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隱身戰略轟炸機:播撒死亡恐怖的“幽靈”,比我軍轟20如何呢

近年來,關於我國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的討論一直維持著極高的熱度,隨著轟-20的即將面世,曾經帶給世界人民無限恐怖近年來卻又鮮有聽聞的第一款隱形戰略轟炸機B-2"幽靈"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今天筆者就帶大家回顧一下“幽靈”的前世今生。

B-2隱身戰略轟炸機:播撒死亡恐怖的“幽靈”,比我軍轟20如何呢

雲層上的幽靈

1、研發背景:

二十世紀70年代,美蘇對峙,冷戰正酣,為了突破前蘇聯由海量中遠程防空導彈和高空高速攔截機構建的堪稱完美的國土防空體系,維持自身在核戰爭中的優勢,美國空軍提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旨在研製一款強調隱身突防的新型戰略轟炸機。

最終該項目由諾斯洛普/波音團隊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參與研製生產,從1997年首機AV-1“美利堅幽靈號”到AV-21“路易斯安納幽靈號”,原本計劃建造165架的“幽靈”由於過於昂貴的價格(單價24億美元)和冷戰的結束,最終只建造了21架,其中AV-12“堪薩斯幽靈號”已於2008年2月2日失事墜毀,其餘20架均在現役,主要部署在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

2、技術特點:

由於採用飛翼設計,取消了垂尾和方向舵,使得整機未來感十足,像極了科幻電影裡的星際戰機,因此“幽靈”從誕生之初就被冠以了“外星黑科技”的名號。

B-2的平面圖輪廓由12根互相平行的直線組成,機翼前緣與機翼後緣和另一側的翼尖平行。飛機的中間部位隆起以容納座艙、彈艙和電子設備。中央機身兩側的隆起是發動機艙,鋸齒狀進氣口布置在飛翼背部,每個發動機艙內安裝兩臺無加力渦扇發動機。翼尖並不是平行於氣流方向,而是進行了切尖以平行於另側機翼前緣,除了翼尖外,整個外翼段沒有錐度,都為等弦長機翼。機身尾部後緣為W形鋸齒狀,邊緣也與兩側機翼前緣平行。由於飛翼的機翼前緣在機身之前,為了使氣動中心靠近重心,也需要將機翼後掠。

B-2隱身戰略轟炸機:播撒死亡恐怖的“幽靈”,比我軍轟20如何呢

幽靈的黑科技

作為立身之本的隱身能力,“幽靈 ”的隱身並非僅侷限於雷達偵測層面,也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使受到偵測與鎖定的可能降到最低。且機體大多都是由複合材料所製造,以達成高強度與低重量的要求,同時複合材料也可以吸收大部分的雷達訊號,使其雷達截面積降低至極低的程度。一般認為,B-2轟炸機的最大雷達截面積僅為0.1m。不僅如此,獨特的外形設計也賦予了“幽靈”極低的可視度,使它能安全地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

作為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幽靈”同樣也擁有一顆強勁的心臟,4臺單臺最大推力17,300 lbf(77 kN)的GE F118-110非加力渦扇發動機為它提供了170600公斤的最大起飛重量、0.85馬赫的巡航速度、0.95馬赫的最大速度、11,100 公里的最大航程以及23000千克的有效載荷,使其成為了真正的播撒死亡恐怖的“幽靈”!

B-2隱身戰略轟炸機:播撒死亡恐怖的“幽靈”,比我軍轟20如何呢

深藍天空下的幽靈


3、作戰記錄:

1999年科索沃戰爭是“幽靈”服役10年後首次投入實戰,此後就發生了北約轟炸我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事件,事件中投向我大使館的三枚JDAM(精確制導炸彈)即為“幽靈”所放,該事件導致中美關係驟然惡化,最終以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親自道歉而告終,同時北約也對事件中的受害者給予了應得的經濟補償。

2003年年伊拉克戰爭中也有“幽靈”的身影浮現,一架B-2在3月28日晚投放了兩顆2130千克的新型EGBU-28制導炸彈,炸燬了巴格達市內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個通訊塔,同時這也是這是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的最大的炸彈。

除此之外,服役30年的B-2“幽靈”再無其他戰績流傳於世。究其原因,除了其隱身性能超越時代鮮少被發現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隨著蘇聯的解體,放眼全球美國的區域衝突中再無值得“幽靈”出手的對手了吧。當然,其過於昂貴的造價和“嬌貴”的隱身塗層恐怕也是美軍輕易不動用B-2出手的一個理由。畢竟所謂戰略轟炸機,戰略核威懾才是重中之重。

B-2“幽靈”從誕生之初就站在了世界之巔,成為了美國手中威凌世界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之後經過了一系列現代化系統改進,如今更是無可匹敵,現在只希望我們轟-20服役以後憑藉後發優勢能夠與之相抗衡,成為守衛祖國安全的國之重器!

B-2隱身戰略轟炸機:播撒死亡恐怖的“幽靈”,比我軍轟20如何呢

夜幕下的幽靈

PS:筆者主頁有美軍內部B-2訓練的視頻,包括起飛降落、空中加油、地勤維護等全過程,感興趣的軍迷朋友可以前往觀看,近距離感受“幽靈”的風采,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