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以史為鑑不僅可以使人明瞭興衰更替的變化原因,還對當今時代的居安思危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明清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兩個封建朝代,其領土構成和地緣關係對現在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明朝國土面積不如清朝的大,但其地緣威脅和歷史發展狀況與清朝有很多相似之處,為此我們以明朝為例,就明朝所面臨的地緣挑戰展開分析。

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明朝著名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心學創始人王陽明曾經說過“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陽明先生所指的四處地點分別是: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薊州(今河北薊州),遼東(今遼寧省大部)。由於明朝大部分時間定都北京,這四處地方對於明朝通知來說可謂是重中之重。

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之後出師北伐,統一中原大部,將蒙古人趕回了大漠之中。元朝的皇室被趕走了,但並沒有被消滅。相對於大明王朝,蒙古人始終是朱家天下的心頭大患,時不時南下搶劫、殺人放火之類的,這讓明朝很頭疼。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逐漸將都城遷到北京,達到”天子守國門“的效果。出於地理位置接近,對蒙古部落的打擊更加方便,這樣做也造成了另一個隱患:在無法保證後代都像自己一樣勇猛,後代就處於危險之中。

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率軍討伐蒙古瓦剌部,計劃從大同(距離蒙古邊境很近)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得到瓦剌已經準備好的消息之後,明英宗改變行軍路線計劃從居庸關回京,就在回京途中遭遇瓦剌伏擊,明軍大敗,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大同、宣府接連失守。明朝北部邊防被撕裂,瓦剌太師也先帶著肉票朱祁鎮嚮明朝敲詐勒索,北京保衛戰爆發。

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大明朝第一次亡國危機起自土木之變,這也驗證了大同、宣府、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如果守不住,大明的天子之都就岌岌可危了。至於遼東,則是明朝的夢魘。自古以來,遼東地區就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區,讓中原王朝很是不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佔據遼東進而南下入主中原,宋朝時遼東地區先是遼國人佔據繼而更換金國人主宰,對中原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明朝立國之後,遼東地區出於幾個明朝強勢皇帝的引導,倒也服從管理。但自萬曆皇帝怠政之後,遼東地區的李成梁縱容了女真人努爾哈赤的崛起,逐步統一遼東,在李成梁死後沒幾年即宣佈反叛明朝,薩爾滸一戰大敗明軍,明朝的喪鐘就此敲響。此後,多數猛人牛人收復遼東,因為各種原因,都遭到失敗。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過寧遠,帶兵直達北京城、在薊州、通州、遵化等地與明軍交戰,製造了己巳之變,導致崇禎皇帝自斷臂膀,殺掉袁崇煥,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直到1644明朝大一統的終結。

明朝有四處險要之地,若失守國家必亡,準確應驗,現在仍值得借鑑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明朝盛世轉折始自大同、宣府等地的失陷,衰亡自遼東的失手、薊州的交戰。二百多年後,宣府、大同、薊州等地略顯安穩,遼東卻讓清朝痛不欲生。此地清軍與日軍交戰,節節敗退,導致日軍長驅直入,釀成了著名的旅順大屠殺,清政府被迫與日本媾和,簽訂賣國條約。又過了三十多年,還是在遼東,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14年抗日戰爭的序幕。遼東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除了以上四地,中國的險要位置還有很多,以後再與大家細細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