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美食傷了“腎”

大家都知道胃腸疾病、糖尿病跟飲食關係比較大,但其實有些腎病也是吃出來的。腎臟是個沉默的器官,起病往往沒有症狀。在我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病率已經達到10.8%,也就是說,每10個人裡就有一個腎功能不全者。

同濟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徐鋼教授主張:科學飲食,別讓填飽肚子的食物變成傷腎的兇手。

腎臟是怎樣被“吃”壞的

腎臟裡有100萬-200萬個腎小球。腎小球其實就是毛細血管七纏八繞捲成個團,就像是個篩子,個頭較大的血細胞和蛋白質會被留在篩子上,也就是留在血液裡;個頭較小的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和水一起穿過篩子,離開了血液。

徐鋼介紹,高鹽、高糖、高脂的飲食會破壞腎小球濾過膜。日久天長,網洞有變小的、變大的、拉長的、擰歪的、堵死的。於是,像蛋白質這樣原本不能通過的東西,偶遇一個突然拉大的洞洞,趁機鑽進了尿裡,蛋白尿就來了。被毒害的蛋白質沉積在濾過膜上,還會導致濾過膜變厚。增厚的濾過膜擠壓著毛細血管,最後連血都流不進來,這個腎小球就“死掉”了。

隨著死去的腎小球數量增多,腎臟功能不斷下降,最後,能進入腎臟的血液越來越少,尿液就越來越少,腎臟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這就是終末期腎病了。

警惕食物中的“隱形鹽”

許多人知道,長期高鹽飲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而腎臟疾病主要是繼發於高血壓。這樣的連環效應也就告訴我們,過“鹹”的飲食習慣也是傷腎的。

很多面條為了保持勁道的口感都會往面里加鹽,而我們煮麵的時候還要加調味料和鹽,這樣一來鹽就超標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蘇打餅乾類的食物,它含有的氯化鈉、碳酸氫鈉其實就是鹽和鹼。

徐鋼介紹,正常人每天攝取的鹽應該控制在6克左右,就是一個酒瓶蓋,有腎臟問題的人應該嚴格控制在3克,水腫嚴重的時候可能需要完全禁鹽。

蛋白質的兩大誤區

誤區一:過量攝入

最近幾年,蛋白質補充劑(俗稱蛋白粉)越來越流行,除了健身達人常將它當作日常替代膳食之外,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有事沒事來兩勺。

我們每天所需的蛋白質是一定的,如果過量,就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長此以往,腎臟就會被累壞。

誤區二:談“白”色變

很多腎病患者特別恐懼蛋白質的攝入,一看到有蛋白尿就不敢吃肉蛋奶,但是如果完全不攝入蛋白質,對病情的康復非常不利。

腎病患者更要注意優質蛋白的攝取,也就是動物蛋白的攝取。比如“魚肉蛋奶”就是優質蛋白,每天都要吃,吃的量我們可以參照一個口訣:“56789”原則。

“5”:一兩白麵、一兩大米各含5克蛋白質;“6”:一個雞蛋、一杯牛奶(200毫升)各含6克蛋白質;“7”:一兩魚蝦各含7克蛋白質;“8”:一兩雞肉、鴨肉各含8克蛋白質;“9”:一兩豬肉、牛肉各含9克蛋白質。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物

同濟醫院慢性腎臟病管理中心整理出一份權威的腎病飲食食譜,含20種適合多吃的食物:

菜花、藍莓、鱸魚、紅葡萄、蛋清、大蒜、蕎麥、橄欖油、小麥、圓白菜、去皮的雞肉、柿子青椒、洋蔥、芝麻菜、夏威夷果、水蘿蔔、圓菜頭、菠蘿、蔓越莓、香菇。徐鋼詳細列舉了其中三種。

菜花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含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B和葉酸等多種營養。它也充滿了抗炎化合物,如吲哚是纖維的極好來源。另外,搗碎的菜花可以用來代替土豆泥做低鉀的配菜。

藍莓富含各種營養成分,是你能吃到的最好的抗氧化劑來源之一。特別是,這些甜漿果含有一種叫做花青素的抗氧化劑,它可以預防心臟病、某些癌症、認知衰退和糖尿病。此外,它還能在低鈉、低磷、低鉀的情況下,使腎臟變得更加健康。

魚類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及健康脂肪,有助於降低認知能力下降、抑鬱和焦慮的風險。

“合理飲食是健康的基礎,不僅可以滿足我們每天生理需要的營養素,而且有利於自我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的預防。”徐鋼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龍華通訊員常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