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西湖三傑"嗎?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導語: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杭州自古聞名天下。西湖秀麗的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但是不少遊客也會感到詫異,這裡不僅有聞名遐邇的"西湖十景",還有零落散佈的古墓,這些墓的主人到底是誰,他們有何故事,常眠湖畔,可有一縷情思遺存?

"生於斯,長於斯,歿於斯,葬於斯"的蘇小小,基本上可與"永鎮雷鋒"的白素貞一起,成為西湖的代言人,她身前命途多舛,遭人遺棄,死後卻成為文人墨客的“夢中女神”。

西湖的靈異,不僅吸引了佳人,還吸引了才子。隱士林逋,居於孤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留下不少關於西湖的詩作,死後得葬於此,真是"梅花已老亭空鶴.處士長留山不孤"。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杭州西湖

除了婉約之美,西湖之畔,亦有陽剛之氣。被並譽為"西湖三傑"的岳飛、于謙、張蒼水,生得偉岸,死得壯烈,相伴湖山,憂天下興亡,受後人追仰。

此外,"浙東三俠"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的事蹟,同樣驚天地,泣鬼神,憑弔他們的墓塋,浩然正氣,油然而升。

西湖之畔,長眠之人,既有名將英雄、志士先烈,亦有學術精英、名臣名人。

西湖墓主人這種"兒女"和"英雄"的結合方式,被清人周馥在詩中總結為:" 嶽王墳上柏蒼蒼,蘇小墳前幾綠楊。兒女英雄各千古,多他裙屐熱心香。"

千百年間,兒女英雄,埋骨湖畔,為西湖增添了別樣的文化色彩。他們與湖山同在,與湖山同輝,成為西湖文化內涵的另一側面。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一、"西湖兒女":蘇小小、武松、林逋

1."西泠埋骨應無憾,贏得千秋弔古情"——"西湖美人"蘇小小

西泠橋邊的蘇小小墓,可謂西湖一個顯著標志。

蘇小小,究竟為何人?南朝徐陵編纂的《玉臺新詠》裡,收錄了一首《錢塘蘇小歌》: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西陵,即今西泠橋畔,後人改"陵"為"泠",後世聞名的西泠印社,也來源於此。關於蘇小小的身世來歷,眾說紛紜。

唐《吳地記》稱"嘉興縣前有晉妓蘇小小墓",而北宋《樂府廣題》裡,蘇小小卻成為"錢唐名倡(娼)也,蓋南齊時人"。

因嘉興境內並沒有蘇小小墓穴,西湖邊卻有錢塘名妓長眠,後人就選擇性地相信了蘇小小就是南齊時的錢塘名妓。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蘇小小

杭州西湖,歷來盛產才子佳人。蘇小小才情貌並著,本應花好月圓,卻遇人不淑,遭始亂終棄,對人生與愛情失望至極,放縱聲色,孤寂而終,可謂一段哀情。

杭州因白居易、蘇東坡的先後到來,聲名日盛。這兩位大家,一個在唐,一個在宋,卻都極其酷愛錢塘風物、西湖景緻,留詩題記,不亦樂乎。

白太守尤其喜愛蘇小小,在他眼中,蘇小小那螢孤墳,風流悽美,在他心目中,蘇小小追求愛情,魅力無窮,超越了其真實身份,可與伍子胥相提並論。

在《錢塘春望》裡,蘇小小的西陵,藏著杭州的春天。在詩人的眼中,江南最美不過蘇杭,而蘇杭的美人,無過西施與蘇小小。

《錢塘春望》(唐,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在《楊柳枝》裡,白居易把蘇小小比作西施,在他看來,小小有情有義,比之西施,更勝一籌。

《楊柳枝》(唐,白居易)


蘇州楊柳任君誇,

更有錢塘勝館娃。

若解多情尋小小,

綠楊深處是蘇家。

傳說中,對於負心人阮鬱,蘇小小是動了真情的,阮郎走後,茶飯不思,日漸憔悴。阮鬱在京城,背棄盟約,樂不思蜀。

"惟願埋骨西泠"是蘇小小的遺願。小小逝去,書生鮑仁金榜題名,感念其資助之恩,將其葬於西泠橋畔。可憐一縷孤魂,香消玉殞,而她心中的阮郎,卻是再也沒有回來過。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唐人張祜,聽聞蘇小小的故事,感懷至深,一連寫下了三首《蘇小小歌》。而另一位才子李賀,聽到這一故事,也感懷落墨,但他寫的不是"歌",而是《墓》:

《墓》(唐,李賀)


