國鼎立局面從赤壁之戰架構到各自稱帝成型的幾年裡,三方勢力基本均衡,不可以有大戰。當時的蜀國應該要休養生息,穩定陣腳才行。如果非要有軍事或外交行動也應該是先把荊州奪回而不是舉國之兵遠征。此戰之後,蜀國消耗太大。

其次,我們看下白帝託孤的選擇。其實等於壓根兒沒得選。蜀國的組成是兩大部分勢力。一個來自本土,一個是劉備帶過去的團隊。能撐起大局的卻只有諸葛亮一個人。如果你想說陰謀論是諸葛亮是否自立,其實從歷史角度看也不成立。你看曹操牛吧,他自立了嘛?司馬懿牛吧?他還不是熬到底才幹了他的歷史使命?諸葛亮實際上並不服眾。至少擺不平原來四川老舊部,像劉備這樣的會以德服人的用人之人才能權衡當時的兩派。我們後來看姜維和諸葛亮的北伐就知道了,困難重重。蜀國本身就是一個天府之國,自安倒是好的,闖出去幹一方天地那時沒有的。看過中國戰爭史,你會發現即使到了民國,川軍都在內鬥。從來沒有一股四川走出的政權可以形成全國政權。

最後一點。劉備託孤大臣穩定諸葛亮,其實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孩子。阿斗扶不起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希望的是諸葛亮這幫老臣能做得到把阿斗扶起來。趙雲呢又是個直臣,五虎大將裡除了張飛和關羽,他能信得過的就黃忠了。可還是在夷陵中害了命。家屬中有能力的沒幾個,靠靡方能成事?另外,像法正這類蜀中人才也凋零了,剩下的都是想要安在自己成都窩裡的家族官員。中國的士族只認兩個理:一個是正統,源自儒家。一個是自己的家族利益,來自取士之道。曹操的九品中正當時還是人心向背但沒有跳出士族門閥。第一次給士族門閥造成影響的是科舉制度。所以,劉備知道自己下面這些人該怎麼權衡。諸葛亮是唯一能把內外都管住的人。比起其他任何人,諸葛亮最合適幫著阿斗。趙雲本身就是一個近臣5類似於皇家護衛隊隊長的職責。只是因為太直,劉備才沒放出去。五虎上將裡馬超又是投降而來,放在邊境比上陣更靠譜。蜀國是公認的三國最弱勢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悲哀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劉備是真正的帝王,臨死前把問題看得最明白。

一個死前能說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皇帝,他的託孤安排的穩穩的。帝王術不能完全以陰謀論去看待。一路創業走過來,劉皇叔和趙雲、諸葛亮這些打江山的人還是有感情的。但是皇帝始終是皇帝,家要努力保下去。他的一生喊著 恢復漢室,北伐中原。這是個旗幟也是政治資本,不能倒。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和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北伐的原因之一。

白帝託孤,看客觀事實就好。還是不要放太多感情色彩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