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噴子”的盛行——噴朝政,噴皇帝,互噴

張居正的死給萬曆帶來的是真正的親政,大權在握的他享受帝王無限榮光的同時,也被繁重的國事壓得煩惱異常。最最令人討厭的,是龐大的官員隊伍洶湧的“口水”。晚明的言官是朝廷上一道不可不看的特色風景線,他們就像是現在高水平的噴子,噴朝政,噴皇帝,更多的是互噴,以前有張居正擋著,現在萬曆只有左躲右閃地自我消化。關於這群“名嘴”,大概能算到起源於遠古,歷史悠久,而且不可或缺。下面,我們就從頭講起這些“名嘴”的點滴。

單觀有明一朝,光怪陸離而異彩紛呈,輝煌燦爛卻也飽受爭議。先說明代那十幾位性格各異的君主,他們的生活軼事被一代一代人津津樂道:宣宗鬥蛐蛐;成化戀“阿姨”;正德一生游龍戲鳳,還自封了個大將軍的名號;嘉靖痴迷悟道、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大業;萬曆大哥死活不想上班,最感興趣的就是給自己修墳墓;天啟沉浸在做木匠活的漩渦中不可自拔……似乎明朝的大部分皇帝,若讓他們選擇他們寧可做點別的什麼。這樣一個天子不敬業的朝代,卻也一步一步走過了三百年的歷程——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一方面大明天子雖然表面看起來特別不靠譜,但實際上還是一群很精明、很有心機的領導,不然在大明君主專制極盛的時代,皇帝真的啥也不管是不大可能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明代強大堅固的文官系統的支持,也就是那幫“名嘴”的作用。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官制到明代的時候就已經是很完善了,各個部門的配合使得強大的國家機器可以正常運行。

在明代,朝堂之上,那一個又一個天才的文臣都不是好惹的主,放到現在,那是各地高考狀元的水準啊!他們不僅才華橫溢,熟知理學,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驚人一致地秉承了前唐名臣魏徵大人“直言敢諫”的優良品質,大概是宋明理學的成熟教育,使他們形成了一種講政治、講正氣、講名節的官場文化,為了國家社稷敢於不顧一切諍諫與君王,且晚明更盛。這就為明朝培養了這樣一批會說、敢說、能說的“名嘴”大臣。

明朝“噴子”的盛行——噴朝政,噴皇帝,互噴


我們的萬曆皇帝受“名嘴”之折磨是十分深的,跟他自幼形成的軟弱性格也有關。他越軟,大臣們就越是“猖狂”地向他進言提議,尤其是在張居正死後,朝政變得愈發烏煙瘴氣,從“國本”之爭到萬曆“怠政”,從“三大征戰”到礦監稅使,加上後來黨爭紛起,前朝就和菜市場一樣,越吵越亂。大臣們都是有文化的“名嘴”啊,口水像箭一樣射向無辜的萬曆,挑他的各種問題,這種瘋狂的口水暴力是很可怕的,氣死人還不償命。有人可能會說,萬曆是皇帝啊,幹嗎不使用權力,靠暴力使他們強行閉嘴呢?第一,萬曆,他是位有素質的領導,從小張居正教得很到位,不可做暴君以塞忠諫之路也。第二,就算使用暴力這些大臣也不怕,這些“名嘴”會無所畏懼地前仆後繼,他們維護正義的精神是很執著的,最終倒黴的還是萬曆。皇帝很鬱悶,但是沒辦法。