幽蘭露,如啼眼。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

風為裳,水為珮。

油壁車,夕相待。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白居易筆下的"春藏柳色",在李賀眼裡,卻只是一幅"西陵下,風吹雨"的殘景,憂傷的詩人眼中只有滿目的悽清與孤冷。

隨著時間的推移,"錢塘名妓"蘇小小,已經幻化為一個文化符號。成為封建社會人性極端壓抑之下,人們對美、對愛執著追求的象徵。

五代初年的羅隱,懷才不遇,屢試不第,借《蘇小小墓》來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悲憤:

《蘇小小墓》(五代,羅隱)


魂兮槜李城,猶未有人耕。

好月當年事,殘花觸處情。

向誰曾豔冶,隨分得聲名。

應侍吳王宴,蘭橈暗送迎。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宋以後,蘇小小的故事被賦予了更多的色彩。

司馬槱知杭州,忽一日,夜夢一錢塘女子,唱誦一曲《黃金縷》,民間便認為,司馬太守見到了蘇小小。

《黃金縷》(北宋,司馬槱)


妾本錢塘江上住。

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

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

斜插犀梳雲半吐,

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

望斷行雲無覓處,夢迴明月生南浦。

北宋末年陸蒙老的《蘇小小墓》中,蘇小小的死,加入了神話元素:

《蘇小小墓》(北宋,陸蒙老)


瑤臺歸去鶴空還,

一曲霓裳落世間。

秋雨幾番黃葉落,

朝雲應欠到香山。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身在昭慶寺,心繫小小墓,為其墓邊的湖光山色深深陶醉:

《昭慶寺》(明,湯顯祖)


曉風疏雨帶雲陰,

翠黛輕衫湖水心。

一曲渭城底春色,

西泠橋畔落花深。

清代朱彝尊眼裡的蘇小小,看起來更為符合《梁祝》裡祝英臺求學時的歡愉場景:

《蘇小小墓》(清,朱彝尊)


小溪澄,小橋橫,小小墳前松柏聲。

碧雲停,碧雲停,凝想往時,香車油壁輕。

溪流飛遍紅襟鳥,橋頭生遍紅心草。

雨初晴,雨初晴,寒食落花,青驄不忍行。

南朝至清代,蘇小小穿越時空,成為追求自由與愛情的象徵,成為文人墨客傾訴自我的載體。而人們心中的蘇小小,卻又迥然不同、天淵有別,可謂是"一百個文人筆下,便有一百個蘇小小"。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唐代宗大曆年間,久居長安的韓翃與友人依依惜別,想起杭州美景,離愁煙消雲散,當即提筆寫下《送王少府歸杭州》。

《送王少府歸杭州》(唐,韓翃)


歸舟一路轉青苹,更欲隨潮向富春。

吳郡陸機稱地主,錢塘蘇小是鄉親。

葛花滿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贈人。

早晚重過魚浦宿,遙憐佳句篋中新。

一千年後,袁枚居於隨園,一是興起,刻了一方印章,章字為"錢塘蘇小是鄉親",並在自己的詩集上使用。一位保守的尚書大人見到,十分不悅,不依不饒。

袁枚正色道:"公以為此印不倫耶?在今日觀,自然公官一品,蘇小賤矣。誠恐百年以後,人但知有蘇小,不復知有公也!"

今天看來,袁枚果然說對了。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蘇小小墓

2."自信一身能殺虎,浪言三碗不過岡"——"打虎英雄"武松

《水滸傳》有詩云:


延士聲華似孟嘗,有如東閣納賢良。

武松雄猛千夫懼,柴進風流四海揚。

自信一身能殺虎,浪言三碗不過岡。

報兄誅嫂真奇特,贏得高名萬古香。

武松之墓,距蘇小小墓不遠處。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戶曉。傳言武松暮年,在杭州出家,卒於杭州,葬於杭州。

有一說,武松墓原在六和塔附近,民國時期,上海杜月笙將其遷至此處,這也算是一段"佳話"。

武松是施耐庵《水滸傳》中重要人物,因排行為二,又名"武二郎"。在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死一隻吊睛白額虎,這就是“武松打虎"故事的來源。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武松墓

為替兄長武大郎報仇,武松殺死西門慶與潘金蓮、血濺鴛鴦樓之後,改作頭陀打扮,躲避官府抓捕,人稱"行者武松"。

此後,與魯智深等人聚義二龍山。三山聚義時,又歸順梁山,成為十大步軍頭領之一,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排名十四。

隨宋江受朝廷招安後,出征遼國。在征討方臘時,武松痛失左臂。被封為清忠祖師。晚年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壽元八十。

