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的精神是炎黄精神、华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龙文化已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陪伴着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直到今天。龙已历经沧桑数千年,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兴盛衰弱。数千年来,龙文化已刻在中国文化大柱上,浸染着所有中国人的灵魂。龙文化的兼容并包、天人合一、团结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在历经岁月洗炼后已成为了重要的民族精神。

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一、以中国龙为代表的东方龙形象

龙的崇拜最初是原始人将龙尊奉为氏族图腾,它们各自主宰一方,为人类抵挡无法抗拒的灾难,掌控世间命运。夏朝,龙被镶嵌在国君佩戴的绿松石青铜牌饰上,从此被赋予了高贵地位和权利。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发生了演变,头上生出双角、身体生出四肢,成为既能腾云驾雾、遨游水中,又能奔跑如飞的神兽。至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史称“河蛟之子”,这一故事对后世平民出身的君王颇有影响,表示“龙种”非凡,命中注定坐龙庭,正式确定了龙是至高至尊的皇权象征。东汉时龙是东方之神东王公的坐驾,从此,龙又成了上天保佑的象征。汉代以后,龙被皇家垄断起来,正式成为皇帝的标志。唐宋以至明清,历代朝廷为了树立帝王至高至尊的地位,巩固皇权,对龙的依赖日益加剧,从皇宫建筑到皇帝的衣、食、住、行,处处可见龙的形象。不仅中原皇帝如此,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纷纷仿效,以此表示自己也是真龙天子。元世祖忽必烈更加强硬地对龙进行了垄断,严格规定龙纹仅皇家专用,寻常商户百姓不可私自织绣或交易日月龙凤纹样的缎面,违规者将面临没收织物甚至监禁和罚款等重惩。非但如此,还明令平民百姓从居住房屋、车舆到日用器皿一律不得用龙凤纹。明清两朝从皇帝到皇后的朝服多饰团龙纹,龙袍为皇帝专用,袍上饰有五爪龙。此后五爪龙纳入宫廷的重要礼制,使真龙天子的象征更加明确、细化。龙的形象是鳄首獠牙,鹿角耸起,蟒身腾绕,鳞甲鲜明,四肢舞动,从海水江崖中腾空而起的水中神圣,龙的地位最终上升为守护江山的象征。

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皇宫中的建筑装饰纹样不仅有蟠龙藻井,而且有云龙石阶,蟠龙金柱威风凛凛,云龙屏障点缀其间。朝中每逢盛典祭祀之际,亦会用龙椅,龙岸等用具表达对昊天上苍的敬畏。总之,皇室惯以“龙”元素标记所属彰显华贵,向世人展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帝王将自身与神格相捆绑的过程中,龙成为了皇权的重要意向和载体并象征着古代中国的神圣至尊。龙除了象征至高至尊的皇权以外,其寓意深邃、宽广,还被赋予了东方特有的神秘主义。唐代以后,随着龙王信仰的传播,龙王既是水神又是雨师,壁画中既可为龙,又可人格化,着朝臣之裳,行卿相之礼。古代劳动人民认为龙居于幽潭之中,负引雷布雨之能,对其充满敬畏之情。每遇旱灾洪涝,人们总会抬着龙王塑像巡游,虔诚地匍匐在地上,祈祷伟岸的神明赐予他们风调雨顺的好天时......小农经济使得由汉至清的历代朝廷都不得不将农业放在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度上。因而每当开春之际国家都要举办盛大的皇帝亲耕仪式,侍者百官陪驾。人们将丰收和富足的美好心愿都寄托在龙的身上,因而一年四时的劳作生产总会格外重视龙的祭祀仪式,祈愿付出汗水辛劳能换来衣食无忧,由此便形成了龙的吉庆佳节。

二、邪恶的魔龙:西方龙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具有魔性的怪兽,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 西方的众多神话故事里总少不了英雄以力量和勇气消灭恶龙,并由此名扬四海拯救世界的篇章,东方文化中的祥瑞神兽竟大洋彼岸变为邪恶的化身,究其缘由多是龙在西方文化的固有形象本就如此恶劣凶残。现在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西方龙形象一般形如巨型鳄鱼或怪蜥,头顶长着尖锐的犄角,颈背有刺,翅膀同蝙蝠翅相似,四足,口中可喷出滔天烈焰,血液有毒,性格则多为贪婪凶残等等。