大明臣子有這樣無下限嘮叨皇帝的勇氣是有制度保障的,那就是發展完備的言官制度。記得我學明史政治部分的時候,關於言官的制度就有好幾十頁。“言官”,顧名思義就是靠“言”為主要職責的官員,他們負責監察、上書提議,說白了也就是挑毛病的。明朝的言官主要是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御史主要負責的是監督官員、機構、一般決策等,監督範圍較廣,面大。六科給事中則是專門針對六部監督,專業性強一些,不過在實際工作中二者常有交叉,也沒太大分別。御史同時要負責監察地方,又被叫作“道官”,六科主管六部,也就是中央的監察,還有,給事中有封駁的權力可以否認皇帝的決策,又叫作“科臣”,我們通常知道的言官又稱為“科道”就是這麼來的。這麼強大的言官制度是怎麼出爐的呢?是明代開國老祖朱元璋在對前朝的監察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後,創立出的,這位苦心孤詣的老祖廢了丞相大權獨攬,可以專制的同時卻導致一旦皇帝決策失誤會使大政方針錯誤,他不可能保證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和他一樣宵衣旰食雄才大略,所以創立了這樣的言官制度,鼓勵大臣們直言進諫,哪怕皇帝笨,廣大的輔佐隊伍也會幫他調整好路線,畢竟人多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嘛,保證皇帝若有錯誤了能及時糾正。他還不放心,又立了《祖訓》,告誡後代不可隨意處死言官,這個力量是很大的,理論上言官可以大膽地抱著《祖訓》向皇上進諫。

明朝“噴子”的盛行——噴朝政,噴皇帝,互噴


除了客觀條件的保證,明代官員還有主觀因素的動力,那就是明朝那個時代十分講求的“氣節”“名譽”。宋明理學在那個時代已達到鼎盛,靠科舉走上官位的學子們,自然是受這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氣留清風”思想的薰陶很深,這些明朝“名嘴”,現在看來一些行為似乎有些迂腐愚蠢,也有意見錯誤的給朝政添亂,而且真的讓萬歲爺很火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氣有浩然,正義十足。單論精神,我個人倒十分欽佩明代這士氣之盛、死節之盛的風貌。他們不怕受罰,不怕丟官,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去維護內心執念的“正義”,著名的廉官于謙就曾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句作誓死的捍衛。這些官員,他們執著倔強得驚人,卻真的以一身不可磨滅的浩然之氣領銜著華夏民族特有的氣節,在青史上畫下一筆氣貫長虹的精神曲線。

不過,凡事都要一分為二看待,除卻“名嘴”們剛正不阿的精神值得稱讚,我們還是要回過頭思考這些同志的行為對本職工作有沒有意義。所有倔巴的“名嘴”都是海瑞和于謙嗎?當然不可能!有些官員正直是正直,忠心是忠心,但他處事能力有限,拼命主張的玩意壓根就是錯的,他們的堅持只會給國家帶來麻煩。更有甚者,當忠諫之道被廣為傳頌,時間長了就會不可避免地“變味”,大家開始以敢罵高官、敢斥皇帝為榮,至於為什麼罵、提的什麼建議那就是次要了。此類沽名釣譽之輩,在今天一些單位也不乏,為了在領導面前多露一把臉,每天去說點有的沒的,寫幾個等同於廢話的提議。試想萬曆的朝堂上站著一大群這樣的“名嘴”,就像現在網上的“噴子”,但他們是文化程度很高的“噴子”,是現實生活中眼前的“噴子”,訓你夾槍帶棒不帶髒字卻直踹心窩,皇帝怎能不煩!怨不得崇禎帝在亡國的最後時刻,寫下一句“文臣個個可殺”——是有多怨憤啊!“名嘴”們的口水化作萬曆心底的苦水,憋著倒不出去。

這大概是萬曆一輩子最大的噩夢吧,他本身就怠懶,貪圖享受,性子又內斂深沉,在平日受了文官們不少的欺負,就是有過一絲勵精圖治的決心,也能被大臣們攪和得瞬間消失。有人說萬曆的荒誕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在名嘴的騷擾中失望透頂,應該也有一部分原因。

明朝“噴子”的盛行——噴朝政,噴皇帝,互噴


憋在肚子裡的苦水得發洩啊,前朝行不通,那就去後宮吧。接下來,咱們就來瞧瞧萬曆大人的後宮生活,在宮闈脂粉間,他能找到放鬆的出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