武松在古今戲曲、文藝作品中,一直是忠義英雄,被廣為演繹與傳誦。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武松打虎

3."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梅妻鶴子"林逋

《小隱自題》(宋,林逋)


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餘。

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

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後人又稱和靖先生、林和靖,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林逋刻苦好學,知識淵博,但因性情孤傲,喜歡恬淡,一直不願入仕,漫遊山水之間,隱居西湖之中,終結廬於孤山。

平素喜歡駕著小舟去西湖邊各寺廟尋訪,與高僧詩友交遊相談。有客人到訪,門童放飛白鶴,他見到鶴起,就乘舟回來。

林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作詩從不留存詩稿,邊寫邊棄,終生不做官不娶妻,只喜愛種梅花養白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天聖六年(1028年),林逋去世,其侄子朝散大夫林彰、盈州令林彬到杭州為其治喪。

最終,得到宋仁宗賜諡"和靖"。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二、"西湖三傑":岳飛、于謙、張煌言

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抗金英雄"岳飛

西湖北山路上的嶽王廟,是南宋名將岳飛的墓地。岳飛一生忠烈,卻被奸人所害,慘死風波亭,後人建廟紀念,岳飛墓就此莊嚴屹立於西子湖畔。

《滿江紅.寫懷》(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1103年—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有《嶽武穆集》傳世。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嶽王廟

岳母刺字的故事,代代流傳。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世人敬仰。

千古絕唱《滿江紅》是其出師北伐、壯志未酬時,懷著悲憤的心情下寫的,至今讀來,朗朗上口,振奮人心,不愧千古佳作。

岳飛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有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評。岳飛揮師北伐,大敗金軍,本欲乘勝追擊,不料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將其召回。

紹興十一年(1142年),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害死。至宋孝宗時,方得以昭雪,諡號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

最終,岳飛得到了宋朝武將的至高榮譽,改諡忠武。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嶽王廟

2.“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救世宰相”于謙

《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因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明朝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有《於忠肅集》傳世。

前期因參與平定朱高煦謀反,深得明宣宗器重,出任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性情耿直,得罪權臣下獄,釋放後,任兵部侍郎。

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于謙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力排南遷之議,固守京師,擁立朱祁鈺即位。北京保衛戰,可謂于謙一生的高光時刻。

瓦剌兵逼京師,于謙退敵有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最終被迫議和,釋放英宗。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北京保衛戰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陷於謙謀逆,致其含冤遇害。

其實英宗歸來,于謙就必死無疑。在英宗看來,自己被俘以後,臣子們不想辦法和談營救,還把自己的弟弟搬出來,是大不敬,而於謙就是罪魁禍首。

《明史·于謙傳》中記載,于謙去世以後,都督同知陳逵深秘密將其遺骸收殮起來,安葬於京城西面。傳記中卻未曾提及如何遷移至杭州,此事足令史學家困惑,但民間卻有許多關於“于謙遺骸扶歸杭州”的說法。

明憲宗時,于謙終於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如果沒有于謙,大明可能就此滅亡,因此,人稱其為“救世宰相”。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于謙

3."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抗清英雄"張煌言

《絕命詩》(明,張煌言)


我年適五九,

復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

成仁萬事畢。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明儒將、詩人,抗清英雄。所作詩文多為反映軍旅生涯,憂國憂民,質樸悲壯。有《張蒼水集》傳世。

明末之際,張煌言在東南沿海及長江下游地區奉明魯王監國,聯合江南義、鄭成功部隊抗擊清兵,兵敗後隱居。

心知迴天無力,張煌言早做好了必死的準備。他遣散軍隊,領十數人居於舟山懸岙,每日“寒蘆瑟瑟秋張樂,宿火熒熒夜讀書”,後遭叛徒出賣被俘。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張煌言

面對清廷的威逼利誘,張煌言寧死不降,康熙三年(1664),在杭州被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這樣的英烈,足以令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之流羞愧自絕。

就在張煌言就義前三天,其夫人、兒子均已遇害。因同情英雄拋屍荒野,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石和尚”超直,冒死為其收屍,並在紀五昌等同鄉、張仲嘉等義友資助下,在南屏山北麓將其安葬。

大學者黃宗羲為其撰寫了《張公墓誌銘》。

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張煌言與鄭成功

三、"浙東三俠":徐錫麟、秋瑾、陶成章

1."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為國赴死"徐錫麟

《出塞》(近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屍還。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紹興府山陰東浦鎮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曾擔任過紹興府學堂教師、副監督。後赴日本,因緣際會,結識陶成章、龔寶銓,深受其影響,積極參加營救章炳麟的活動。回國後在紹興創設書局,傳播新譯書報,宣傳反清思想。

