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年俗,隨著大年初一、二、三的度過,已經慢慢的變少,並且許多年俗都重複出現,只是哪一天去做的問題。

雖說過年是到正月十九才正式結束,但實際上過了大年初三便已經結束了。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不管多少天的假期,剩下的幾天裡大家關注的重點已經不是年俗,而是單純的吃喝玩樂與新一年的工作。

吃,誰都離不開,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歷史悠久,影響力巨大,不管哪國人,只要來到中國,必被中國美食吸引,無不讚嘆中國的飲食文化。

過年,總是離不開吃,雞鴨魚肉海鮮等,各種地方特色的美食,滿足了我們的食慾。

過年,吃有講究,菜要多,還要寓意吉祥,所以樣式也就很多了,三五個人,都要擺上十多個菜。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由於親戚多,每餐都要上新菜。

因此,剩菜不少,

由於冬天天氣冷,菜不易壞,也就放在那裡了。

初一到初三,親戚也都走的差不多了,所以大年初四該處理剩菜了,也就有了大年初四與吃有關的一件事,也算年俗。

當然,除去“吃”,還有別的事情,書生逐一聊聊。

一、吃

什麼是文化?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說“大年初四吃剩菜”,這是沒文化,還不好聽,體現不出是什麼年俗。

說“大年初四吃折籮”,這是有文化,好聽且高大上,能體現年俗。

你還真別笑,這就是事實,就像你去旅遊,看到層巒疊嶂的山川,隨口來一句“山真是好看”,這就是沒文化,來上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是有文化了。

當然,古人隨處題詩,那叫文人墨客,你也會作詩?那先成為知名詩人再說吧。

“吃折籮”,就是吃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的剩菜剩飯,沒什麼好解釋的。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當然,這樣的習俗在北方比較多。

有些人一聽到吃剩菜剩飯,就會理解為北方窮人這樣做,真是窮人家的專屬?當然不是,有錢人也可能吃,很多有錢人也是節儉的。

“吃折籮”,體現的是勤儉節約。

不管上了多少菜,親戚吃剩下的菜也不會太多,所以有些菜扔掉也不可惜。

可正是有些扔掉都不可惜的菜,還是被勤儉節約的人們倒在一起,等到大年初四吃掉。

“吃折籮”,不管是哪個地方的習俗,都是值得提倡的。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這也是書生為何過年一直跟大家說年俗的原因,年俗不是迷信,很多都與大家的生活有關,年俗看似高高在上,其實很接地氣,都是千百年來古人根據實際情況總結而來,都是古人的智慧。

至於神話,書生認為並不是古人迷信,而是古人清楚大家相信鬼神之說,為了把好的傳統傳承下去,故而編出了神話故事,藉著大家對神的敬畏之心,接受那些好的習慣,並傳承下去。

勤儉持家是美德,我們應該提倡,所以不管你那裡有沒有這樣的年俗,只要剩菜衛生,都可以吃掉,不要浪費,要節約。

二、扔窮

打掃屋子,將垃圾集中起來,準備“扔窮”。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注意,這是準備,今天還不能扔,要等到明天。

三、接財神

財神有九位,所以過年接財神的時間就有了差別,大年初二、大年初四、大年初五、大年初七等,都是接財神的日子。

放心,接不錯,也都能接到,九位財神,指不定就讓你接到哪一位了,只要是財神就行了。

財神爺的事情,書生單寫了一篇,大家可以看書生今天的另外一篇。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早期,大年初四接的是五路神,後來因財神也有五路財神一說,慢慢的演變成了接五路財神。

演變就演變吧,既然已經成為習俗,那大家就去接吧。

對年俗敬,沒錯。

四、接神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因此年俗也有很大的差異。

有些地區認為大年初四是諸神回到下界的日子,所以大家要趕早去接,也就有了接神的說法。

還有迎灶神的說法,說大年初四,灶神點戶口,家人要留在家裡,還要備上供品,燒紙錢放鞭炮等。

有些年俗,書生建議大家看看就好,增長知識,沒必要照著去做,過好本地的年俗就行了。

說在最後:


大年初四,年俗不少,最有意義的竟是吃

年前,書生跟大家說過,年俗是環環相扣的,小年祭灶神,臘月二十五玉皇大帝就查察人間了,人們吃豆腐渣以示清貧,讓玉帝多賜福,玉帝前腳走,後腳大家就開始割肉了(臘月二十六)……。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等,也都一樣,前三天沒空吃剩菜,初四就要吃了;前三天沒空打掃衛生,初四就要打掃了,等等。

年俗,都是接地氣兒的,都是古人的智慧。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