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在西方关于龙的深度研究调查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受众面最广的有以下几种:一是龙即为蟒或巨蛇;二是龙其实是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怪物,主体结构近似于蛇和鳄鱼,皮肤覆着鳞片,有翅,有喷火之能;三是龙与海里和地面的两种巨兽有关联,这一解释源于旧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译本的《圣经》中。与众神之神宙斯对抗的龙形巨人是较早被提及的龙,而希腊神话中的龙形巨人是天神乌拉诺斯与大地女神盖亚爱情的结晶,他们狰狞的面目,杂乱的须发,以及身后拖着的那条带鳞的尾巴已不带有任何神的风采。在众多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龙总是处于一个被神和英雄打败,甚至被愚弄的反面角色。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绝对的,龙在一些传说中也扮演着忠诚的守护者,如伊阿宋取得金羊毛以及赫拉克勒斯偷取金苹果等故事中,也都出现了忠心守卫宝藏的龙,但这样的情节总的来说还是只占少数。慢慢的,人们在龙身上倾注的消极意向越来越多,龙成为了不详与灾祸的代表,“播种龙牙”也就意味着挑起战争。西方龙形象迎来的较大变化是在公元2世纪发生的,它的模样变得越发怪异,大腹便便,蝙蝠状的巨大翅膀以及奸诈残暴、视财如命的性格更是显示出和中国龙形象的巨大差异。在往后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圣经》中,魔鬼撒旦的化身就是一条七首红龙,虽头戴皇冠却残忍地嚼食着新生儿,至此,西方龙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彻底沦为了劣迹斑斑的凶恶异兽,成为了罪恶堕落的符号。

从西方龙在这系列神话中形象的演变不难看到,开始的它只是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而服务,周身围绕着原始蛮荒的气息,不在正义邪恶的定义范围内;再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宝藏的守护者,作用也仅仅只是在故事中为正面人物的胜利铺路,虽添了忠实的属性,形象仍然不算正面;随时间推移西方龙染上了愈多的血腥晦暗意味,在《圣经》影响下慢慢演变成纯粹的邪恶表征。若抛开《圣经》不谈,西方龙在人们心中其实通常具有光明与黑暗两方面的属性,而非罪大恶极一言可蔽之。

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三、东西方龙的形象反差原因

中国龙与西方龙在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首先从最直观的外表形象以及个体习性上说,中国龙生来就有腾云驾雾的本领,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龙图腾身体构造上少有“龙翅”出现;西方的龙普遍都有着一对蝙蝠翅状的巨翼,这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中国龙是降水布雨的神明,居于天际和水泽中,是劳动人民盼望丰收的寄托;西方龙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喷火,它们多数选择深渊峭壁的岩穴或是深山老林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一旦出现在世人面前就意味滔天灾祸即将来临。

另外,龙在东西方的衍生意义也大有不同。龙在中国文化中大多都是带有着褒义的符号,从龙身上体现的融合团结、善变创新、无畏奋进等特质,集中表达了人们不惧挑战征服自然,从而追求幸福的共同本质需求,最本质的共同需求如同聚起来的星火,构成了共同的信仰之炬。并且中国的各民族都不乏关于龙的传说故事,人们在龙舟上挥洒汗水,用舞动的龙灯来欢庆佳节,虔诚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无一不体现着象征的正向性。

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反观龙在西方文化中衍生出的言语却或多或少包含贬义,无论是一开始充当的被勇士击溃的魔兽或是后来扮演的与上帝对立的魔鬼。原因在于,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以及《圣经》中对龙负面形象的刻画。早在古希腊时代,以商业为目的航海事业就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得古希腊文明对农耕方面并不倚重,不需要看天吃饭的他们自然也就不必像中国古人那样对主宰风雨的龙顶礼膜拜。相反的是,古希腊人在航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类似蟒蛇、鳄鱼、巨蜥之类的凶恶兽类,这些猛兽形象的融合便慢慢具象成了龙的模样,与之作斗争便成为他们追求的无上荣耀,龙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勇士们扬名的牺牲品;这也和西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着渊源,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财富的守护者,只有打败了龙才能获得财富,龙也成了西方文化中推崇冒险和显示力量的主要参照物之一。此外,基督教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也把龙改造成了黑暗势力,如《圣经》里地狱之王撒旦化身成了一条大红龙,还有基督教里最著名的故事《圣乔治与龙》,讲的就是在利比亚有条恶龙喜欢吃羊,羊没了就开始吃人,圣乔治出现后刺伤了恶龙,并将其绑到城里,并承诺只要皈依基督教,就把龙杀死,于是城里的人开始纷纷皈依基督教。


山川有异域,神龙别样天,东西方龙的形象差异

四、结语

对比浩瀚的中西方文化,尽管两方的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从塑造的理念上看两方是相通的,中西方的龙都是人类依照现实存在的多种猛兽作为参照而将它们的形象汇集于一身来创造出来的,最终诞生出龙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它们身躯都很庞大而且具有飞行技能,外形的部位特征上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而且它们总会与自然元素联系到一起,常与土地、天空、水和火有关。不管中西方文化中的龙型生物的形象如何不同,都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永恒的精神崇拜,以及对水、对火、对天空的向往,是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

1《圣经》

2《说文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