1904年起,在上海加入光復會,在紹興創立體育會、大通學堂,赴日本學軍,任武備學堂副總辦、安徽巡警學堂會辦。

1906年春,徐錫麟"曾出山海關至奉天、吉林,再經西北諸省邊疆而歸。"

《出塞》這首詩,正是這次遊歷時所作,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豪邁、雄渾、沉厚的風格,短短28字,抒發了為國赴死的堅定決心。

1907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在安慶起義,攻佔軍械所,交鋒之後,失敗被捕,慷慨就義。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徐錫麟

2."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淨土"——"鑑湖女俠"秋瑾

《絕命詞》·(近代,秋瑾)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

日暮途窮,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

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淨土;手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倫歌。

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

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

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號競雄,自號鑑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終其一生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其精於詩詞,著作輯錄有《秋瑾詩詞》《秋瑾集》等數種。

秋瑾年輕時,因承家命,嫁與富紳子弟,夫妻不睦,志向不同,無共同語言。婚後隨丈夫王廷鈞寄居北京,親眼目睹了朝廷的極端腐敗,立志救國於水火。

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與陳擷芬、劉道一等成立“共愛會”、“十人會”,創辦《白話報》,提倡男女平等,宣揚推翻滿清。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秋瑾

回國後,結識蔡元培、徐錫麟,加入光復會。此後,加入同盟會。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接受安置留日學生。創辦《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

身為女子,胸懷大志,與徐錫麟分頭準備於、浙皖舉事,被推舉為大通學堂督辦,因事洩被捕,在紹興從容就義。

雖在《絕命詩》中留下“不須三尺孤墳”的遺言,但仍有友人偷偷將其屍收殮,葬於西泠橋畔。

1912年,孫中山祭秋瑾墓,寫下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16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再赴秋瑾墓憑弔,感嘆到:

"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不忘。"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孫中山題字

3."皖變是先驅,九死完成光復志"——"皖變先驅"陶成章

皖變是先驅,九死完成光復志;

越賢為傑出,萬流憑弔廣慈魂。

陶成章(1878年-1912年),字煥卿,號陶耳山人,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陶成章一貫主張反清復漢,為推翻清王朝統治,身先士卒,不惜代價,兩次赴京刺殺慈禧太后,均未成功。後東渡日本學習軍事,歸國後,積極參與革命,"四至杭州而不歸",奔走各地聯絡革命志士。

光緒三十年(1904年)起,與龔寶銓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杭州光復,陶成章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總參議。

中華民國成立後,因功績卓著,陶成章被推舉為浙江都督,但其不計名利,力辭官職。積極準備北伐,設“北伐籌餉局”、“光復軍司令部”,親任總司令。

後來,因陳其美欲入主浙江,陶成章在浙江威信過高,陳因妒生恨,指使蔣介石殺害陶成章。1912年,陶成章被蔣介石及陶成章身邊叛徒王竹卿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上海4000餘人參加了其祭典。

"皖變是先驅,九死完成光復志;越賢為傑出,萬流憑弔廣慈魂。"這是陶成章墓前輓聯,表達了後人對其無限的追思與敬仰。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陶成章

結語:

杭州西湖之畔,還有很多名人墓,一共130多座。如章太炎、沈括、瞿鴻機、司徒雷登等也長眠於此,他們的故事同樣動人。

一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一個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有這麼多的名人墓,的確十分獨特,環顧中國,甚至世界,亦是絕無僅有。

自古以來,中國人喜歡把自己或自己敬重之人安葬在風景秀美且風水較好的地方,這確實是一種世代傳承的文化現象。

杭州秀麗的西湖景色,得天獨厚,悠久的歷史積澱,富於寄託,所以才有瞭如今古墓林立、景墓相融的奇特現象。

當我們訪問這些長眠西湖之人的過往時,被千百年來一樁樁、一件件名人逸事、英雄傳說所震撼。西湖的美,配得上他們的好,他們的好,更襯出西湖之美。

研究西湖名人墓,回顧一段段歷史,發掘一場場文化,浮想聯翩,無盡感慨。就讓我們在這些“詩、詞、聯”中,靜靜地去追憶那些長眠於西湖邊的“兒女英雄”吧。

去“詩、詞、聯”裡,尋訪西湖邊長眠之人:你知道


作者簡介:千雨千江月,生於風花雪月,長於濛濛煙雨,居於滿城繁花。酷愛散文、詩歌、賞析,在時光書箋中,品茶,品書,品樂,品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